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集55个新兴市场国家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门限面板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间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当金融改革水平低于门限值时,金融改革会扩大收入差距;当金融改革水平越过门限值时,金融改革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改革对降低收入不平等已经发挥正向效应,为缩小新兴市场国家收入差距,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面临着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使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此背景下,本文建立了时间序列模型、区域面板模型和二次回归模型,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对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分配有显著影响;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即越是欠发达地区,金融规模的提高越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金融效率的提高对收入差距的缩减效应更明显;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茨涅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宾  陈波 《上海金融》2019,(12):63-70
海内外左翼学者均认为经济金融化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卡尔多模型,通过数理分析论证了金融化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必然性,然后分别运用HP滤波分析、门限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和定量分析了经济金融化对美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HP滤波分析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美国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与日益攀升的金融化率有着密切联系;门限回归结果显示,当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低于或等于19.64%时,经济金融化水平每提高1%,基尼系数就提高0.3877%;当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于19.64%时,经济金融化水平每提高1%,基尼系数就提高0.566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定量刻画了金融化及其他控制变量对美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系数。结果表明,经济金融化形成了金融资本偏倚型的收入分配模式,会造成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状况持续加剧。  相似文献   

4.
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符合倒U型假说,即存在明显的库兹涅茨效应;而就全国整体情况而言,金融发展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普惠金融发展迅猛,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其对农民收入的作用不容小觑.选用2009—2018年各省农村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测算2009-2018年普惠金融指数,构建线性面板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验证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普惠金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且具有门槛效应.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增收效果还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且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也不断深入,其增收及减贫的作用效果也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线性面板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验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并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具有门槛效应,在经济发展初期,这一收敛作用更为明显。数字普惠金融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且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却能小幅度地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总体来说,仍以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为主导效应。  相似文献   

7.
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变化--以劳动力的流动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劳动力跨部门流动的角度,对市场化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劳动力跨部门流动模型表明,库兹涅茨倒U假说可能是成立的.在劳动力流动性不断增强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早期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可能会上升,一定时期后收入差距会逐步缩小.国家干预、市场化进程本身也可以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我国西北地区2011—2018年3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考察了城镇化水平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城镇化水平的调节效应显著,即在城镇化水平越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越明显.据此本文提出西北地区应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同时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从而更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金融发展是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文章将金融发展因素纳入到贸易与收入不平等的分析框架,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检验贸易扩张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确实加剧了中国收入不平等程度,而金融发展对贸易扩张的收入分配效应则起到负向作用,即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贸易缩小收入差距。然而金融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体现,这是源于中国金融体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压制或制度偏向特征。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普遍认为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对金融发展能否减少收入不平等却存在分歧.本文使用1978-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模型系统GMM分析方法发现:金融发展减少收入不平等最大的作用来自间接机制,即通过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和工资;金融发展的直接机制主要体现在深化效应上,金融服务的质量和范围的提升主要有利于富人;间接机制减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大于直接机制扩大收入不平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本文采用2011—2018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金融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且在城镇地区更为明显;收入差距的扩大显著抑制了居民消费,且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收入差距在数字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在中部地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2000~2017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交互项模型和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当存在要素价格扭曲的情况下金融集聚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金融集聚将通过极化效应提升城市化,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价格扭曲将会抑制金融集聚对城市化的极化效应;另一方面,金融集聚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金融集聚与资本、劳动及要素价格扭曲交互项的单一门限效应,当超越这一门限值时,金融集聚对城市化的影响作用会发生反转。因此,纠正要素价格扭曲才能更好发挥金融集聚的极化效应,提升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宏观金融风险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首先构建我国的金融自由化、金融风险和收入分配指数,然后将金融自由化的效应分解为经济增长效应、金融风险效应以及收入分配效应.实证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金融风险以及收入分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自由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减少了金融风险,增加了收入分配差距.误差修正项均具有对偏离均衡的调整作用,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差距产生正的冲击,对金融风险先是正的冲击,然后是负的冲击.金融自由化的效应最明显的是经济增长效应,其次是金融风险效应,收入分配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观点认为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型的调控政策,但近年来国外学者有关货币政策对收入分配影响效应的研究越来越多。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研究主要基于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展开,强调货币政策通过利率调整这一外生变量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研究主要围绕合理预期展开,认为只要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规则保持长期不变,且始终公开透明,就可以为人们提供公平的规则和平等的机会。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为主线,探讨的重点在于劳动收入份额是否能完整地反映通货膨胀动态变化、货币政策是否应将劳动收入份额纳入目标考虑范围。从实证结果来看,大多数学者基于各国历史数据验证了货币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从传导机制上看,货币政策可通过收入构成、金融分割、资产配置、储蓄再分配等四个渠道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从政策启示上看,多数学者认为,合理的货币政策可提高就业、促进劳动收入增长、降低通货膨胀,从而直接或间接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1998—2013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并利用能够同时处理时间与空间数据信息的PVAR(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政府支出规模、收入分配与房价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动态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除政府支出规模与收入分配的互动关联不显著或为负外,其余变量均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中部地区除收入分配冲击对房价的影响显著为正,其余的动态关联不显著或者为负;西部地区除政府支出规模的冲击效应为负或不显著外,其余的互动关联基本呈微弱的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93—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财政支出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比较了上述三个地区的差异。实证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规模和财政支出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差异:金融发展规模扩大了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则有抑制作用。三个地区的财政支出水平普遍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这种现象在中西部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1978~200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面板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对外开放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波动影响做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全国而言,长期内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均显著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金融发展的影响大于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的中介效应显著,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金融发展将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对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拉大收入差距的影响高于全国水平,对外开放影响不显著;中、西部地区情况与全国相同,但是对外开放的影响大于金融发展。东、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中介效应为正,西部地区为负。本文随后对其背后的原因和政策含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全国31个省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交互项回归、分组回归和面板门限回归方法,在已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与制度的交互作用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存在门槛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当制度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金融发展才能促进技术进步,在控制了内生性之后这一效应依然显著,但门槛值有所降低。引入金融干预变量之后,金融干预对技术进步也存在门槛效应,只有当制度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金融干预的负向效应才会被纠正,在控制了内生性之后这一效应依然显著,但门槛值有所提高,且这一门槛值比金融发展变量要高且超出了本文的样本最大值。分组回归和面板门限回归结果与交互项结果一致,加强了本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我国2001~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现阶段我国城镇化、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在短期会抑制城乡收入差距,但是长期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的提升均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抑制作用,但是相对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的抑制作用更具有持续性;金融发展的规模与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比例约为城镇化的4.6倍。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金融集聚。本文基于2010-2020年我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通过计算全国金融业的莫兰指数来确定金融三大产业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集聚的空间依赖性,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金融集聚对收入增长溢出效应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银行业集聚对三大区域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保险业集聚存在对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正向的收入溢出效应,对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JP+1〗证券业集聚存在对东部与西部地区负向的收入溢出效应,对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为正但不显著。因此,差异化的政策引导与区域间协调的金融资源配置对区域收入稳定增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