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整理类型及其优先度的划分是土地整理规划的基础.本文基于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考虑,利用综合评价法对侯马市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结合“木桶效应”得到其农村居民点整理类型;利用加权系数法测算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迫切指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定性分析,利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得出侯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优先度.结果表明,侯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应以符合资源承载量和满足建设用地需求量为主,从供需两方面考虑,将侯马市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划分为近、中和远三期,其中,近期优先整理一级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类型以城镇化型和城乡挂钩型为主;中期整理二级区和三级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类型以内部挖潜型和迁村并点型为主;远期整理四级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类型以保留发展型为主.研究结果可为侯马市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多功能评价为基础开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能够有效满足农村居民点的精细化、差异化治理需求。[方法]以西南丘陵区典型代表性的重庆市荣昌区为例,利用分层抽样选择12个样点村域,结合内部用地形态和外部环境适宜性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优势度差异,划定农村居民点功能优化分区并制定相应优化策略。[结果]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及承载功能表现出显著地域分异规律,其农业生产功能随着与城镇距离缩短而显著衰弱;非农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优势度的分布特征均表现为由城镇中心向较远区域递减趋势;生态功能优势度表现为远郊型中心型近郊型。荣昌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区优化策略可划分为I类产业重构式、Ⅱ类社区营造式、Ⅲ类生态涵养式和Ⅳ类移民搬迁式4种。[结论]综合内部用地特征和外部环境适宜性对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优势度进行评价,可为西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黄陂区为研究区域,从地形适宜度、生产适宜度、生活适宜度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建立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借助GIS进行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适宜性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现状农村居民点进行分类整理。结果显示,黄陂区整体较为适宜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而适宜性较高的区域多集中于黄陂区南部。此外,黄陂区居民点的整理应采取内部改造为主导,迁村并点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宏观层面分析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区域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区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力,为土地利用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以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模式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由于农村居民点土地缺乏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越粗放。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财政支持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驱动力不同,可分为城镇化驱动型、规划政策引导型、混合驱动型和尚未形成用地节约集约的起步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平谷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逐渐降低;评价结果与平谷区城市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论:提出的评价方法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实现的可行性,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增加耕地潜力。研究方法:以济南市为例,选取地形、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土地资源和宅基地利用等11个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修正指标体系,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修正为现实潜力,并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估算增加耕地潜力。研究结果:济南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修正系数平均为0.43,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可行性较差,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平均为25.76%,且北部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大于中南部低山丘陵区。研究结论:(1)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可行性受自然条件、社会基础、经济实力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制约;(2)受自然限制性因素制约,农村居民点并不都适宜整理成耕地,应该因地制宜地对农村居民点采用多样的开发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着眼点,结合"居住场势"评价,对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体系进行重构,以期为科学开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和综合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从外部环境和经济发展两方面选取指标建立"居住场势"指标体系,评价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力。研究结果:(1)长寿区223个农村居民点的引力值介于0.21—52.32,运用Natural breaks方法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16个就地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和207个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2)以207个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的"居住场势"值进行聚类分析,依此构建县域"中心村—基层村—迁并村"3级农村居民点体系,研究结果符合长寿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规律。研究结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较好地揭示了城镇—农村居民点这一层次结构中各要素间的联系,是从空间结构优化这一角度拓宽了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监利市基本农田粮食安全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将其空间特征融合并划分4种整理区域,以指导监利市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区域划分及时序安排。运用GIS空间分析、空间叠置与核密度分析法,从自然、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分别分析基本农田粮食安全与居民点适宜性级别,作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的依据。结果表明,基本农田粮食安全等级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空间分布整体呈北低、南高的格局,其中南部乡镇最优,西北部乡镇次之,东北和东南部乡镇较差。监利市居民点整理分区主要分为重点集聚区、改造升级区、合并组建区、生态迁移区,其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 547.48公顷、6 162.83公顷、4 733.61公顷、1 286.16公顷。文章将基本农田粮食安全评价引入到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中,评价方法兼顾了基本农田粮食安全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利用基本农田和居民点用地。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基于RS和GIS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技术路线,通过遥感资料的解译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构建了一套城镇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曲阜市城区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作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缓解土地利用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措施。针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人均用地面积偏高和旧屋闲置严重等现象,结合区域人均居民点用地和城镇体系规划标准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进行测算,并运用AHP法对其整理的现实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为9074.45 hm~2,现实潜力为2439.34 hm~2,说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巨大。经对整理现实潜力的分等评级,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整理现实潜力低比例、中比例、高比例3个区,以期为该县制定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及确定、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燕坝村农地流转中的土地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对重庆市燕坝村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探讨土地流转情形下如何有效地管理农用土地。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及田野调查法。研究结果:总结了重庆市燕坝村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分析了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合理推进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需要开展村地籍调查,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还需探索土地流转新形式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为正在逐步开展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虽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中国很有必要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结论: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要突出乡村特色,要加强规划能力建设,要按照需求导向、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开展相关标准的研究,并按需试点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研究目的:测算江苏省65个地域单元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为土地管理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人均用地指标法和限制条件修正系数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农村居民点面广量大,人均用地超标,整理潜力很大;(2)65个地域单元的限制条件修正系数介于0.2849 — 0.7281之间,表示理论潜力转变为现实潜力的能力和可能性;(3)2005 — 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分别为224546.3 hm2和92727.09 hm2。研究结论:(1)人均用地超标,理论潜力巨大;(2)整理潜力受自然经济等条件限制,现实潜力下降;(3)区域条件差别显著,整理难度不一;(4)应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重要意义和对上轮规划中该规划指标测算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因素,提出动态增减法预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新思路,并以湖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同时提出了实现规划目标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关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目的:探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属性和编制方法。研究方法:依据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借助表上作业法,完成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编制。在各类用地规模和区位确定之后,规定每块土地的用途,开展各类用地内部规划设计。研究结果: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可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研究结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是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完善和深化;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展,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土地资源管理各项政策的落实,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目的:研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问题。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有利于村内产业发展、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各类规划的相互协调;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分土地利用片,为土地灵活经营管理,落实上级规划控制指标,科学形成土地利用分区,解决土地规划中的刚性、弹性问题,实现土地利用精细化管理,有效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研究结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不但是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延伸和完善,而且也是适应村域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实约束,通过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住宅用途入市的市场交易和收益分配机制,赋能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允许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受到宅基地流转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用途的限制,试点地区的改革探索整体上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延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从商业和工业用途拓展到住宅用途入市,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公开交易,城乡居民均可成为使用权主体,入市收益缴纳相关税费后由农民和集体共同分享。研究结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城乡住宅用地具有平等的财产权能,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对现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深化和完善,以村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为基础,通过案例综合分析进行研究。辨析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探索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方法,指出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片是编制中的一个关键点,格局决策起着控制的作用,用途决策则推进规划的细化和落实,并形成了"三阶段四过程"的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流程。  相似文献   

19.
浙江农民宅基地退出模式调研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浙江丽水等地通过旧村改造、移民下山,海宁等地通过“两新”建设等积极推动农民宅基地退出和置换。农民拆除原有宅基地,可以按统一规划在原址重建、异地重建新房,也可以选择入住统一建设的公寓房,到县或镇购买经济适用房,或者直接获得现金补偿。但宅基地退出存在4个两难:整村推进还是零星搬迁?先拆后建还是先建后拆?节约指标留在村里还是卖到城里?旧宅基地是复垦为耕地还是因地制宜?规范有序引导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建议:一是因地制宜,赋予农民多样化选择的权利;二是整体谋划,分步推进农民宅基地退出;三是严格控制,规范节余指标的使用和收益分配;四是加强监管,维护农村土地管理秩序。  相似文献   

20.
影响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探索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从房屋的结构和利用来看,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为6.2%—8.0%;(2)从当前农村人口迁移的角度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很大,全省总体水平应该在20%以上;(3)从农村人口迁移前后农村居民点条件差异的角度,土地整理后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数量要打折扣;(4)整村搬迁和拆旧平空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两种方式,适合不同情况;(5)农村居民点整理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6)向小项目倾斜、向基层倾斜是分散、小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管理模式。研究结论: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巨大潜力,应该优先从耕地整理潜力大的几个盆地开展,优先实施拆旧平空的旧村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