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是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这一现象表明集聚化与软件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现有的研究并不能充分解释这一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集聚和集聚化发展的内涵,然后结合对软件产业特征的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的必然性。文章最后对我国软件产业的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同有特征,也是产业集群识别和分析的核心.采用Ellison和Glaeserl997设计的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重点对江苏省5个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均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通过比较县域和市域两个尺度下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特征,发现,各集群空间集聚范丽有一定差异,钢铁、机械装备制造集群、石油、化学加工集群和汽车制造集群的空间集聚范围明显超越县域在市域,电子、通讯制造集群集聚范围在县域和市域尺度同时存在,而棉毛纺织服装制造集群集聚范围主要在县域.还发现,各集群的集聚程度也存在差异,电子、通讯制造集群无论是产业内还是产业间集聚程度最高,达高集聚水平,表明电子、通讯制造集群内外部性很高,集群内企业具有很强的相互吸引作用.汽车制造集群集聚程度较低,其他集群集聚程度为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分析——基于江苏的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农村经济产业集聚度的视角,基于江苏省2001—2008年的数据,对农村经济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农村经济产业集聚弹性的测算,分析了不同产业集群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而对我国农村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提出建议。本研究对探索我国农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及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与开发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的优势和当前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使开发区建设符合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产业集聚的趋势 ,营造区域集群环境 ,搞好开发区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作用日益突出的今天,集群内的人才集聚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基于成本收益理论以及人口迁移中的“推-拉理论”等,对产业集群作用下的人才集聚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耦合效应以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人才集聚的演化过程,得出由于在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等自身诸多特征的作用下人才集聚得以实现,并且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人才集聚对经济的贡献是有所差异的基本结论。这一结论将会给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人才开发政策时提供不同的视角,以便有针对性地遵循产业生命周期阶段来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保证人才集聚的持续性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的形成——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聚以及外资的集聚已成为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聚类分析法结果显示中国外资集聚和产业集聚存在着区域上的高度吻合。基于中国数据的多元回归实证分析验证了传统贸易理论能够成功解释产业集聚以及区域专业化形成的机制,同时也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集聚的形成及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自组织理论,从产业集群成长演化视角探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选取典型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进行集聚度分析,探索新能源产业集群成长规律,分析河西走廊新能源产业集群成长演化。研究发现:我国新能源产业于2004年进入集群成长自放大阶段,2013年前集聚水平稳定上升,现阶段产业发展面临升级与衰退两种极端;结合产业集聚水平变化,基于自组织理论,可将我国新能源产业集群成长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河西走廊新能源产业集群在政府外生力量的推动下,已完成资源要素自增强阶段,形成了空间集聚,目前处于企业集聚能力自放大向集群系统自调整的过渡阶段。最后,提出了加快河西走廊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蔚 《经济地理》2012,32(7):74-80
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共同集聚指数对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9地市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均衡,外围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集中。单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程度并不完全呈现一致性。传统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两极化的空间集聚水平,而重化工业的集聚效应明显于扩散效应。最后,分别对基于资源禀赋、协作共生、规模经济和政府引导四种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皖江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体系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产业集聚度不高,只有推动皖江地区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才能提升皖江地区产业的竞争力。文章以皖江地区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使用产业集聚有关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分析了安徽省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出现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访谈,编制了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测量问卷。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索和验证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结构维度。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包括:生产要素集聚效应、网络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集聚效应3个维度,集聚效应测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 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产业经济集聚向产业经济集群的升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产业经济集群的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产业经济集聚向产业经济集群升级的发展策略,并介绍了产业经济集群的发展策略,最后总结了产业经济集聚向产业经济集群升级的重点与要点,旨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关系在不同类型区域的体现与运用的认识,在预设观点和理论推理的基础上,分别以昆山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为案例,从经验解释和实证分析角度研究了两类区域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条件呈现。研究表明,在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上,市场演化形成产业集聚的情形在中国区域发展过程中并不多见,而外部嵌入式产业集聚则是中国区域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产业集聚模式。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一般先于产业集聚而存在。因此,承接产业转移应是欠发达区域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契约约束虽然早在古罗马法中就有了阐述,但真正为人们广泛关注是在制度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之后。产业集聚问题的讨论比契约理论晚了些,但迈克尔.波特等学者把这种理论推向了高端,目前其讨论的热烈程度不亚于契约理论。本文认为,契约理论和产业集聚论的有机结合,为经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芳 《当代经济》2010,(13):134-136
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剖析了金融产业集聚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武汉城市圈金融业的发展为例,从分析武汉城市圈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出发,论证了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长期增长效应和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16.
段晓红 《经济师》2006,(12):267-268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产业集聚战略在山西发展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山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山西实施产业集聚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目前提出的小企业污染防治模式存在着不足之处。实现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思路—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发展循环经济。以集群为空间组织形式,可以最大利用集群的集聚优势,提高企业和集群内部的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8.
洪燕 《生产力研究》2006,(4):178-179
既竞争又合作的公司在特定区域集中的因素是什么,现有的理论研究多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得出的,而对我国高科技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形成因素并没有很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制度集聚”才是我国高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众多与港口物流相关的企业绕港而居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文章首先利用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港口物流业集聚形成的机理与特征,分别对物流业集聚产生的价格领先效应、技术创新效应、资源共享效应与经济扩散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港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机制可分解为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前者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集聚租,后者提供政策租。集聚租和政策租都能显著地促进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集聚租和政策租在产业集聚的不同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基于市场机制的集聚租能够对科技服务业的集聚产生长久效应,而基于政策机制以获得政策租是促进科技服务企业进驻集群的短期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