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目的 水资源短缺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60%以上。妇女是参与农业灌溉的重要力量,定量分析和科学评估妇女在农业节水中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对辽宁省凌源市的401份农户调查数据,利用计量方法分析妇女对农业节水的影响。结果 (1)农业灌溉中,妇女较男性更为节水,浇灌同一地块,妇女较男性用时少22%。(2)灌溉方式对男女节水存在显著差异,漫灌方式下男女用水差异显著,妇女较男性节水;滴灌、喷灌、微灌差异不显著,说明农业科技的应用模糊了农业灌溉中的性别差异。(3)种植结构对男女节水存在显著影响。种植经济作物女性灌溉时间比男性灌溉时间短,原因在于男性追求种植收益最大化,妇女注重成本收益比的降低。(4)农业收入占比对男女节水有显著影响,农业收入占比家庭总收入较高的农户,妇女较男性节水意愿更加强烈。结论 妇女的节水行为受到家庭收入结构影响。同时,随着未来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节水灌溉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灌溉用水的性别差异将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榆林市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节水的潜力计算分析,旨在为该地区的农业节水提供定量参考,从而推动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釆用Penman Monteith公式,从计算农作物的需水量出发,选取相关计算模型对榆林市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进行估算,从而分析该地区近、远期时间的农业节水潜力,为该地区农业节水的发展提供指导建议。[结果]该地区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杂粮、玉米、大豆、薯类、油料、蔬菜等为主。其中,大豆、玉米、油料等农作物需水量较大,薯类、蔬菜等农作物需水量则相对较小,通过合理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业灌溉用水;该地区的农业灌溉系数相对较低,可通过对现有灌区进行改造、配套相关灌溉设施、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该区域的近、远期理论农业节水潜力可分别达到0. 31亿m~3及0. 8亿m~3。[结论]该区域未来农业节水潜力巨大,积极有效地开展农业节水,对克服当地农业水资源短缺,推动当地农业的稳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社区为基础,从微观社会学视角,通过对留守妇女从事农业生产状况的实地调查,在分析农业女性化现状、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能动性应对策略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劳动力不足、没有掌握生产技术、购买生产资料难等问题,她们主要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多途径学习农业技术和合理利用劳动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策略来积极应对这些困难.研究认为,农业女性化不一定带来农业生产的退化,但留守妇女对家庭粮食安全的考虑会影响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考虑留守妇女进行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应出台新的政策和市场调控措施鼓励妇女的农业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发展节水灌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现状,运用山西省的实地调查资料对村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状况和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村经济发展水平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有直接的影响;②在水资源供给量和节水灌溉技术资金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对经济作物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③粮食作物一般采用水利用率较低的传统技术,而经济作物一般采用水利用率较高的现代技术;水资源短缺程度会影响农户灌溉技术的选择;水价和是否有政府扶持对经济作物灌溉技术选择有显著的影响,而这两个因素对粮食作物灌溉技术选择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文章选取2016年陕西省各市区农业灌溉水资源相关数据,分析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而计算出陕西省及其各市区农业灌溉水资源对粮食生产保障程度,最终总结其存在的空间差异,并提出差异化的解决措施,以保障陕西省粮食安全。[方法]选用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度分析模型,针对陕西省各市区的水资源供需情况、粮食种植结构及产量和农作物灌溉情况,对陕西省及其各市区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程度进行计算,研究其空间差异性。[结果]陕西省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度为101.84%,基本上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求,但已迫近水资源供给紧张的边缘。陕西省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度呈显著的空间差异,关中地区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度P为82.20%,农业灌溉水资源轻度缺乏,属于资源型缺水现象;陕北地区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P为112.38%,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陕南地区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P为145.92%,农业灌溉水资源丰富,灌溉耕地能够得到用水保障。[结论]农业灌溉水资源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陕西省农业灌溉用水资源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需要参考不同地区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度数值,采取不同的节水策略,以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农户作为微观经营主体,其节水技术的采用将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达到节约水资源与保证粮食生产的双重目的。通过分析农户粮食生产用水行为,探讨水资源短缺约束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采用的诱致效应。方法 文章基于2019年对山东省728份农户的调查问卷数据,以农户行为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统计分析、Logit模型等方法,对农业用水非农化约束下农户的粮食生产用水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在农业用水非农化态势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倾向于采用节水技术,以保证粮食生产。农户年龄、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灌溉水源与灌溉方式对其节水技术的采用影响显著为负,农业年收入、小麦及玉米种植面积对农户节水技术的采纳行为影响显著为正。结论 规模化经营是大型节水设施应用的基本条件,应当加快农地流转,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灌溉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同时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改革制度,促进农民节约农业用水,以此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呼应 《农村经济》2006,(2):59-61
水是一种稀缺的基础性自然资源。一个地区、一个流域,当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就会凸现出来。在我国社会用水总量中,农业用水约占70%,节约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尤为重要。然而,在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节水农业却发展滞缓。节水灌溉投资巨大,投资体制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灌溉和投资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基础上,产生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节水灌溉资金的投入情况及国际经验,进而提出增加财政投入,增加政策性贷款,从社会筹集资金、征收水资源费、小型水利设施民营化等完善节水农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是我国水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获取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分析山西省农业灌溉的现状及研究典型县市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因素,提出山西省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产出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长效机制对保障长期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粮食主产区微观调研数据,衡量农户家庭收入风险,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实证分析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户节水技术初步采用与持续采用行为决策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不同政府推广模式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收入不确定性增加会降低农户持续采用节水技术的意愿,不利于节水技术的长期应用,政府推广对农户节水技术持续采用行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从调节效应来看,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户节水技术持续采用的负向影响可通过政府补贴和技术培训的调节缓解,其中以灌溉基础设施补贴为典型的政府节水补贴发挥了积极作用。[结论]要降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风险,保持农业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加强节水教育和技术培训,同时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长效节水。  相似文献   

10.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褚琳琳 《水利经济》2011,29(2):22-25,45
分析了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认为节水农业具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性。节水农业经济效益表现为节水农业在微观上的盈利能力;节水农业环境效益表现为对水资源、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的正面影响;节水农业社会效益是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产生的宏观经济效益,表现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作的贡献与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粮食主产区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妇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粮食主产区妇女的农田水利管理模式偏好及参与灌溉管理意愿对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结果表明,集体化、家庭化解决了分散、细碎农地的灌溉问题,乡村精英能降低农田水利市场化程度,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可缓解农田水利的灌溉压力。"单打独斗"的灌溉管理模式不足以保障水田作物的季节性需求。农村教育、耕地面积、乡村精英管理有助于增进妇女参与农田灌溉管理的意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节水农业成效、形势机遇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之一,发展节水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全面总结“十三五”节水农业发展成效与经验,认真分析节水农业的现状、形势和任务,加快“十四五”期间节水农业发展,推进节水增粮、节水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 文章对我国近10年来的水资源、农业用水、灌溉用水、旱作农业生产和用水效率进行系统总结和数据分析。结果 “十三五”期间,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用水总量及其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双下降”,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双提升”,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结论 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干旱缺水的长期威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解决好农业用水问题,是保证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并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粮食主产区农户节水灌溉采用意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垦区已形成科学农业节水体系,但广大市县节水灌溉率非常低,大多采用传统漫灌方式.该文依据黑龙江省364个市县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政府扶持、耕地面积、年龄等因素具有正相关作用.最后提出构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构建农户农业用水激励机制、扩大农户的耕地规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进一步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19年全国13省份玉米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模型与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探讨影响效应在不同地形条件、兼业程度的组群差异,并考察了不同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差异。[结果](1)农机社会化服务正向显著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会促使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18.8%。但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作用效果具有环节异质性。采纳耕整地、播种、灌溉排水和收获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会促使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显著提高21.2%、17.4%、22.9%和18.3%;(2)而农户采纳植保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不具有显著影响。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还存在禀赋差异,平地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使其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1.9%,而坡地山地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3)纯农业户与兼业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都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长期供需不平衡的背景下,探究河北省农业用水真实消耗情况及其驱动因素,对水资源安全、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作物需水量和作物实际用水量测度河北省农业生产蓝水足迹及绿水足迹,利用LMDI模型解析河北省农业用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结果 结果显示,2002—2018年河北省农业水足迹数量呈波动下降趋势,技术效应、种植规模效应和节水效应对河北省农业水足迹变化呈增量效应,其中技术效应对水足迹数量变化的正向驱动贡献值最大,这说明农业技术应用、规模效应带动和节水成效保障加快河北省农业节约用水进程;管理效应和种植结构效应对河北省农业水足迹数量变化呈减量效应,这说明水利化程度、农业种植结构给河北省农业节水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结论 河北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应重点强化农业节水技术、节水管理和结构调整。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水肥一体化建设;加大节水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设施维护保持能力;优化各地区种植结构,持续推进“一季休耕,一季雨养”的种植模式,提升水资源和种植结构的匹配度,从而减轻河北省水资源短缺压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缺失、耕地效益低下等问题的出现,有效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利用率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韩国乡村振兴地域制度建立的背景、主要框架和运行成效,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结果 为加强对农田的保护和利用,20世纪90年代韩国实施了农业振兴地域制度。该制度将农业振兴地域划分为农业振兴区和农业保护区,推行农业支援政策、实行人才培养和完善基础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保护耕地、保护农民权益等方面成效显著。结论 通过分析韩国农业振兴地域制度发展的经验,从健全法律体系、粮食主产区内划分现代农业重点区、实行粮食主产区的差异补贴政策、重视农业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农业振兴策略,以期为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Wom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yet their role in making decisions about what to grow and implications for household welfare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article, I study women's empowerment in northern Mozambique as it relates to agriculture, considering in particular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omen managing the plots that they nominally control. Women control about 30% of the plots in the data, but only manage about 70% of those plots. Using a unique panel data set, I find that women are more likely to manage plots when households have had historic access to off‐farm labor, typically completed by men. When women manage plots, they tend to grow crops with less complicat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are less likely to grow the main area cash crop. However, conditional on historic access to off‐farm labor their farm incomes are the same as among 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