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需要建立起保护和传承文化的社会机制,这些社会机制至少应当包括社会评价机制、政府引导机制和保护机制、法制机制、传播机制和教育机制、创新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可以吸收日本、韩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经验,先建立起政府引导机制和法制机制,通过教育机制和传播机制的作用,逐渐提高全社会对于文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社会评价机制和文化创新机制.这几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坚 《经济研究导刊》2011,(10):240-241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显示出文化多样性合理而紧迫的需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其消亡意味着特定民族的消亡。在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依法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形成保护的社会合力,通过教育培育全民保护传承理念,合理的旅游利用为保护动力,多角度探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民族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具有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特征.保护好、传承好民族特色文化,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若干策略,希望能够为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河北民间游戏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当代科技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河北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发展已呈衰落之势.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交流、发展与创造的重要途径,理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发展重任.本文研究了河北民间游戏的特点,分析了其现状,并从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河北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教育传承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学校教育应肩负起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对黔东南榕江县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调查,分析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进而提出深化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伟大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山西作为我国农耕文化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农耕文化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农耕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农耕文化产生了间断,甚至消失的危机,本文通过分析山西农耕文化传承中的机遇与挑战,希望找到山西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研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是江南运河文化钟灵毓秀的"人文荟萃地",保护大运河文化和江南古镇文化的根植性与多样性,促进南浔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对全国、全省运河古镇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具有样板效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殷剑 《大陆桥视野》2016,(24):245-24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知之甚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境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的专业队伍,政府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法制化建设也相对落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认定难、传承难、保护难",同时学界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理论和理念上"误区".政府应当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去"经济化"的目的和色彩,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公益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化教育是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也是传承乡土知识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其本土意识,培养其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景德镇的制瓷业在中国陶瓷史上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千年的陶瓷发展历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景德镇陶瓷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保护和传承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简要分析了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问题,并从文化创意的视角,提出了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1.
遗产酒店是社会文明与经济发展的产物,不仅可以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激发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意识.2020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之美、文化之美等系列人文资源获得更高关注度,作为历史文化特殊载体,遗产酒店迸发出新的发展希望. 为实现“在保护中重生、在传承中延续”的目标,活化利用成为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2020年11月,中国古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在北京首钢园举办第二届乡村遗产酒店大会,聚焦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利用路径,发布“第二届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探索乡村遗产的文旅振兴之路,让乡村遗产在新发展理念下焕发新生.在文化旅游业态创新视角下,凭借遗产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独具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遗产酒店成为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有效活态保护,更有助于实现创造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腊  刘沛林 《经济地理》2011,31(11):1923-1929
近年来,北京山区沟域经济蓬勃发展,这对山区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沟域经济建设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存在原生态保护的一致性、特色文化传承的相关性、旅游价值开发的紧密性、社会建设与文化传承的互补性等内在关系.从古村落结构、古村落文脉、古村落活力等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专家评分法,得知当前北京山区古村落价值高,具有保护与开发的价值.针对北京山区古村落的特征及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保护与开发重点的基础上,提出要从完善规划编制、建立古村落资源数据库、培育沟域经济发展的古村落产业、对古村落个体实施整体建设,实施科学定位和错位发展等方面着手,对北京山区古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促进沟域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态文化本质上是关注人与海洋协同发展的海洋文化,是海洋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海洋生态文化遗产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展现着长久以来人类的海洋生态文化智慧,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是对传统海洋生态生活方式的延续,更是对当前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应当唤起社会和文化原生地对海洋生态文化遗产保护的共知、共识和互动,不断完善系统保护管理制度,健全政策法规和配套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并逐渐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严晓萍 《经济论坛》2022,(1):99-105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不仅要保护蕴含人类智慧的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等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传承应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加大对传统村落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整理和宣传,破解保护传承、村民权益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借助文旅融合发展契机,推动区域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企业社会责任既有一般企业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就特殊性而言,内容方面,坚持传承和保护好民族生产工艺和配方的责任;理念方面,坚持地区民族文化为主导并与之相适应的责任;目标方面,担负起推进民族社区和民族区域发展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生态文化本质上是关注人与海洋协同发展的海洋文化,是海洋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海洋生态文化遗产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展现着长久以来人类的海洋生态文化智慧,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是对传统海洋生态生活方式的延续,更是对当前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应当唤起社会和文化原生地对海洋生态文化遗产保护的共知、共识和互动,不断完善系统保护管理制度,健全政策法规和配套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并逐渐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以保护传承文化、丰富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促进文化保护.潮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应倡导科学发展观,推广保护性旅游开发新理念;加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同步宣传教育;健全保护与开发机制;打造潮汕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开发潮剧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观念的加强以及民族文化逐渐融合,使得很多民族文化逐渐走向消失,因此,抢救、保护羌族民族文化已成为目前四川地区最主要的研究课题。在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民族文化研究,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艺术手段和文化传承等新方式、新手段进行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关键在于如何帮助民族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羌族同胞的民族自豪感。而动漫,是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产业之一。通过研究动漫产品开发与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以及应用前景,更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为羌族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抢救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刻不容缓。应通过确立以保护为主、辅以开发利用的具体指导思想,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东兰县有“铜鼓之乡”的美称,铜鼓数量众多、造型精美,是东兰民族文化的奇珍异宝。铜鼓文化拥有悠久且深厚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兰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普及受阻、保护变异等困境。基于“十四五”规划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的铜鼓文化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在东兰县铜鼓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今社会的文化保护方针与需求,提出创新性与建设性并存的对策,以此推动东兰铜鼓文化的永续性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