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产业组织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伴有相应产业组织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依托产业组织的优化,产业组织的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内容。产业组织的优化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相似文献   

2.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客观地认识山西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是实现山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结构调整中,应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变革产业组织结构,从而推动山西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保障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苏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优化是“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当前和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本文主要从江苏苏南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提出了统筹协调三大产业关系、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和集群效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市场换技术,利用外资发展本土企业、引导外商投资方向。培育自主品牌发展、以战略性重组为手段,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等优化苏南地区产业结构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周刚  王翔 《现代经济》2013,(4):150-151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高新技术发展,产业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态势日益增强。通过产业融合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一种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西部12个省(区、市)三次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出现了以下不均衡:地区间产业总体竞争力存在很大差距;某些省份静态竞争力和动态竞争力排名差距较大;同一省份内部三次产业竞争力不均衡。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6.
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西部12个省(区、市)三次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出现了以下不均衡:地区间产业总体竞争力存在很大差距;某些省份静态竞争力和动态竞争力排名差距较大;同一省份内部三次产业竞争力不均衡。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7.
广西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进程加快,广西迎来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东部产业转移发展机遇,提高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整体竞争力,就迫切需要加强广西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对城区产业结构成长规律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城区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增大,新的科技革命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使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转移扩散加快.而我国城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趋势日趋加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盲目竞争问题十分严重,结构性过剩这一矛盾迫使我国要在城区产业结构方面做大的调整.因此,重新认识城区产业结构整体性成长规律、产业趋同与区域产业政策,以及研究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区产业空间秩序,对我国各城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地区产业的有序协调发展将产生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成果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动力、产业升级转换的影响因素、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我国产业演进规律和趋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优先发展产业的次序、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产业作为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层次和部分,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产业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产业组织的整合优化和主导产业的选择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主导产业三方面论述了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安徽2005~2010年出口贸易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八个产业的相关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安徽出口的因素,得出企业的竞争力、市场竞争程度、外资的参与度是关键因素。结合这三个因素,从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角度出发对安徽出口贸易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现有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决定因素。然后,基于1998~2005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数据,采用Panel Data实证分析了价值链分工中的利益分配及其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最后得出,价值链分工比规模经济更能提高行业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使一国或某一行业获得更多利益。但是,不同行业在参与价值链分工中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其资产专用性强,使得其在参与价值链分工过程中工业增加值提高的幅度较大。加工贸易作为我国介入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式,应该致力于提高要素资产专用性和优化要素结构,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增强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正处于严重的弱势状态,经济效益持续低迷,竞争力连年下滑,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提高的“瓶颈”。加入WTO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温州的产业结构中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低端制造业比重过大,高科技产业和重化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较少,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困难;更为严重的是,温州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结构分散,产业链不合理。唯有产业升级转型才是温州中小企业摆脱当前困境、再创辉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江苏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变化明显,在工业经济日趋成熟的同时,其服务业、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受人关注。本文主要以近年来的数据从服务业产值、对服务业的投资额、服务业内部结构三个方面对江苏服务业的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基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角度分析了江苏服务业的竞争力,最后结合上述两个层面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服务业、服务贸易持续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扩大内需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因素,既可以直接扩大内需,又能够间接影响内需。具体来说,产业结构调整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和收入预期,增加收入,扩大消费需求;能够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扩大投资需求;能够提供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开发和满足潜在需求;能够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缓解供过于求的情况;能够减少成本,降低价格,刺激需求,开发更多替代品,增大需求弹性,减少需求的下降;能够适应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年—2011年泛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对泛长三角的工业结构关系、产业专业化(多样性)度的演变趋势以及产业空间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U"型发展态势,其中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工业互补关系最为密切;浙江省的产业多样性发展在泛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上海市的产业专业化发展趋势最为强劲;产业空间结构的分工与协作的演变趋势明显,上海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江苏与浙江不断扩大制造业大省的优势地位,安徽省加快承接上海、江苏与浙江的转移产业。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而由此引发的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我国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产业升级转移给其周边区域经济产生辐射与带动效应。作为接近泛珠三角核心的湘南地区,应尽快依据自身基础与条件,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整合,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和辽宁省两个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由于存在路径依赖及其锁定效应的影响,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二者均面临着老工业基地改造、经济结构调整、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山西省和辽宁省两个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历史演进的梳理,认为制造业振兴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地区资源优势日益凸显,制造业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将振兴制造业等同于重新振兴传统产业等现实问题.因此,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制造业聚集区,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激励作用是今后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