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城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存在法规政策不健全、救助力量薄弱等问题,应通过健全法规政策、优化政府救助体制、强化特殊教育和实行政府与社会合力救助的措施来实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有效救助,促使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2.
地处祖国西部内陆的人口大省四川,共有181个县(市、区),8600多万人口,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问题较为突出,流浪乞讨人员相对较多。2003年8月1日,国家废除收容遣送,实施救助制度以来,我省各级财政、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认真贯彻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财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坚持开拓创新,依法救助,规范管理,保证了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已初步建立起新型的、人性化的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3.
余玉凤 《活力》2004,(7):137-137,213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实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新《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实施。同时实施的还有《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这样,一个立意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大力帮助和支持下,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吉林省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救灾救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慈善救助等为辅助,惠及全省城乡400多万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础的部分。目前,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城市低保、灾民救助、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在城市,由于低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制度的普遍实施,基本上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加快完善。  相似文献   

6.
武非平 《价值工程》2015,(20):62-66
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应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坚持社会救助与社会管理并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实现与救助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以提升社会救助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7.
2003年3月20日,“孙志刚事件”发生,2003年6月,国务院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代替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从以“证据为本”的视角来看,收容遣送的“失效性”以及救助管理的“有效性”何在?政策更替的“证据”是否充分?更替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本将就此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两会数字     
《人力资源》2008,(7):47
9: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目前已经建立9项制度:城乡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灾害应急救济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司法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9.
王宪魁 《活力》2012,(14):4-5
近年来,在国家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民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履行社会责任,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灾害救助、临时救助、大病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城乡低保等制度不断完善,低收入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增长幅度明显提高。二是社会福利事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向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现金、物资或其他方面的援助与支持,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灾民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救助,以及社会互助。  相似文献   

11.
诚实信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思想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诚信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资助政策体系下,加强从诚信教育的主体内在与客体外在方面研究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机制,可减少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诚信现象,构建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陈志宏 《价值工程》2012,31(29):11-12
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那么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内在要求,陕西省正在立足省情,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加大政府的立法、政策、制度方面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之中,进行技术创新,提倡全社会的绿色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3.
许青云 《价值工程》2014,(12):250-251
大学生就业是重要的民生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的形势,已引起了全社会普遍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破解就业难、难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对策为:积极引导并实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岗位大显身手;同时也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产业经济结构的更新换代,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全力推进就业;加强创业教育,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相关政策及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4.
潘焕喜 《价值工程》2011,30(7):176-177
社会保障被誉为社会的"稳定器",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是我国近年来农村政策的主要落脚点。在关注农民民生方面,国家正大力实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文章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形势,并在分析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Koike K 《Economic eye》1988,9(2):23-29
Recommendations are offered concerning Japanese policy on the immigration of foreign workers. The author notes that even those countries that used to welcome such immigrants now restrict their entry. The need for a selective policy that would ai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Japan and strengthen controls on illegal immigrants by requiring employers to secure permits before hiring foreigners is stressed.  相似文献   

16.
流浪儿童问题是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沿街乞讨的流浪儿童不仅与现代都市极不协调,而且将来极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现代文明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全社会共同来关注。  相似文献   

17.
王哲  梁红霞 《价值工程》2011,30(36):230-23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现状、对外开放现状、国外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与开放情况以及对外开放的对策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指出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场馆规划与建设水平不高,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管理落后;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率较低,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对社会开放的宏观研究文献较多,微观实践研究文献较少。建议增强政府主导作用,促进社会参与,加强政策研究,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被社会赋予了新的历史角色,企业要想求得其生存和长期发展,就不得不考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CSR部门的建立已经成为历史的发展趋势,CSR部门应该普遍化,企业需要加强承担社会责任内外部推进机制的建立,将社会责任的承担融入企业的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19.
曾勇  农伟娟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159-160,163
化解社会矛盾是我国政法机关当前的3项重点工作之一。检察机关是社会矛盾化解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能、检察权的运行原则和追求目标是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一致的。侦查监督部门作为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能部门必须在依法、充分履行现有职能的基础上,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彭权生 《价值工程》2011,30(25):305-305
水电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是保持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保证。加强高校水电管理,不仅能节省能源、与当今社会倡导的"节约型"社会想适应,而且也能使我国高等校园内的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就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意识。本文概括了我国高校目前在水电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象,并针对现状提出了实施水电节能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