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地区差距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分解和面板数据模型方法系统研究了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地区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各区域增长趋势极为相似,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1999—2011年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距逐渐减小,呈现出持续收敛的态势。组内差距成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距变动的主导因素,组间差距的贡献度从52.37%下降到26.19%;③可流动要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不可流动要素(土地)的现行利用方式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④从全国来看,耕地稀缺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但区域间存在差异。因此,在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同时,应该开始关注区域内部不同省份间的差距,向纵深方向推进;需要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改变现行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可以通过外部约束(如耕地保护)来倒逼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2.
耕地经济收益与耕地质量占补平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占补平衡与耕地的经济收益密切相关。耕地占补平衡不仅要考虑耕地质量的平衡,同时还要考虑耕地的收益平衡。本文将单位标准粮作为耕地占补平衡折算的中介,探讨了区域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与耕地经济收益平衡联系。  相似文献   

3.
殷瑞锋 《经济与管理》2009,23(10):19-26
利用GE指数和基尼系数测度出我国7个省份所有县级政府2000—2005年的地区财政差距,这种整体差距可以分解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省内差距和省间差距。其差距因素分析表明,省内县级政府的财政差距不容忽视,税收返还扩大了县级政府财政差距,一般性转移支付、原体制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缩小了县级政府的财政差距。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综合模型分析2010年全国2074个县级政府(不含市辖区)的财政收入空间格局,以泰尔L指数测度方法,对我国2000-2010年三大地带、各省分层次的县级财政差距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县级财政呈地带性分布,且与县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差异构成上,省内差距大于区际差异和省际差距,其中江苏、广东、辽宁、陕西、内蒙等省内差距较大,各直辖市、西藏、浙江、江西等省财政较为均衡,但其差距大小和该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无直接关系;在走势上,财政差距整体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但地带间以及西部地区内部仍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财政投入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1年,从全国看,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地区差异已经呈现增加的趋势,从省以下的情况看,地区差异状况也一直在增加,且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各级政府应予以充分重视,努力探讨完善省级和省以下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渐平衡地方财力,通过投入总量的增加逐渐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地区差距状况.  相似文献   

6.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无锡市东亭镇、安镇镇和羊尖镇为例,通过应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农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模型,并据此着重分析了区域农地数量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农业集约化、城市(上海市)辐射力以及耕地保护政策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的乡镇,农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有所差异的,而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各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也是动态变化的。最后,作者就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合理保护农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重视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依据农业产业发展态势,积极调整农地利用结构;推进非农产业升级,合理控制非农用地规模;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的经济约束机制和土地利用决策体系;加强区域合作,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趋同;促进产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利用占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居民地区收入差距是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中,主要归因于省内差距,这一比例占到74%,其余的26%由省际间地区收人差距解释,省际间地区收入差距的绝大部分又归因于东中西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省内差距中,城乡间收入差距之于居民收入差距的解释度超过40%,它与省际间地区收人差距一起,解释了居民收入差距的四分之三.目前的居民地区收入差距程度已经过大,这需要政府采取得力措施以应对,在此过程中应重视人口大省的收入分配问题并注重政策制定的差别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1—2020年中国裁判文书网文本数据和271个地级市的数据,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和空间杜宾模型验证了司法一体化对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司法一体化整体上缩小了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司法一体化对城市发展差异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省内和临省城市间的司法一体化显著缩小了地区间的发展差异,但跨临省城市间司法一体化对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不明显。合同和债权纠纷、公司法及知识产权类案件的司法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但刑事、交通和其他民事案件的司法一体化影响不明显。司法一体化对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呈地理衰减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64个地级市数据,从地市内迁移、省内其他地市迁入和外省迁入三个维度检验了劳动力迁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地市内迁移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省内其他地市迁入和外省迁入对迁入地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相反,但影响均不显著。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稳健性检验表明: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劳动力地市内迁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最西部,属中温带亚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多集中在河谷和平原区,人均耕地面积少,主要以旱地为主。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行,凌源市耕地需求与建设占用的矛盾日益尖锐。本文采用标准粮产量.土地利用等指数回归分析法划分凌源市耕地质量等别,得到各等别占补系数,保障凌源市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工业用地供给模型,修改了多样性偏好假定,并将中国按照工业发展程度分成四类地区,分析四类地区政府在GDP考核目标下的工业用地供给策略。通过求解纳什均衡的近似解析解,笔者发现,处于工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地区,倾向于多供给土地,形成小规模企业;反之亦然。同时本文证明了在同样的劳动力规模下,交易成本高、同质性竞争激烈、技术水平低下的地区会供给更多的工业用地。这为提升工业用地使用效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hanging land allocation among crops as a mechanism for increasing net-social benefits, where production profits and amenity values are augmented. A positive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odel is calibrated and applied to 43 region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Israel, using a crop-discriminating amenity-value function. Changes in land allocation increase net-social benefits by 2.4% nationwide and by up to 15% on the regional level, where in some regions the net-social-benefits-increase/profit-loss ratio exceeds 20. Therefo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policy encouraging amenity-enhanc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s warranted, provided that it is implemented on a regional scale, rather than as a comprehensive nationwide-enforced program.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DSGE模型发现,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并不一定会显著增加工业产值。特别是对于严重依赖土地抵押贷款的地区,低地价使得抵押物价值下降,从而抬高了企业贷款成本,导致工业增长乏力。进一步地,本文对101个城市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低地价确实能够促进东部地区的工业增长,却对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产值无明显的增进作用。考虑到东部、中西部对土地抵押贷款依赖度的差异,本文认为只有当某地区不依赖土地抵押贷款时,低地价才能显著地促进工业增长。  相似文献   

14.
农地流转对土地使用权分配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问卷中的农户数据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土地使用权分配的影响。通过计算农地流转前后的土地分配基尼系数,测度了农地流转影响土地使用权分配的结果,研究显示:农地流转促进了土地使用权的集中,但集中的速度并不快,各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市场化农地流转中,土地较少而又贫穷的农民缺乏能力和优势转入土地,导致土地使用权集中。农地流转难以解决公平问题,农民获取土地仍然主要依靠村组集体的初次分配和二次调整。在符合农民认同、规则明确稳定的条件下,村组内部的土地调整能做到公平与效率相容。因此,村庄集体需要积极培育民主、发展农民自治组织;基层政府需要抑制自己调整土地的冲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支持和监督村组内部的土地调整。  相似文献   

15.
区域耕地保护补偿分区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于我国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关系必然不同。依据外部性理论,采用人均耕地阈值方法,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耕地赤字区、耕地平衡区以及耕地盈余区,确定了省级层面耕地保护补偿关系。分区结果显示:全国耕地赤字区12个省份,耕地平衡区8个省份,耕地盈余区11个省份,并将补偿分区与我国传统粮食分区进行比较,显示出了我国耕地资源的恶化趋势及补偿的迫切性。分区结果为耕地保护区域横向补偿额度及其流向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志荣  吴次芳  刘勇 《经济地理》2008,28(2):286-291
将农地非农化过程带给地方政府的效用划分为制度收益和发展收益,通过比较制度收益与发展收益对东、中、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以判别驱动地方政府推进农地非农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东、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表现为制度驱动型,制度收益对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大于发展收益,而中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则表现为发展驱动型,发展收益对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大于制度收益。中央政府要达到控管农地非农化进程的目标,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以经济管理手段来约束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违规谋取制度收益的行为,引导中部地区地方政府节约与集约利用非农用地。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错配与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莉芝  李玉双 《经济地理》2020,40(3):207-215
文章构建了一个采用时变引力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自滞后模型(SLX),探讨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地资源错配能够减缓邻近地区的经济波动,即土地资源错配会对经济波动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密度边际波动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三类不同等级城市间,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尽相同:在自上而下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并不是每类高等级城市都对低等级城市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在自下而上的空间溢出效应中,每类低等级城市都对高等级城市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等级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则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刘明皓  邱道持 《经济地理》2007,27(3):476-479,488
土地供求分析是建立适度的土地储备规模,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储备用地的适度规模进行预测可以建立在经营性用地需求和经营性用地的供给分析基础上,文章首先对重庆市都市圈房地产用地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接着依据供给制约需求的原则,对重庆市都市圈城市用地的可供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储备适度规模的计算模型。最后,对储备用地供应计划制定及农用地转用指标分解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所探讨的建立土地适度储备规模的原理与方法对指导储备用地的需求预测、制定土地储备计划和农用地转用计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各区人口、耕地与粮食安全的协调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上世纪80年代河北农业区划分的基础上,封各区域的人口、耕地与粮食产量进行分时点对比分析,并封各区域人口与耕地、人口与粮食、耕地与粮食之间的协调情况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economic rules for harvest timing when timber and nontimber goods, services,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are produced from forest stands. Forests include stands that are heterogeneous in age, land quality, and distance to market. Rules for allocating land between forest and nonforest use are developed. Key land use margins are identified that are important to land use allocation in temperate and tropical regions (e.g., between unmanaged forest, forest management, and forest conversion). Processes that can change key land use margins are discussed and used to organize recent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f regions where forest land use is in transition, such as where forest land is being converted to alternative nonforest land u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