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代替实物投入生产运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关键所在。研究了当前产业区域转移背景下,影响湖南、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因素——城镇化水平、工业水平、开放度、市场化水平。通过建立自回归模型和对因素之间协调发展度的测量,发现城镇化和市场化对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工业发展没有充分带动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而开放程度和工业化在拉动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各因素对广东省的拉动幅度和作用速度均强于湖南。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制造业的发展规模、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等5个可能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因素的分析,本文以我国两座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北京市和西安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上述两座城市的宏观统计数据为样本,通过层级回归模型对上述因素是否能够显著调节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横向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上述5个影响因素的调节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本文就如何利用调节效应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它是第一、二、三次产业的连接部与粘合器。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尤为必要。我国应把商务服务业、研发服务业作为大力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并完善其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从而不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城市功能定位,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激发了内在活力,增长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服务业现状;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背景,提出了基于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雅  王江 《经济师》2008,(10):260-261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城市功能定位,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激发了内在活力,增长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服务业现状;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背景,提出了基于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5个变量(制造业集聚水平、服务业集聚水平、地租、高素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分别对全国、除京沪外的全国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各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进而得出在不同范围内影响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因素强弱,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从各产业人均增加值方面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验证,得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并不一定是互动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祝新 《生产力研究》2011,(2):108-109,205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人力资本、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竞争秩序和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更好的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服务业对外开放度对广东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本文基于1990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从服务业的贸易开放与外资开放两个角度分析了广东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及其与广东产业结构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广东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发展,相对而言,服务业的外资开放度的促进作用更灵敏且程度更大,且主要通过作用于第三产业来促进广东整体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同时,广东服务业利用外资效率长期低下。增加服务业的外资开放度的同时,提高服务业的外资利用效率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重中之选。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结构及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投入产出法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典型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性质、制造业性质四方面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四要素发展特点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的国际发展态势,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由对制造业需求显著转为对自身需求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由以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逐步转向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最后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对外开放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利用门槛回归模型,分别以贸易开放度与国际投资开放度作为门槛变量,探讨了不同开放程度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外溢效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大量的外商投资涌入中国,提高外资利用质量使之更好服务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成为研究热点.而生产性服务业以其高聚集、高成长、高辐射的特点迅速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产业互动和系统观的研究视角,构建系统科学的外商投资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的三维研究框架,通过中国22个省市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等实证方法分析和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为我国外商投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乃至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环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层面数据,利用LQ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有效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但这种促进效应受制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当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突破阈值时,生产力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才能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积极影响.因此,地区在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时,应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以及规模.  相似文献   

13.
加快发展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世界产业结构重心已经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认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律,抢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是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一项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服务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有意义的,但是研究哪些因素影响服务业的发展,影响程度如何则更有意义。应用灰色系统中的GM(1,N)模型对影响服务业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空间配置和服务业资源禀赋贡献较大,市场开放度贡献不足,这对促进服务业更好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服务经济的兴起,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凸显,但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地区不平衡等问题。利用最小二乘(OLS)模型,识别出经济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工业化水平三大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及其效应和作用程度。但是由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差异,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更能体现空间不平稳性和局部特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GWR模型比OLS模型的拟合程度更优,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3个因素对全国各省份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经济开放程度和FDI对中西部省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分别有更强的正向和负向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东部省份的生产性服务业有着更明显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产业间协同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利用2008-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正向线性促进作用,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的影响具有非线性,且呈“倒U”型分布。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集聚作用东部和西部地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表现出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呈现相反效果;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非线性关系只在东部、中部地区表现,西部由于其产业发展滞后问题未表现出明显非线性关系。文章通过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协同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缘起、形式、空间布局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市场需求、投资额度、专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因素等为影响因子的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且通过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1999—2008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代表制度因素的对外开放度是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最大影响因子,城市化率和代表都市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两个因子的影响次之。代表本地需求的第二产业发展规模及代表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投入的投资额度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则非常有限,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规模的影响不明显。而包含了生活性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区位商指数并不代表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这提示我国都市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应着力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布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1—2011年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影响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因素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及脉冲响应分析法对主导因素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作用和工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政府的作用在初期会迅速带动该产业的发展,但其影响的力度逐渐减弱,工业发展水平则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稳步增长,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据此提出提高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邓丽姝 《经济论坛》2011,(10):156-159
文章对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演进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圈产业升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在推动全球服务贸易格局转变的同时,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增强。选取2012—2021年ADB MRIO数据库中62个国家样本数据,从互联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技术应用三重视角出发,验证数字经济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显著增强各国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其中数字技术应用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要素一体化是数字经济发展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重要途径;(3)数字经济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影响因行业生命周期和目的国(地区)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提出完善数字经济法律制度、积极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等政策建议,可为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