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智 《经济导刊》2006,(2):136-13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实行“从摇篮到坟墓“全民福利制度的经济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尝试进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对医疗开支进行总量控制.而中国基本医保改革的方向也异曲同工,即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和政府(企业)统包统揽职工医疗费用,转向个人和社会按比例合理分担医疗费用.目前,中国参保人数已突破1.2亿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医改阵痛“中,这组庞大的数据背后依然存在深层次矛盾.为此,记者近期专访了该制度起草者之一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乌日图,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牛牛 《新经济》2011,(8):92-92
如何有效抑制体制不健全和非法收入过多导致的社会分配不公,如何实现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实现“国富”之后的普遍“民强”,都将是决策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吴敬琏 《商周刊》2011,(4):63-63
中国经济最近30年来取得的进步可从三方面说明:第一是中国经济以每年近10%的速度高速增长,第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三是减贫取得的成效。按世界银行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3.5亿,人类发展指数也有很大提高。但“减贫”不等于“灭贫”,更不等于民众已经富裕。事实上“民穷”依然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目前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中遇到了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医疗费用的迅速上升,广泛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医疗费用的经济模型和数据实证,揭示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并测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是某大城市一所综合医院2001年住院病人的记录数据。研究中发现,医疗费用不仅仅取决于病种,病人的个人情况和经济状况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得资料,从唐山市某医院妇产科子宫平滑肌瘤病种的实例入手,分析医疗费用构成及影响因素,从中发现目前医疗费用确定标准中存在的不足,揭示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并试图从医疗费用构成的分析中,探讨合理确定医疗费用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公民医疗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6.
警惕富了腰包穷了脑余仁昌当前,有人认为:计划经济时代,必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思想误区。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来考察,由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致使部分干部和职工头脑...  相似文献   

7.
樊敏杰  殷强 《经济经纬》2023,(6):109-120
利用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和宏观数据,考察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对居民负担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补需方”和“补供方”维度来看,两项支出对医疗总费用均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主要体现在住院费用方面。“补需方”有利于降低自付费用进而降低患者医疗负担,而“补供方”则会加重患者的医疗负担。(2)“强基层”对各类医疗费用均呈现出不同的降负效应。(3)各分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分别通过提高患者就诊频次、增加医疗资源和提高疾病防控能力等渠道,进而对医疗费用产生不同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优化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结构,提升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为降低居民医疗负担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辉  刘诗刚 《时代经贸》2007,(7Z):F0003-F0003
特殊病种门诊的“特”是相对普通门诊而言的,与普通门诊相比,特殊病种门诊医疗的费用是参照住院费用进行核算的,普通门诊的医疗费用只能由个人帐户或现金100%承担,特殊病种门诊医疗的费用,可由统筹基金承担70%-80%,治疗费用同时可与住院费用累计进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支付范畴。  相似文献   

9.
关于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的尝试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梅素 《经济论坛》2006,(15):69-7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事业的改革亦取得了长足进展。为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国家曾对医疗机构采取了“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过渡管理办法,目的是为了切断医疗机构与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效果,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但经过实践,这一办法已基本流产。新的改革措施正迅猛推开。如2004年的专项治理、2005年的医院管理年、2006年的打击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等活动,都从不同的角度本着解决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要求对卫生事业进行着改革。以下作者对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夭折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广大群众关注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除了改革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医疗市场和药品生产流通的监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膨胀外,一个根本的破解之道是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崔瑞花 《经济师》2001,(6):208-208
医院成本核算就是将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按一定的成本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从而计算各个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要的一项核算工作,是经济核算的组成部分,搞好成本核算,可以促进医院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技术对医疗费用与经济增长的敏感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了医疗费用与经济收入的函数,检验了医疗费用与经济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及短期波动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发现正是由于医疗费用对收入强敏感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医疗费用的高增长倾向。  相似文献   

13.
卫生部调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的时间带病生存,平均1/4左右的时间处于机体功能受损状态。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总数达到1.49亿,医疗保障需求极为旺盛,然而,通过保险解决医疗费用支出的比例微乎其微。从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外长期护理领域的成熟产品以及中国老年人群的特点和护理需求,对如何做好老年人群的产品规划,促进保险产品创新,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医疗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异地就医行为不断增加。到2007年,全省异地就医人数已达到26.58万人,占参保人数的2%;异地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为14.17亿元,其中医保基金支付11.96亿元,占医保基金总支出的8.76%。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和高额的支出,如何解决好参保人员的异地就医及费用报销问题,将是直接关系到新医改“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肖棨鸣 《时代经贸》2008,6(2):66-66
2003年,卫生部进行了第三次全国卫生医疗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由1993年的36.4%上升到48.9%,患者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高达29.6%;在住院患者中,主动提出出院的比例为43.3%,其中六成以上是因为支付不起相关费用而提前出院的;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更是从1998年的63.7%上升到75.4%;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33.4%;在西部地区农村,62%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应治疗而没有治疗,75.1%的的患者还没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  相似文献   

16.
如何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各医院正在探索中.但无成型模式。因此.加强科室经济成本核算是有效掌握营运成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均面临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难题。以美国为例,2002年美国卫生总费用达到1.6万亿美元,人均医疗费用5440美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13%上升到2002年的14.6%。国外研究表明,药品科技创新成本日益增大和新药价格不断攀升是医约费用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医疗收费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费用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药品、卫生材料的更新和调价等都是重要的原因。此外,收费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医疗费用的过高,而“以药养医”在补偿了医疗技术服务收费低水平的损失差、弥补了医院亏损的同时也促生了医疗费用的上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入手,确定了定点医院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医疗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医疗服务效率、医疗费用、信息管理等六个方面,并且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善的定点医院管理指标体系,探讨了定点医院管理的指标体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高校公费医疗制度,如今早已形同虚设。目前,国家对每个统招生下拔的医疗费用是每人每年60元,而首都大学生医疗费用略高一些。但这些医疗费用已是杯水车薪,大学生医疗费用不足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对首都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