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彭薪 《经济》2014,(3):84-85
正近日,记者从"中国新型城镇化名家齐鲁行"组织委员会获悉,由《经济》杂志社、凤凰网山东频道、山东省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名家齐鲁行"大型公益活动,将于今年3月下旬在山东济南正式启动。据悉,该活动将以"新型城镇化新高度、新机遇、新商机"为主题,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形势,集中探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并将在山东省内选取50个县市区、开发区、  相似文献   

2.
安娜  戴宏伟 《经济论坛》2014,(3):155-156
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本文分析了以往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文化的缺失,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应是发展创意城市,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建设融入城镇发展,以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紧紧抓住创新的"第一动力"和乘数放大效应,引领超常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优化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和内在要求.本文从创新的意义与相关学理剖析入手,从新供给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切入,提出经济发展供给侧创新作用原理的理论模型与量化表达,形成以"守正出奇""守正创新"支持高质量发展潜力释放思路要领的框架性认识.结合中国当下发展新形势,以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指出需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客观要求,从国土开发顶层设计入手,动态优化各地定制化解决方案,并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共性要求,以宜居宜业改善民生为核心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把握好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升级发展,优化收入分配推进城乡一体共赢.此外,要抓住已涌现的"一带一路"建设与"新老基建"等发展机遇,注重新型城镇化中的有效投融资,西部城市需在应对挑战中把握后发优势,以"有效市场+有为、有限政府"组合打开活力潜力空间,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弥合"二元经济"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之现代化愿景.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城镇化的质量。城市是组成中国城镇网络体系的关键节点,也是新型城镇化所强调的城镇发展内涵、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引领者和示范者。然而,传统以效率为中心的外延型城市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引领和示范能力。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求提升城市的引领和示范能力,这就要求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而当前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推进还遇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为此,需要大力促进城市文化的创新、城镇化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城市转型行为的主动调适,以有效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并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数字经济影响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06—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跃升,并且两者走势趋同。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新型城镇化的人口、生态和社会维度,但不利于空间城镇化的发展,并且对经济城镇化的影响效应不显著。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期和区域异质性,即从“十一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和从东部到西部,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呈现边际效用递增的特点。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受城市规模约束,并且依托数字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能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文章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于数字经济发展视角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由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政策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话题之一,被多次提及.新型城镇化除了将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外,更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实施改革的总抓手、主命题.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经济改革的结合,如何通过改革避免在推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投资大跃进"、 "造新城"等现象的出现.带着这些问题,《经济》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易鹏. 《经济》:您曾公开表示"城镇化只是中国最大内需的潜力所在而不是内需所在,要想从内需潜力变成真正的内需,就必须要借助改革来推动其实现".您所指的"改革"具体指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7.
杨楠 《经济》2013,(Z1):2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这只巨轮已经驶入了城镇化发展的"蓝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51.27%,城镇人口达到6.9亿,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健全、污染严重、能源紧张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应如何寻找"美丽中国"的幸福密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如果仅从城市发展的短期效益来看,经济建设与生态建  相似文献   

8.
《商周刊》2012,(26):26-29
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城镇化成为最受瞩目焦点。“新型城镇化”也随之成为岁末年尾的最热测汇,并被寄望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改革的重要红利。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在分析现代农业本质特征及新型城镇化"新"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作用机理;进而以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土地资源等经济增长核心要素为四个耦合项,构建了基于复合指标的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结合统计数据,运用SPSS和Eviews软件,对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实验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巳成各方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11.
《经济导刊》2013,(Z5):24-24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外界普遍预期,城镇化发展规划或将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出台,2013年有望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的破题之年。  相似文献   

12.
贾舒宁 《经济师》2014,(6):15-16,21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生态环保为理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城乡一体、四化协同道路的过程。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中,中小城市区域应占据主要地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合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文章围绕新型城镇化话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期的到来,西部地区以粗放型工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矛盾突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是推动城市工业转型的关键.因此,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研究西部城市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健  田春城 《经济》2013,(7):118
6月4日-7日,由湖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省住建厅及湖南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全省提升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力专题培训班"在长沙举行,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州长、副县市区长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班举办的目的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县市提质扩容步伐,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以及提高领导干部驾驭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期4天的培训,紧扣"人的城镇化"主题,共安排了城市水环境、生活垃圾处理、城市规划管  相似文献   

15.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不应单纯作为一个纯粹外来的词汇。而是将其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2011—2018年我国2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造测度国内大循环与数字经济的指标,探究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对畅通国内大循环起到积极的协同作用,且这种作用不存在时滞性,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起到的影响效果基本一致。此外,提高外商投资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有正向影响,绿色发展在我国尚未形成显著优势,经济落后地区可依托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很多弊端日渐凸显,比如户籍制度约束和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病"和城镇环境污染,盲目建设扩张和公共服务短缺等,这些都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归属感和幸福感降低,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城市的和谐发展,不符合党中央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要求,因此本文以构建和谐城市的视角,分析了目前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刘佳 《经济月刊》2013,(4):56-59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由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政策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话题之一,被多次提及。新型城镇化除了将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外,更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实施改革的总抓手、主命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进程的加快,以知识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人才和创新文化为核心的创新资源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创新逐渐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近些年来,一些国内外城市越来越注重培育城市创新能力,并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创新网络和创新体系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型城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引擎,是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路径,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0.
林坤 《新经济导刊》2013,(Z1):82-85
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已成各方关注焦点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经济发展模式会由外需到内需、从粗放到集约,以房地产行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演化成包括房地产行业在内的多元经济增长模式,而城镇化的发展正契合未来新经济发展的模式。新型城镇化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