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城人口集聚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快新城人口集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现代化建设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对欠发达的海岛县而言,抓住机遇加快城镇人口集聚进程,更是事关大局,影响深远。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城区人口集聚现状的调研、分析,找出滞后原因,并就如何加快人口的集聚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和农村就业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在产业集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集聚企业会有大量用工需求,这不仅给城镇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农村人口,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通过实际调研,在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伊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并对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研究,使其能为其他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垦区农机化事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农业机械从少到多,品种结构由单一到多样,存量不断增长,结构日益优化,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让农业机械化在垦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垦区农业机械化对垦区现代农业发展作用的基础上,从农业机械化标准、工作氛围、保障体系、队伍建设和投入选择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促进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集聚成长、发展对用工的需求,其本身如同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吸纳市场,在给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并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以新疆伊东工业园区为例,通过对伊东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及农村就业现状分析,总结出当前园区发展及农村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经济地理》2008,28(3):353-356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代芜湖米市与芜湖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生活资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商品。‘据吴承明先生考察鸦片战争前国内商品流通领域,第一位商品就是粮食,约占42%,‘}主要在地方和区域市场内供城镇人口消费。近代以后,新式工商业的兴起,使城市集聚力加强,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粮食生产不仅要满足城市人口的消费需求,还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因而对粮食的需求日益扩大。在没有粮食进口或较小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人口的集聚程度,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农业所提供的余粮及其供应范围。以新式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粮食集散范围扩大为前提,农业所能提供足够粮食…  相似文献   

7.
推动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进程是垦区“十二五”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垦区引领全国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方向。本文从分析现代化大农业的内涵、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和解决办法入手,针对垦区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对如何加快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等行政因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具有高估的现象,表现在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过高和城镇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较高。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城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改善城镇人口的就业结构,同时制定客观、合理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真正反映中国城市化的实际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现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汤茂林  姚干谋 《经济地理》1999,19(4):117-122
本文从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度量指标出发,分析了现行城镇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镇人口应包括的人口范围。并把江苏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对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曹美丽 《经济论坛》2012,(11):40-42
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研究内蒙古人口发展规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人口的灰色及Verhulst预测模型,对2006~2010年内蒙古人口总量和城镇人口、乡村人口进行模拟,并预测未来5年的人口总量、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变动趋势,为人口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人口城乡增长规模、空间地域分布演变、经济活动非农化转移以及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等方面对吉林省大安市城市化发展态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分析。中心城市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在县域层次上更为突出,人口不均衡分布特征显著。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带动的城市化加快发展后,从90年代后期开始,县域层次上的城市化进程要较全国平均水平缓慢。城镇人口增长规模在不断缩小,乡村人口绝对数量在减少。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转移快于就业结构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趋势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进入人口低生育时期,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怎样进一步做好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善,成为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新的被动,必须及时调整策略,依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一、要严格界定“农业人口”,把好生育政策关。我省针对不同户籍不同的生育政策:非农业的城镇人口实行一个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其实质是农村的城市化、新城市聚落的形成。不管是人口的集聚,还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集聚效应来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应用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农业产业带,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多层次产业链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变革演进之间的关系,研究农业经济产业带的规划和建设给新农村和城镇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努力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发展小城镇切忌遍地开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应当清楚:“城镇人口”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亦即并非让农村人口住得更集中,他们就成了城镇人口。划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标准本质上说应该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只有人们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生活方式改进了,“农村人口”才会真正变成“城镇人口”。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这些新迁入的居民中仍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只能还算是“农村人口”。如果有些“小城镇”的居民中这种“农村人口”占了更大比重,那么它们充其量只能算是人口更为集中的“大村庄”。笔者认为,很多中西部省份所谓的“小城镇”正是这种“大村庄”。  相似文献   

15.
正从城镇化发展的背景来看,安置房社区管理困境源自于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机制转型和被征地农民市民化适应过程。研究根据对锡山区安置房社区干部与居民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进行分析,认为安置房社区管理难的宏观原因有:一、城镇化的速度加快锡山区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人口增加,是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逐渐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的结果。锡山区农村人口生计方式也早已开始  相似文献   

16.
空间结构与组织是"资源诅咒"研究被忽略的一个分析视角。在资源型经济的自强机制作用下,人口与经济活动倾向于空间分布的分散化,形成资源型区域特殊的"核心边缘"结构和要素流动特征,导致核心区域集聚效应弱化及偏态的城市功能,反过来又制约制造业集聚、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化了反工业化倾向,促使区域发展落入"资源诅咒"陷阱。通过对山西省核心边缘结构及2000—2010年人口与经济集聚动态等分析,对上述观点做了验证,并提出基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结构、技术结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发生深层次的调整、变革的过程。以往的城镇化建设更多实现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集聚,但是土地利用的低效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新城的造就也没有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口新增的多数也并不是有市民身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是指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是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过程。本文就对垦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推进思路和对策,以实现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9.
依据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素空间集聚理论,展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经济结构研究。通过城市引力、克鲁格曼指数计算,比较分析城镇群内部城市吸引力和城市产业分布的差异性,通过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集中度指标和不一致系数的测算,分析了山西省城镇群空间要素集聚效应。研究表明,山西省的城镇群规划与要素空间集聚趋势整体一致,城市间产业分工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群的要素集聚效应明显,但人口与生产分布仍存在不一致性。研究认为,山西省城镇群发展应该继续明确各城市的产业分工和特色,引导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的一致。  相似文献   

20.
长春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瑞秋  庞颖  刘艳军 《经济地理》2008,28(3):437-441
利用我国2000年五普的数据,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技术,研究长春市社会空间结构。根据因子生态分析的结果,得出2000年影响长春市社会空间结构的5个主因子为:知识分子阶层、一般工薪阶层、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一般员工阶层、低素质的蓝领阶层和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外来人口阶层。运用聚类分析技术划分的2000年长春社会区类型为:人口密集的工人聚居区、人口密集的老城区、近郊工业人口聚居区、知识分子聚居区、远郊农业人口聚居区和近郊城镇人口聚居区。同时,这6类社会区形成了以同心圆模式为主,综合扇形和多核心结构要素的空间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