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新育 《金融博览》2011,(23):14-15
危机对中国主要是非偶发性传染 从理论上讲,货币危机或者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渠道可以划分为非偶发性传染渠道和偶发性传染渠道两大类。前者与危机无关,而与一国或地区之间实际的经济或金融联系有关,  相似文献   

2.
危机对中国主要是非偶发性传染从理论上讲,货币危机或者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渠道可以划分为非偶发性传染渠道和偶发性传染渠道两大类。前者与危机无关,而与一国或地区之间实际的经济或金融联系有关,危机通过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动来传  相似文献   

3.
如果越南最终陷入货币危机,那么可能通过什么途径传染?传染哪些国家和地区?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越南危机传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密切的国际贸易,金融往来和投机者预期等为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铺垫了通道,基本经济面的不稳定又放大了危机传染的危害,要抵御危机传染,必须加际合作,谋求联合监管,推动经济金融联系的多元化,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定等,在这方面,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2007年金融危机起源于金融、经济、制度高度发达的中心国家,是由世界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断裂导致的,是对制度模式、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调整。金融层面的原因在于次贷危机.金融创新过度,金融衍生产品泛滥,美国金融体系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金融监管不力、缺失。从经济层面分析,美国国内经济失衡是危机爆发的基础原因.全球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周期运行的必然结果。制度层面的原因主要包括过度干预经济,美国模式的技术缺陷和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6.
袁燕 《中国外资》2008,(12):80-80
2007年3月,随着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放贷机构——新世界金融宣告破产,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爆发,危机不仅向全球蔓延,甚至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美国、欧盟地区等纷纷调低了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分析次贷危机之所以发生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吸取别国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用于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而且提醒我们重视国家金融安全,尤其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不可克服的制度性缺陷,导致金融危机频频出现,更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监管。  相似文献   

7.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2000年频频发生的国际金融动荡引起了人们对金融风险的恐慌。从金融机构本身到财政、货币以致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都受到强烈冲击。为此,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很可能会传染到其他国家,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是传染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14个主要国家/地区2001年1月至2020年9月的利率和汇率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国家/地区的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链接成强度不一的金融网络,金融风险可能通过金融网络实现跨国传染,对其他国家/地区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形成风险冲击.(2)这一网络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网络中心层的风险溢出效应和风险输入效应较大;网络节点的作用不同,有的表现为风险净输出效应,有的表现为风险净输入效应.(3)随着国家之间经济地位变化和不同时期国际金融重大事件,不同国家/地区金融市场对风险事件的反应程度不同,全球跨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网络的中心层国家/地区、风险传染路径也会相应调整.(4)网络中心层国家/地区并非总是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源发地,风险传染效应更多由具体国家/地区金融市场的行为反应和波动程度所决定.  相似文献   

9.
作为后危机时代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密切联系的一个内容,资本流动管理的讨论再次被列入G20的重要日程。从正面意义上看,资本流动有益于资源合理配置和风险分散,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当然,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也给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带来了挑战,并通过传染效应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这在每次危机中都不乏鲜活的案例。如何认识资本流动的意义和通过有效的手段趋利避害,需要我们在当前,乃至整个开放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观念、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最近二十年来,经济,货币和金融危机在全球频繁发生。事实已经证明,在危机面前,世界各国除了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经济素质外,借助外力,进行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也是最有效的应对手段之一。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一些国家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只想获取收益,  相似文献   

11.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进展 1997年,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最终波及到整个东亚地区,给东亚各国的货币金融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危机,东亚地区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难以应付危机的传染效应,只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急求助.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危机国提出了一系列紧缩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苛刻要求,延误了解救时机,最终加剧了危机,导致各国经济经历了几年的衰退.东亚金融危机的打击使东亚各国清醒的认识到,抵御金融风险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必须在区域内部加强合作,共同合作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一体化和亚洲金融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了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危机中,大多数东亚经济的货币和资产价值跌落了30%-40%,遭受打击最为严重的几个经济下跌得更为厉害。东亚地区的银行和企业陷入空前的财务困境。  相似文献   

13.
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中日韩俄四国为例从区域经济开放程度、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程度、外部危机共御程度三方面对东北亚货币金融合作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区域开放程度反映了四国参与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所能带来的客观优势,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程度反映了四国参与区域货币金融合作需要面对的政策成本,外部危机共御程度反映了四国参与货币金融合作的契机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次贷危机期间国际资本市场传染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九个国家(地区)的资本市场指数在次贷危机期间的传染效应。研究发现,危机前,美国对除中国外的7国(地区)在危机发生时冲击力更大,资本市场出现单向传染效应。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交叉传染的存在,通过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揭示了危机传染的动态效应。在危机期内,美国次贷危机对其他国家市场的影响强度迅速增大,持续时间比传统过程相对延长。本文还通过高低波动率机制的比例系数伽玛检测了这些国家(地区)资本市场间的转移传染和纯传染效应。  相似文献   

15.
科学总结经验教训 稳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交往日益加深、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今天,金融是不能不对外开放的,中国的经济不得不接受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当前爆发的金融海啸,从直接原因看,是金融衍生品的泡沫和金融监管缺失造成的,但从深层次看,是一个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经济失衡将其危机向全球传导的过程.中国的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但要从经济结构和金融体制上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6.
所谓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是指由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失衡或生产过剩等因素引起的货币、信用、外汇、证券和资本等金融领域的动荡、波动,以及由上述动荡和波动所导致的大量金融企业破产。所谓国际金融危机是指发生在一国境内的金融危机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等途径传递到相关国家,并引起后者发生类似的金融危机。这种连带性国际金融危机既可能是若干个相关国家的地区性危机,也可能是全球性的危机。根据IMF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成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17.
金融债权不同于一般的债权,高比例的不良金融债权,是一个国家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举世瞩目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仍使我们记忆犹新,虽然其起因于外部货币的投机冲击,但其根本原因是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综合作用.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维护金融债权,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事关国家的金融安全,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遏制逃废金融债务的恶劣行径.  相似文献   

18.
徐艳  何泽荣 《新金融》2009,(5):26-29
由于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主要债务国,美元又是世界主要流通货币和储备货币,因此,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传播,不同于以往金融危机,它是通过金融渠道、贸易渠道和货币渠道从美国蔓延到与美国经济、金融联系密切的其他国家,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9.
顾京 《新金融》2009,(9):40-44
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次贷危机从美国逐渐蔓延至世界其他国家,并从金融领域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本文认为现行的以美元本位制为本质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大了次贷危机的传播范围.本文分析美元本位制的特点,以及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以来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两种循环模式,并且在对第二种循环模式扩展的基础上,揭示次贷危机在美元本位制下如何通过美元这个媒介将危机传导与转嫁给世界其他国家,造成整个世界经济陷入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提出银行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极易受到挤兑传染和流动性危机的冲击。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一些国家通过建立金融安全网来解决这一问题。金融安全网通常包括中央银行的最后货款人功能、审慎的监管职能以及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