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从控制权稀释威胁与委托代理的视角分别研究家族控制对并购支付方式选择以及并购绩效的影响。对505家中国家族上市公司于2007-2009年发起的347起并购事件构成的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表明:家族终极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支付方式的使用正相关,家族终极控股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股票支付方式的使用正相关,控制权稀释与强化机制对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产生了显著影响;家族终极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并购绩效正相关,利益协同效应占主导地位;并购支付方式对家族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最终控制性家族与上市公司及其核心业务的关系,本文将212家家族上市公司分为创业型家族上市公司(FFB)和非创业型家族上市公司(N-FFB)两大类。通过实证比较研究发现,虽然两类企业都存在某一控制性家族或个人,但两者在家族介入程度、金字塔结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程度、债务融资水平等治理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李伟 《沿海经贸》2003,(5):29-30
近年来,家族上市公司不断出现,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亮点。特别是2001年以来,天通股份、太太药业、用友软件、抗美药业、广东荣泰、精伦电子、宏智科技、腾达建设等8家家族公司先后上市,并创造了控股家族“一夜暴富”的资本神话,而股市之外又有众多家族企业在焦急地等待。分析这几家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后会发现,除上市较早的天通股份外,其余企业家族资本均占据着绝对控股地位(即大于总股本的50%),其中太太药业家族资本又是占据了总股本77.18%的份额,远远超过了目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44.8%的持股比例。  相似文献   

4.
王翔  杨颿 《新财富》2013,(3):93-97
托马斯·梅隆奠定了梅隆家族在金融界的基业,深谙投资与政治结合之道的三属财长安德鲁·梅隆则将家族推向了鼎盛期,用“父子王国”来形容当时的梅隆家族应该并不为过。通过家族直接控制的金融企业,梅隆家族将触角深入到当时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产融结合使得梅隆成为当时最垦财势的财团之一。  相似文献   

5.
林静  王科 《北方经贸》2002,(2):17-19
20 0 1年 1月份以来 ,连续几家家族企业的上市引起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在“一股独大”的家族上市公司优秀的市场表现背后 ,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 ,如经营决策上的风险、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等。独立董事制度是控制家族上市公司风险的良策 ,前提是选择好合适的独立董事 ,并赋予独立董事必要的权力。  相似文献   

6.
梅洁 《市场周刊》2004,(4):27-28
家族控股型上市公司存在着类似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倾向。研究通过对“一股独大”的委托代理分析,认为当控股家族用越来越少的现金流对上市公司进行控制的时候,其对中小股东的剥削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带来的代理冲突也越来越严重,进而家族企业的价值也随之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7.
2011年很多汽车家族增添了新成员。这些家族中的新份子当然不会老实了,总会有些青春期的“叛逆”嘛。他们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家族传统,他们是家族中的“badboy”。但正是他们的这股“冲劲”,才给家族带来了新气象和新方向。下面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2011年的“badboys”。  相似文献   

8.
家族控制是当前国内民营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治理特征,本文研究“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及“家族成员涉入企业”这两类家族强化控制权方式对企业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降低了企业智力资本水平,而家族成员差序格局与企业智力资本水平呈正相关,并减弱了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对企业智力资本水平的负面效应。这一研究结论对当前民营企业从治理结构的角度提升智力资本水平,进而实现可持续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翔  ;林兴阔 《新财富》2014,(9):110-116
塔塔集团为印度第一大财团,历经家族四代人的努力,以并购成为跨国巨头,如今其品牌价值位列全球第39位,旗下控制的32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占到孟买证券交易所总市值的8.4%。尽管富可敌国,他们却从未登上《福布斯》富豪榜,这主要是因为家族成员去世后都把财产捐献给塔塔慈善基金会。这既打造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好口碑,也有利于强化家族对整个集团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0.
王济武 《新财富》2003,(6):82-89
不应该只是业绩差的上市公司退市。对于小股东而言,极差公司应该退市;对于大股东来说,上市公司的股价难以反映其高质量的资产、高盈利水平时也应该考虑退市。包王刚家族出售船务资产全面转型受到上市规则的限制,因而私有化。同时,为整合集团内部资源,会德丰系将历史上形成的多达16家上市公司的结构,经过多次私有化退市行为而精简为7家上市公司控制链。  相似文献   

11.
柏杨家族500年前就用“纹理防伪” 我说的这个柏杨,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台湾作家柏杨。柏杨本姓郭,是河南省辉县人,1949年跑到台湾去的。在1949年之前的“之前”,也就是500年前,这个姓郭的家族,还住在山西大槐树下,那个时候,他们就已经会用“纹理防伪”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8年187家狭义家族上市公司中的572位家族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改良的五等亲分类方法,从所有权、投票权及管理权三个维度探讨家族成员内部权力配置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亲缘关系对所有权和投票权的分配影响显著,亲情原则显露无疑,但管理权的分配并未呈现类似特征;个人的能力因素在管理权配置中的正向影响大于在所有权和投票权配置中的影响,但对整个权力配置体系而言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3.
《商》2015,(12)
通过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通信类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关于内部控制部分的分析。然后分析这三家公司的内部控制设计情况,查阅三家公司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然后通过对三家上市通讯企业对比分析指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三家企业共有的问题提出我国通信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4.
家族涉入是家族企业的基本特征,它影响了家族社会资本的结构分布,进而决定了家族理性的效用构成,并通过对家族企业二元目标的不同偏好表现出来。其中,家族理性反映为家族企业对家族整体责任的兼顾,二元目标指的是对企业即期利润的追求以及对家族非货币化利益的追求。这种家族涉入决定家族理性,家族理性体现家族企业目标偏好的理论构念,通过一项比较案例分析得以验证。案例中的两家家族企业背景相似,但由于企业传承上的不同选择影响了家族涉入情况,进而两家企业表现出显著的经营目标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李红霞 《现代商业》2007,(18):110-110,109
审视我国上市公司走过的16年发展历程,一系列上市公司造假和违规操作事件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上市公司被普遍认为是“圈钱”的公司。上市公司存在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的失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否和执行情况正日益成为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表现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了截至2006年底383住家族富豪控制的419个家族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最终控制家族是"企业家"还是"资本家"这一新的视角考察最终控制家族的这种经营倾向上的差别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公司绩效的影响,设计了两个模型对绩效分别进行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不同控制家族下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公司绩效有显著影响,这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角度,提高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绩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家族企业的“差序格局”文化背景为研究前提,进而对家族企业中的“非家族员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家族企业非家族员工三个圈层的划分,详细分析和阐述了位于不同圈层的非家族员工的特点以及风险。张薇黎永泰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相似文献   

18.
《新财富》2012,(4):62-65
欧菜雅第四代传人正式亮相,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家族二、三代成员龃龉的终结。在此之前,身为“欧洲最富有女性”的贝当古,把数百亿欧元的财产控制权输给了自己的独生女儿,正式退出了化妆品王国的舞台。幸运的是,虽然控制人家族的争产官司打了3年,但因为创始人颇有先见之明的“家族所有、职业经营”的安排,演足了豪门恩怨全部戏码的母女争产案三部曲,并未让欧莱雅的品牌和运营受到明显的牵连。事实上,正是由于四代职业经理人的操刀,欧莱雅的规模才得以扩大,贝当古家族的财富也才得以延续并不断膨胀。  相似文献   

19.
何俊 《现代商业》2011,(18):126+125
本文根据民营家族上市公司不同的上市方式入手,从控制权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管理层结构三个层面来分析不同上市方式的民营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皓  ;刘中兴  ;叶嘉伟 《新财富》2014,(11):114-121
曾有“白银王子”、“世界铜王”之誉的古根海姆家族,19世纪末称霸世界矿业,是仅次于罗斯柴尔德的全球犹太第二巨富家族。尽管其第三、四代时家道中落,但第一、二代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慷慨捐赠,仍令这一家族在全球享有极高的认知度。近年,这些无形的社会资本被家族第五代成功转化为有形的金融资本,古根海姆合伙人成为陕速崛起的金融巨擘,从而实现了家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