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本文从实证分析层面对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探讨。基于我国 2000~2015 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GMM估计方法,利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单独的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起抑制作用,二者的交互作用则对经济增长起显著性正向作用。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将抑制经济增长,也会间接阻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从金融机构与创新企业相接轨共同提高创新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等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发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根基和发展动力源泉。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完成必要的研发创新任务,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当前的金融支付体系下,网络金融支付方式以其方便迅捷的服务、无纸化的订单管理、延迟支付、送货上门等特点,已经得到了很多中小企业的青睐。本文以金融支付的可用度、便捷度、安全度、可信度、服务度等为指标,构建了它们和支付采纳之间的结构方程。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本文选取的各项指标都是决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否选择网络金融支付的关键。进而,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技术差距、资源分配与后发大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要素的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核,而技术差距是影响经济资源配置格局和配置效率的关键变量。基于拓展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资源最优分配路径发现:经济增长方式随技术水平的提升从"生产性投资驱动"到"研发驱动"、从"模仿主导"到"创新主导"逐步转换。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区域,生产性投资与研发投资、模仿与创新对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效应不同。那么,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大国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也应根据与国际前沿的技术差距,合理配置生产性投资与研发投资、模仿投资与创新投资,并根据我国区域技术水平的差异性,"分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毁灭"和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自主科技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网络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网络产业的技术创新呈现出与一般产业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网络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的分析,指出网络经济下技术进步的主要特点以及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市场失灵问题.本文特别分析了网络经济条件下技术选择中的超额动量和超额惯量问题,并结合从2G向3G移动通信的过渡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陈凯 《山东纺织经济》2013,(12):11-13,7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贸易都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突出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重视出口贸易、低估甚至忽视进口贸易对本国科技水平提高、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我国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总体倾向。受这一政策倾向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加剧,贸易摩擦频发,技术含量低、贸易附加值少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技术溢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检验部分,分别从国家整体、分区域的角度,考察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从而为相关政策的推出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6.
从高速增长走向和谐发展的中国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因素归结为7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动力;大众消费时代来临,消费需求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稳定的因素;对外开放的深化,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储蓄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和日益提高的劳动力素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基本要素;技术进步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同时,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失衡的压力、来自分配差距扩大的压力、面临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和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压力。综观中国经济的全局,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还没有改变,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未来10—15年时期里,中国经济继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从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看,今后中国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保持和谐发展,更加重视协调发展,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结构优化,更加重视深层次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显著,对于造成国富国穷的原因增长经济研究提出了"政策说"和"制度说"两种假说。前者认为制度调整并非经济增长的前提,穷国可以通过政策改革刺激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实现增长,而后者认为二战后发展实践表明只有进行制度变革才能获得持续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一国的制度质量高低对长期增长绩效有决定性影响。文章分析了中国增长奇迹中的制度和政策作用,认为中国宏观政策至关重要,而在产权保护、市场制度等方面的改进也是长期保持高增长必不可少的,中国案例对两种假说都不构成反例。  相似文献   

8.
章采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应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解释了住宅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结构主义观点指导中国目前住宅产业发展的启示。提出中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科技进步,并且应该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进行科技进步类型的选择。最后,还阐述了推动住宅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结构、产业组织和企业角色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航空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航空相关项目建设将坐实“稳增长”重要支柱的地位。本文运用基于数据包络(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31个省的航空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并分区域比较了航空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动趋势。文章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我国航空产业将加速融入国际社会,航空产品研发能力、系统综合集成能力和数字化生产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升,进而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国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航空业的技术进步水平。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需求的风云变幻,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正在成为生物制药企业未来增长的主要源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正在逐渐演变成联盟之间的技术竞争。本文分析并建立横向联盟技术创新模式、纵向联盟技术创新模式和补缺联盟技术创新模式,以此推进生物制药企业技术合作创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侯锐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122-129
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以2002~2012年中国28个省市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驱动力为研究对象,应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获得了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规律,揭示了全国及6大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驱动力及其差异演化规律。研究发现:全国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呈现三阶段特征,28个省市可以分为4种类型,技术进步是驱动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核心力量,其对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提升驱动作用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企业成长的周期性是经济周期发生的微观基础,探索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关系的微观机理可以从企业生命周期与技术生命周期的联动机制入手。在分析了企业生命周期与技术创新关系,以及技术生命周期与技术机会关系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企业生命周期与技术生命周期并非以时间为联动依据,而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的力量对比形成联动机制,这一机制能够大致刻画出两个生命周期之间互动的传导性,最后分析了作为这种联动机制载体的组织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FDI等渠道带来的技术扩散,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文章分别从贸易量、贸易结构、贸易条件等方面讨论了国际技术扩散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分析表明,国际技术扩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急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解决自身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但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同时,促进增长的相关因素并没有形成有利于内生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对企业的创新行为选择进行了分析,解释了目前我国面临的技术创新困境,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困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协整模型检验了1994~2009年中国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碳排放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Granger因果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环境规制强度、技术创新能力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联关系。环境规制强度是技术创新的Granger原因,环境规制强度是碳排放量的Granger原因,技术创新是碳排放量的Granger原因。环境规制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执行能够充分实现资源效率和环境质量的双赢,技术创新是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产业转移理论,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外省资金,能够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增长、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带动技术的进步、增加劳动力就业等作用。本文根据C—D生产函数建立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外省市直接投资对陕西技术进步存在正负效应,正效应在于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对陕西技术进步的促进存在负效应,没能引起技术进步的提高,原因可能在于注重引资的数量,忽视引资的层次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世界汽车产业的第四次技术变革,为以发展汽车产业等战略性产业为主的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了重要契机。文章主要对世界汽车产业的技术专利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了解当前世界汽车专利技术的发展概况,发现中国汽车产业的当前的发展差距和机会。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high-speed Internet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activities. This study treats the pilot policy of the Broadband China strategy a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and investigates the ways in which broadb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ffects export trade in Chinese cities.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export trade in the pilot cities increases by 6.82%–18.8% on average as a result of the Broadband China policy intervention. Our study shows that this polic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use of Internet facilities, and broadband infrastructure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a city's export trade. Broadband infrastructure influences export trade through the direct channel of improving information efficiency, which in turn lowers logistics costs, promotes trade efficiency, and reduces barriers to trad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urban characteristics heterogeneity in the export trade effect. Although broadband infrastructure can affect exports through the indirect channel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direct effect accounts for much of the total effect.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on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in Korea with the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DGE) model including investment-specific technological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balanced growth path analysis, ICT investment-specific technological change accounts for 18.8% to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1995–2005, then 14.3% in 2006–2015, and the decline in the rate of ICT investment-specific technological change has contributed to the slow productivity growth since the mid-2000s. In cyclical fluctuations, ICT investment-specific technological shocks were significant in output variance in 1996–2005, but neutral technological shocks and non-ICT investment specific shocks became dominant in 2006–2015. In sum,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impacts of ICT investment-specific technology have diminished in the growth path and cyclical fluctuations. The result that increased (decreased) ICT investment intensity with faster (slower) ICT investment-specific technological change lead to higher (lower) productivity growth indicates that Korea has been a case against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 and sustain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ICT and expansion of ICT usage could have boosted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Therefore, this study implies that facilitating ICT progress and ICT usage outside of the already well-performing ICT manufacturing can help Korean economy raise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rate.  相似文献   

20.
很多学者将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地理区位、制度、工业产业布局、生产集中、人口 分布、贸易开放等外生经济变量,而忽视了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进步等内生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解释。本文以内生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出发点,从经典文献中寻找研究有偏技术进步与要素替代的经济学基础,从国内外文献中梳理要素替代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效应”和“分配效应”的微观机理的研究进展,尝试为区域经济尤其是透析区域经济、收入差距的成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