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游客和社区居民对旅游地的认知是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社会基础,因此需要有一个建立在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参与机制,以保证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传统的旅游地形象策划模式显然缺乏这一机制,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系统组织程序,并据此提出了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2.
张安 《旅游学刊》2001,16(3):60-63
旅游地形象问题研究受到旅游理论界和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本文吸取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旅游地形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入手,集中探讨了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 问题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安 《旅游学刊》2001,16(3):60-63
旅游地形象问题研究受到旅游理论界和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本文吸取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旅游地形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入手,集中探讨了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形象的时间演变与演变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媛  冯学钢  孙晓东 《旅游学刊》2014,29(10):20-30
旅游地形象是动态变化的,时间是旅游地形象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维度。现有旅游地形象研究主要从游客感知角度来解构旅游地形象属性,并对游客不同游览阶段、大事件前后的旅游地形象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少有文献对旅游地形象的季节波动、生命周期变化等时间演变问题进行探究,且相关研究多忽视了供给方层面的旅游地形象。研究认为,旅游地形象涉及旅游者和供给方两个层面,并分别包含感知形象和发射形象。研究对国内外旅游地形象时间演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包括旅游地形象随游览阶段的演变、事件前后的旅游地形象变化、旅游地形象的生命周期演变、旅游地形象的季节波动等,提出了更为系统的旅游地形象时间演变机制,并从供给方与游客两个层面对感知形象与发射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著名乡村旅游地成都农家乐“五朵金花”为案例,选择新浪旅游博客为数据源,结合内容分析与共现网络方法,研究了“五朵金花”的旅游地形象认知特征.结果表明:(1)内容分析与特征词共现网络方法的结合能较好地解析旅游者对“五朵金花”乡村旅游集群形象认知的精细结构.(2)“五朵金花”总体形象是以类型丰富的主题花卉为媒介,以休闲体验式自然田园风光和乡村农家意境为载体,集地方美食、传统风俗和文化艺术为一体的近郊游憩度假型旅游集群.(3)形象描述、吸引物名称标识和相关地名等词汇的出现频次及共现关系网络表明,5个独立吸引物的旅游形象呈现层次性和个性化特征;“荷塘月色”在“五朵金花”整体形象的构建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幸福梅林”“东篱菊园”“江家菜地”处于第二层面,“花乡农居”的认知度最低.(4)地名“成都”对“五朵金花”旅游集群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具有重要影响,“三圣乡”则是凝练旅游形象的直接空间载体,5个独立吸引物名称标识的内涵和文化意义也是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基础推动力.旅游者自发上传的游记对旅游形象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采用不同类型特征词群开展旅游地形象的精细研究,为信息时代的旅游地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乡村旅游地管理、规划和推广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   总被引:76,自引:7,他引:69  
宋章海 《旅游学刊》2000,15(1):63-67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游客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旅游整体营销理念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旅游者角度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可感知性与不可感知性,并提出了正确运用旅游地形象要素进行形象策划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试论"主题山水"及其构思与营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今朝 《旅游学刊》2003,18(3):73-76
针对自然景观旅游地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借鉴“主题公园”的构建理念,本文提出“主题山水”的建设方法。认为应当在山水自然景观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中,提炼或塑造出一个适当的文化主题作为引力源;即在对自然山水景观的本底进行严格保育并使其自身的生态机能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基础上,发掘或赋予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化因素作为整个旅游地的文化主题,景区内部的实体环境建设、无形氛围营造以及游程和解说系统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并以之作为旅游管理部门或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经营理念,向外传播。并具体阐述了构建“主题山水”的思路和方法,包括深化、扩展和移植三种。  相似文献   

8.
从韩流看"影视表象"与"旅游地形象"的构筑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侯越 《旅游学刊》2006,21(2):62-66
近年来在影视作品引发下,韩国大众文化产品在日本广泛流行,形成"韩流"现象,并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往韩国旅游.现代大众旅游业中,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是引发游客产生出游欲望的重要因素,而影视表象则促进了游客对于目的地集合性关注的形成.表象的特征是替代性与再现性,亦即具有非实在性特征.韩剧虚构的表象世界在与旅游地形象的重叠、交织下得以有形化,从而获得自身的空间性特征.影视旅游中游客通过亲身参与所产生的情感移入,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影视作品所描绘的理想世界的融入.  相似文献   

9.
王林 《旅游学刊》2016,(5):64-71
很多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与游客对其“真实”与“想象”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的.在民族文化传承、演变、重构过程中,“发髻”的文化内涵在于它对民族历史记忆和对族群凝聚的形塑.广西黄洛瑶寨在“文化碎片化”过程中以“天下第一长发村”构建了最令游客直观感觉的“柔”“情”“爱”“婚恋”的地方形象;贵州岜沙苗寨以独特“户棍”发髻、舞台化的成年仪式以及衍生出来的精神深层次的“树”崇拜和生死轮回的观念,建构了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而又神秘”的地方形象.黄洛瑶寨和岜沙苗寨利用“发髻”这一容易被认知、接受和解读的文化符号来标识其旅游地形象,建构了游客最直观想象的地方形象,也重构了当地民族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识别旅游地的属性对于旅游地形象、满意度以及旅游者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的效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九寨沟风景区为案例,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①九寨沟风景区地方属性可以分为资源价值和人文环境氛围、接待服务、自然旅游资源和环境3个维度.②不是九寨沟所有的地方属性都对其形象的形成、满意度、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有显著作用,在18个属性中只有11个属性与旅游者的感知态度和购后行为有关.可以构建旅游地属性与旅游者的感知和态度关系的结构模型.③九寨沟风景区地方属性的效用和感知质量的高低是不完全耦合关系.研究可以为旅游地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提供建议,有助于旅游地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与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天津"中央商旅休闲区"构想及其实践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思敏 《旅游学刊》2003,18(6):120-123
本文以现代旅游资源观为指导,剖析了天津旅游长期存在的尴尬困境,并从历史沿革、文化底蕴、资源发掘等多方面,分析了天津旅游业的比较优势,最后,独辟蹊径,大胆新颖地提出了有关天津旅游突围之路的解决方案——打造天津“中央商旅休闲区”,创造天津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proposes a conceptual model that sheds light on how the destination image of emerging tourist destinations relates to tourism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subsequently recommend the place and purchase its products. Destination image is studied through three components –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unique. Unique image has been overlooked in previous research and few studies focus on its measurement. This study uses a new method of measuring it through text-mining of user-generated blog posts. Findings from a sample of 314 foreign visitors to Sofia, Bulgaria, reveal that the affective image influences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post-visit behaviour; the cognitive componen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ll the constructs, except for tourist satisfaction, whereas unique image only influences the intention to recommend and purchase destination country products. Joining together two streams of research, this study also argues that the intention to recommend a destination spot influences the intention to buy its products.  相似文献   

13.
Tourism Brochures: Usefulness and Image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ourist information has been shown to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hoice of vacation destinations. This article studies brochures, their significance as image generato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election of destinations. The study sought to discover which features in this medium are more relevant in image generation and destination choice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tourists in Madrid, Spain. The results establish a model of usefulness of brochures in order to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ir design and content. Implications pertai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on destination image, destination choice, and satisfying tourist needs.  相似文献   

14.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a country’s image in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s of tourists is essential for sun-and-sand destinations. This study examines an integrated model of behavioral intentions regarding two international tourist destinations, namely Cancun (Mexico) and Lloret de Mar (Spai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untry image influences destination image; destination image influences value,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value influences satisfaction; and satisfaction influences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at the country and destination images are different constructs, and that destination image is the key to attracting tourists. Additionally,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s hypothesized in the model among the destinations.  相似文献   

15.
王艳平  金丽 《旅游学刊》2004,19(5):45-47
本文提出了旅游体验过程中被忽视的环节棗界面增长问题,并以温泉旅游为例,通过对日本温泉旅游的比较,指出目前我国温泉地的温泉氛围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忽视"更·宽衣"界面建设有关的.因此,界面增长很可能是目前发展体验旅游的一个有很大潜在力的着眼点.本文最后对旅游体验界面增长的有关技术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旅游形象研究对资源相似型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政府宣传形象纳入资源相似型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研究范畴,并选取资源禀赋高度近似的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为案例,实现游客感知与政府宣传旅游形象对比,选择两地游客网络游记与政府宣传网络文本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IPA模型对两地游客感知与政府宣传旅游形象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吸引物形象维度在资源相似型目的地旅游形象中具有“非敏感性”;资源相似型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与政府宣传旅游形象呈现出“差异—趋同”特征;资源相似型旅游目的地在“认同—错位”和“差异—趋同”效应的叠加作用下,具有各自的优势旅游形象维度。  相似文献   

17.
从西方经济史看旅游起源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愉秉 《旅游学刊》2000,15(1):68-71
目前有关旅游起源不同认识的症结在于如何看待原始人类的出行。本文不同意以原始人类迁徙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来否定其为旅行或旅游,认为西方古代经济史提供的基本事实表明,近代以前与谋生相关的旅行、特别是商业旅行大都曾程度不等地带有被迫和求生的色彩,因而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被迫性和求生性都不宜作为区分原始迁徙和古代旅行的标尺。本文提出,原始人类迁徙与后世旅行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不具备旅行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永博 《旅游学刊》2020,35(2):65-79
"讲好故事"已成为塑造和传播国家和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以"讲故事"为手段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国际通行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方式。现有旅游目的地叙事研究开展还很不充分,关注的叙事偏重于正面叙事材料,对负面叙事的关注还很不够。文章着眼于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引致形象的影响机制,以德国首都柏林作为研究案例,以著名历史游记《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Berlin:Imagine a City)中关于柏林的系列黑色叙事和柏林旅游局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包括4个阶段的混合研究设计,验证黑色叙事对柏林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情感及意动)的复杂影响。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首先,验证了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显著影响,实证该影响主要透过"叙事主角-游客-自我形象一致性"这一主线发挥作用,明确了黑色叙事主角形象对黑色叙事引致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机理,丰富了叙事传输理论相关结论。其次,验证了黑色叙事引致情感形象在黑色叙事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过程中的影响效应,发现黑色叙事引致情感形象(而非认知形象)是黑色叙事最终能够影响游客动机的关键。最后,在黑色叙事这一特定研究情境中,验证了目的地认知形象对"情感形象影响意动形象"具有"增强调节效应",丰富了现有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情感-意动"三联结构理论。文章在此基础上提供了相应的管理和营销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外旅游地感知意象研究的地方观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中华  文静  李瑾 《旅游学刊》2008,23(3):43-49
本文回顾了地方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旅游研究中地方理论研究的国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地方依附应用旅游观光意象研究的内涵,探讨游客观光意象与地方依附感之间的关系,地方依附感的旅游学认知架构,以及游客对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地方依附程度.最后从旅游规划管理和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地方理论应用旅游营销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