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约束的视角,借助门槛回归方法检验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驱动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效驱动了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同时这种驱动存在显著的知识产权保护三重门槛影响,具有“N”型非线性特征,在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下,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效率驱动最佳,但也存在不利于创新效率提升的知识产权保护瓶颈区。进一步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影响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效率驱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在东、中、西部区域分别体现了边际递增、“N”型和倒“U”型的门槛特征,而在非“一带一路”地区和“一带一路”地区则显示了倒“U”型和“N”型的门槛特征。本研究为新时代中国实施动态差异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借助对外直接投资有效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提供参考启示。  相似文献   

2.
运用基于非径向距离函数(NDDF)的修正Metafrontier超效率模型对中国278个地级市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LPI)相结合,分析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动态演化结构特征及其模式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生态效率呈现缓慢增长态势,“资源节约”效率相较于“环境友好”效率增长更快。从变量分解看,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节约是“资源节约”效率改善的贡献主体,而工业废水与二氧化硫排放对“环境友好”效率改善的贡献大体相当。从动力来源看,区域技术追赶是城市生态效率改善的主要驱动力,而区域管理效率产生了抑制效应。研究结论有助于识别不同类型城市的生态效率改善动力来源及其动态演化模式差异,进而为精准提升不同城市的生态效率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基于吉本斯抽样估算的贝叶斯潜在多动态因子模型,估算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实际产出波动的全国、地区和省份动态因子,发现全国动态因子和区域动态因子较好得刻画了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区域经济事实。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全国动态因子是省份第二产业实际产出波动最重要的驱动力,异质性成分是省份第一、第三产业实际产出波动的主要驱动力,区域动态因子影响力弱,省份动态因子对第一、第三产业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类型动态因子对各产业影响程度的省份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和区域以及省份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11年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BCC模型,将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财政支出与区位条件作为投入要素,将城市化水平作为产出要素,测算各省区的城市化效率,并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的城市化效率较高,东部地区次高,中部地区城市化效率最低;我国各省份城市化的技术效率较低,而规模效率较高;城市化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向效应,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效率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强,而中部地区相对较弱。因此,中国各省区应努力发挥城市化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通过提高城市化效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结合污染源的大气污染扩散特征,构建了污染源模式、地面最大污染模式、污染迁移轨迹模式等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式,探讨了审计区域和对象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从环境、经济、健康及综合效果等层次对审计评价指标进行了设计,并结合可能的审计判断结果分析了审计建议方式。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标:遵循“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的原则,系统梳理新时代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历程,并对新时代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重大成就开展量化分析。研究方法:基于全国、区域、省际等多个空间层面,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三个维度出发,采用描述性统计、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多维立体全面地展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重大成就。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创新产出快速提升,创新效率明显改善,由2012年的0.48提高到2020年的0.77,累积增长61.05%。东部地区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创新发展的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同时涌现出多个创新发展领先省份,为新时期创新高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上,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分布曲线右拖尾形态明显,创新高地快速崛起,创新效率分布曲线呈右移趋势,创新效率整体提升。随时间推移,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向高水平转移的概率不断增大,呈现跨级跃迁特征。研究创新:将量化分析与新时代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实践相结合,真实立体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网络运行机理,选取BBC模型、Malmquist指数作为运行效率测度模型,结合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网络面板数据对其运行效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8—2018年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网络整体运行效率以平均每年8.7%的速度递增;从地区角度看,创新网络运行效率呈“东—中—西”阶梯差异态势,但差异态势逐年缩小;从省份角度看,全国26个省份运行效率存在异质性,大体可分为第一、二、三、四梯队;技术水平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提升作用要大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贡献;技术研发阶段效率低于成果转化阶段效率,两阶段存在脱节现象。创新网络是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以提升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网络运行效率;依据不同地区、不同省份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网络状况,实施差异化政策组合,以提升运行效率;注重研发技术市场化,以提升成果转化阶段效率。  相似文献   

8.
依据邻近性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基于2001年至2020年大学和企业联合申请的发明专利数据,首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多维邻近影响下的中国跨区域产学合作创新绩效演化特征;然后运用QAP方法,从四个阶段分析多维邻近性对跨区域产学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国跨区域产学合作创新绩效不断提高,但区域间存在强恒强、弱恒弱的“极化效应”;多维邻近性对跨区域产学合作创新绩效有影响,其中,社会邻近性和网络邻近性的影响呈正向促进作用且逐阶段递增,地理邻近性的影响呈正向促进作用但逐阶段降低,技术邻近性的影响呈负向抑制作用且逐阶段递增,网络邻近性逐渐取代地理邻近性成为影响跨区域产学合作创新绩效的首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省际商品贸易不仅带来经济效益,同样会伴随污染转移。从消费视角分析隐含于省际贸易中的污染治理成本转移,对于全面理解大气污染治理投入及其环境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以大气环境密切依存的泛京津冀区域为例,对其各省市间省际贸易所带来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完全治理成本转移进行评估,并与省际贸易导致的经济收益转移进行比较,基于二者关系权衡,揭示了大气环境治理上存在的不公平。结果表明,北京、天津等发达省市通过消费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的污染密集型产品,将本该属于自身的大气污染完全治理成本转移到能源富集的落后省份;山西和内蒙古等落后省份虽承担了约70%的大气污染完全治理成本,但只获得了不到20%的GDP净流入。  相似文献   

10.
以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动态面板模型探讨环境治理和绿色经济发展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环境治理通过技术进步影响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绩效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绩效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即环境治理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技术进步在环境治理影响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绩效中发挥中介作用,且技术进步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提升;环境治理对绿色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呈现出地区差异性,南方地区表现出明显的正U型关系,而北方地区两者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借鉴重力模型以及LMDI指数分解模型,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模式确定后20年间经济增长的驱动强度进行动态分解.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资本和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作用力呈现动态螺旋交替状态,劳动力要素作用力有限;对于区域经济而言,越靠近沿海区域,技术要素的驱动力越强,资本次之,沿海地区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明显高于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数据,采用DEA、ESDA-GIS、Panel data model三阶段分析方法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整体水平较低,21个省(市、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低于0.65,2005—2014年绩效未有明显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由东向西递减态势;2005—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数,具有空间集聚特征;高—高型区域主要位于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低—低型区域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人口密度、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具有正影响,电力自足率呈负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具有"U"型曲线特征,并且影响因素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同一影响因素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的作用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王克宇  初宇平 《活力》2012,(8):78-79,81
高校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实力与科研效率对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高校科研效率,增强高校科研实力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与时间窗口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2009年期间省际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技术效率动态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中国高校科研技术水平整体较高,且三大经济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西部效率水平最低,各省份之间,效率值最高的为山东省,最低的为青海,最后本文针对DEA纯技术效率非有效省份给出具体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标:探讨中国各省域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研究方法:采用改进的指标度量2002~2019年30个省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区域差异程度及差异来源,分别采用去除空间相关性的σ系数、考虑空间相关性的β收敛模型检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各省域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均有大幅提升;在“沿海-内陆”和“南方-北方”区域框架下,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程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净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依次为两种区域框架下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各地区内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将Hausmann等(2005)构建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中人均实际GDP改为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强了该指标对制造业相关度量的适用性;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并对σ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予以空间相关性修正。研究价值:为判断中国30个省份及地区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水平与变化趋势提供理论与事实参考、促进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路径作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将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2007—2019年我国33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以知识积累为门槛变量,采用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探析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与技术引进三种技术进步路径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复杂的动态门槛特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路径驱动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知识积累门槛特征;较高的知识积累水平更有利于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发挥正向促进作用,而适度的知识积累水平更有利于合作研发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即知识积累对技术进步路径驱动创新绩效存在临界规模。因此,我国工业产业需针对知识积累水平选择最优技术进步路径、转变发展动力,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合理引导外商投资,驱动企业创新绩效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7年30个省份工业的面板数据,以各省份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作为类别的条件变量,通过建立潜类别随机前沿模型,考虑技术俱乐部的异质性,从而分析了我国的工业经济增长过程。结果表明,我国30个省份存在两个技术俱乐部,使用不同的技术前沿,生产函数存在巨大差异,并且俱乐部A的技术效率高于俱乐部B。技术进步是各省份工业产出变化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且B俱乐部要高于A俱乐部。投入变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效率变化的作用却非常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PSR模型构建大气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行动计划》(第二期)对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进行应用分析,为我国审计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和面板平滑迁移模型(PSTR),分析我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区域污染排放差异变化,并基于测度结果和区域收入与污染阈值特征,提出我国区域污染治理对策。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污染排放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中、东部为主的区域内差异,西部区域内差异也正迅速拉大。整体上污染排放强度随收入增长呈现出“拖尾式”倒“U”型发展趋势,人均GDP较低省份在越过122万元收入阈值后,收入提升对于污染减排的影响将由抑制转为促进;而人均GDP较高省份在越过427万元收入阈值后,收入增长的减排效应将明显减弱。格局分析表明,当前我国污染排放正呈现出一种“双期叠加”的“橄榄形”格局分布,为提高减排有效性,政府应依据不同区域的收入特征采取差异化的分区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发展质量视角,以我国2009~2018年30个省、市及自治区的物流产业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区域物流产业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变化,并利用Moran's I指数模型对我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观测年份内,我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呈波动上升状态,但地区间效率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东强西弱”的格局;Malmquist指数表现出升降相继、涨落相连的特征,且该指数主要受技术进步影响;Moran's I指数验证了我国物流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模式主要为H-H型、L-L型,形成了“高—低”集聚的显著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结构-效率-速度为逻辑框架,在分析 “服务业成本病”与“结构性减速”形成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成本 曼奎斯特模型与传统径向曼奎斯特模型相结合的非参数方法测算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配置效率及技术进步和价格效应的增长率。研究表明:(1)“服务业成本病”和“结构性减速”实质上一脉相承,以“服务业成本病”现象来反驳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是自相矛盾的;(2)中国各产业的技术进步增长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各产业的技术进步增长减缓使得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降,从而导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3)在全要素生产率层面上,服务业并非是“技术停滞”部门,但服务业内部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较大异质性,生活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而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4)中国各产业的配置效率增长总体上比较缓慢,进一步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