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露  罗必良 《南方经济》2021,40(5):1-13
制度是解构工农城乡关系生成及演化规律的关键。从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承包制的制度变迁,由集体经营变革为家庭经营,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财政包干制度促进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业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进入非农产业。随后的分税制则激发工业化与城市开发热情高涨,大量农业用地被征收为国有用地,也促使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地区转向工业与商业聚集的城市,但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难以获得市民化的身份认同,人户分离成为普遍现象。制度问题的根源在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逻辑,造成生产和生活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和集中,从而形成城乡分割、引发城乡关系扭曲与不可持续问题。打破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格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策略在于:打开村门,以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为突破口;反哺乡村,以城乡融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缓解约束,以开放村庄引导主体与要素进村;构建载体,以县域经济发展融入城市价值链。  相似文献   

2.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离不开要素在城乡间双向互动。文章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从形成分割、打破分割、开始融合的演进逻辑基础上,采取乡村向城市要素开放的切入点,准确识别开放乡村的发展必然与现实困境,并从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村庄如何向城市要素开放。研究表明,开放村庄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发挥乡村多元价值的必由之路,但是同时又面临着要素难以集聚、服务质量低下及集体产权开放性不够的现实挑战。为此,应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升产权结构的开放性,顺应城乡人口互动发展趋势,搭建人才下乡机制,引进乡村产业、公共服务相关紧缺人才成为新村民,推动乡村开放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是农业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也是非城市居民追求城市文明的过程。农民工进城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非农产业的现象,是我国特有的城市化过程。理解政府对农民工进城的制度安排,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化问题。一、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调整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起点建国初期,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  相似文献   

4.
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长期作为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净流出方,出现了农村融资难、宅基地闲置等一系列发展难题。当前“市民下乡”方兴未艾,促进“市民下乡”,对加快推动城市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相关部门统计调查数据结合实地调研,概括天津“市民下乡”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促进“市民下乡”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开发开放中探寻乡村振兴之路必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寻求发展突破、打破体制束缚、从根本上缓解西部地区内部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不平衡不充分态势的必然选择。西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米袋粮仓"、内陆重要的"安全屏障"、流向全球的"人口红利"、农村改革的"试验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在拥有区位劣势向区位优势转变、禀赋约束向禀赋特色转变和通过制度创新换道超车三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区域均衡与示范带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挑战,西部地区需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开放发展六大方面探索西部的乡村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步转化成为市民、最终扎根城市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从农业到非农的职业转化、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移、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化和从农民文化价值观到市民文化价值观转变的综合变化过程,而农民工介于农民和市民的中间身份,是完成从农民到市民"华丽转身"的关键和支点。黄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社会效益黄山市作为中部省份的山区地带,经济发展在安徽居于中等,人口偏少。  相似文献   

7.
高标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塑,和国内开放倒逼改革深化是内陆自贸区建设的宏观背景。内陆自贸区建设的基本路径,应为实现从综合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从境内关内到境内关外,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从政策红利到制度红利的四个转变。而内陆开放新优势培育策略则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创新开放制度;整合区位优势,拓展开放通道;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开放环境;参与全球分工,坚持错位竞争。  相似文献   

8.
《中国老区建设》2014,(11):20-20
温铁军:农业现代化发展迎来了第三阶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温铁军认为,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再用工业文明时代的观点、思路、政策来推进"三农"发展已经过时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迎来了第三阶段——三产为主的农业现代化——主张"农业进城、市民下乡",使一、二、三产有机结合,用三产对要素和产品同步实现重新定价,成为一个相对投入产出合理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各地党委政府应抓紧对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宅基地的确权,为吸引市民下乡打好财产关系基础;同时抓好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为城乡融合的农业三产化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在金融强国建设中可产生牵引作用,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对于服务实体经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演进,体现了渐进式的改革逻辑,呈现由单向流动到双向开放、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引领、由管道式联通向制度型联通转变的鲜明特征。当前,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面临全球经济形势扰动、中资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不足、金融服务尚存薄弱环节等多方面现实挑战。未来,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境内外金融市场良性互动将持续深化。应协同推进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与配套措施改革,不断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影响力,统筹兼顾境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与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扎实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加快科技开放合作交流步伐对福州市推进福州都市圈建设、落实强省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新形势下福州市科技开放合作交流现状,紧紧围绕“做大做优做强省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从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建议:一是优平台,拓展科技开放合作广度深度;二是兴协同,纵深推进区域科技融合发展创新;三是强主体,促进创新主体多方融入全球网络;四是活机制,稳步推进科技开放创新生态建设;五是聚人才,加速集聚高素质科技开放人才,以打造开放型高水平科技创新高地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相似文献   

11.
铜陵市自2008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走在全省前列。与此同时,该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城市带动力不强,农民主体性不突出,政策权威性不够。因此,铜陵市要促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努力做大城市规模,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充分保障农民地位,增强美好乡村建设后劲。  相似文献   

12.
中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应坚持人本主义理念,以促进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机会的平等性和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现存的城乡公共服务失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不畅和农民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体现了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巨大差距,削弱了农民参与现代化建设和共享发展成果的均等性,限制了农民发展的张力。文章认为,以人为本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应通过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增强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协调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途径,确立城乡居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共同主体地位,提高城乡居民全面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共享城市化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结合数据分析北京市农民收入现状。结果表明:2015—2021年,北京市乡村常住人口收入逐渐可观,但是乡村空心化、乡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不稳定、乡村居民收入增幅不明显等问题仍然存在。为实现农民增收,应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发展完善农民培训、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造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资本与农村要素的博弈过程中,由于相关制度安排滞后,导致城市资本对农民权益的侵占和发展空间的挤压。要加快推进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规范各类主体行为,切实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城乡共荣、各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本文以綦江区隆盛镇振兴村为探究对象,探究其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成就、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从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泰州市沿江以高港区和靖江市为主。泰州沿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色: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致富农民成效显著;集中居住区初具规模,农民积极性很高;政府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特色鲜明。泰州沿江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集中区布局超前意识缺乏,易引发潜在问题;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政府财政扶持压力过大;城市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空间开发不够有序高效。泰州沿江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思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反弹琵琶,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积极寻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城乡人口空间迁移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移民过度集聚不利于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移民表现出显著的单向迁移特征,空间分布高度集中化。但城镇移民双向迁移特征更为明显,空间分布更为均衡。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角度解释认为:户籍制度约束使得农村人口迁移仅基于经济因素考虑,因而空间集聚度很高。而城镇人口由于能够免受此类约束,迁移决策不仅基于经济因素,而且基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因素考虑,因而空间分布更为均衡。文章认为,建立一种相对均衡的农村移民空间迁移模式,关键是要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使农村移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获取权。  相似文献   

18.
农业劳动力空心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过程,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把握时代规律,积极创造条件,突出农业经营机制、农业经营主体、城乡要素流动、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管理体制"五创新",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劳动力空心化进度,缩短农业劳动力自发调节时间,切实解决农业劳动力从哪里来、怎样才能留得住农民、农民种粮积极性谁来保护等重要问题,突破农业劳动力空心化制约瓶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农业大国,城乡人口流动规模大,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要促进城乡融合,需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走特色区域城镇化道路。区域城镇化包括城乡城镇化和不同区域城镇化。要实现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一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立足于当地经济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等提高城乡建设效益,引导村镇建设走入正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二要大力推动就地城镇化,提高乡镇企业规模,就近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三要统筹城乡发展,选择合适的城镇化道路,发挥市场和政府的联合作用,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