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斌  李磊  莫骄 《世界经济》2012,(6):132-152,155,160,153,154
本文采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6)分析社区内其他人的幸福感对本人幸福感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婚姻和收入状况后,社区平均幸福感对社区内个体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即幸福是可以传染的。本文对幸福感传染性的性别差异作了进一步检验,研究发现:幸福感更容易传染给女性。在加入社区固定效应和控制了核心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后,计量结果依然稳健。因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网络结构、建设和谐社区以及构建社会信任体系对于提高城镇居民幸福感,特别是女性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在举行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中,主办方提供的幸福感的衡量指标有:生活满意度包括生存状况(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环境状况、教育状况等);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的程度,包括紧张程度、心态等);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度、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城市发展方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池琳琳 《魅力中国》2013,(19):199-200
社会支持其对身心健康和其他情绪情感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社会支持在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作用。90后大学生作为目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群体和现代大学生的主力军,对其社会支持的研究,有助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中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为例,基于2013-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OLS、PSM-DID等方法,尝试解答助人会让人变得更幸福以及助人会对不同年龄群体幸福感产生差异吗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幸福感水平,且在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情况下,该结论仍成立;第二,进行分样本讨论发现,这种影响存在年龄差异。具体而言,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对幸福感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对中年人影响并不显著;第三,经济因素并不对志愿服务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第四,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中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通过提升积极情绪实现,而消极情绪则起遮掩效应。文章的研究意义在于,理论上,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中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对幸福感影响的文献,丰富了当前我国中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和幸福感关系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实践上,为推进我国中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保障幸福老年生活及构建互助的社会网络支持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建议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陈钊  徐彤  刘晓峰 《世界经济》2012,(4):79-101
基于上海和深圳市的社区入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社区层面上的收入差距会产生较强的示范效应,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但是,这种示范效应存在着人际差异,在外来居民中,较低教育水平者获得更强的示范效应,在本地居民中,较高教育水平者获得更强的示范效应。本文将这一发现归因于城市内部高低端人才的互补性,以及户籍制度导致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对外来高教育水平者的进入壁垒。  相似文献   

6.
顾客公民行为是指顾客自愿实施而非企业的生产或服务成功传递所必需的、整体上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如顾客之间的产品推荐、互相帮助以及顾客对企业的反馈行为等。了解如何促进顾客公民行为,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Web 3.0时代,人际交互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使得顾客间互动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作用更加凸显。特别是在品牌社区中,兴趣相似且关系平等的顾客之间构成了同侪关系,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同侪影响能够有效激发顾客公民行为。本文发现在品牌社区中,同侪间的信息影响、情绪传染和比较影响显著促进了社区成员对于支持性和约束性社区氛围的感知,进而激发了顾客公民行为。并且,在以顾客获取为主要目标的拉新型社区中,约束性氛围的中介作用更加突出;在以顾客保留为主要目标的促活型社区中,支持性氛围的中介作用更加突出。本文拓展和深化了品牌社区顾客互动研究,揭示了品牌社区成员间互动对顾客公民行为的促进机制,对于企业进行品牌社区运营和更好地促进顾客公民行为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蔡婷  ;陈惠雄 《特区经济》2014,(6):203-207
本文基于对安吉外来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了不同压力程度、婚姻状况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各幸福因子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工作压力与总体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已婚农民工幸福感高于未婚农民工,夫妻同时外出型与夫妻分居型的幸福感有显著差异;本文还发现,个体状况、收入状况、社会状况与总体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傅慧  张少帅  康鹏胜 《南方经济》2021,40(6):119-130
基于团队过程和创业团队关系治理的视角,运用自我决定理论,以191位团队创业者为研究对象,剖析创业团队认知冲突、情绪冲突对团队成员幸福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团队关系治理在冲突与幸福感之间的调节效应。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认知冲突通过自我效能感的改善正向影响团队成员幸福感知,情绪冲突负面影响团队成员的幸福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团队关系治理正向调节认知冲突与创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拓宽了创业幸福感的理解视域,在探索团队冲突对创业者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同时,检验了团队关系治理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马汴京 《南方经济》2019,38(7):113-132
中国离婚率连年快速攀升引发了广泛关注,但鲜有文献定量评估离婚对个体主观福利的影响。文章首次采用追踪数据(CFPS)定量评估了离婚对个体主观福利的冲击及其动态演变,为理解中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提供了一个新观察视角。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后,离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短暂的负向冲击。按自评收入分为5个阶层,离婚当年人们遭受的幸福感损失,相当于从中等阶层下滑到最低阶层。离婚对幸福感不存在长期影响,离婚者与从未离婚者之间的幸福感落差在离婚3年后即基本消失;是否再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男女、城乡、不同教育水平、有无子女等不同群组幸福感受离婚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但均呈现出共同动态演变趋势。考虑到离婚个体在离婚前夕的幸福感水平,应该已经低于其他已婚者,那么离婚应该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离异者幸福感恢复迅速表明在遭受巨大打击后,其心理上表现出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国离婚主观成本相对较低,或是离婚率高企的重要原因。应该审慎地看待离婚对幸福感没有长期影响的结论,该结论不应被视为支持乃至鼓励中国居民离婚的经验证据。本研究仅显示:一个离过婚的人,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幸福悖论”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对于主观幸福感与收入水平的关系仍然存在广泛的争议.理论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的强弱是受到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城镇居民大样本微观调查数据(CGSS2013),基于有序Logit回归模型探讨了社会资本、家庭收入对城镇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收入、健康水平与信任程度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3个主要因素,而现阶段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为家庭收入水平;(2)性别、年龄、职业、健康、婚姻与政治面貌等个体因素均对城镇居民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社会信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城镇居民的幸福感;(4)整体而言,未来需要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完善城镇医疗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升中国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黄玖立  田媛 《南方经济》2019,38(1):81-102
作为一项稀缺资源,好的外表能够为个体带来多重溢价和福利。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个体的外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影响幸福感的其他因素之后,个体的外貌对其幸福感依然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外貌更具吸引力的个体,其自评的生活满意度更高。外貌的这一影响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收入群组中均有所差异。同时,在该影响机制中,个体的经济状况扮演着中介渠道的角色。文章运用访员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估计控制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收入差距的日益恶化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幸福感,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民生性支出,具有典型的福利性与公平性特征,其可能加剧或缓解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本文基于2010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CGSS),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低水平的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幸福感有积极影响,而较高的收入差距则会降低农村居民幸福感,且这一效应对农村低收入者幸福感的影响更大;社会保障支出不仅对农村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缓解了收入差距过大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带来的不利冲击。在采用工具变量法矫正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因此,我国政府理应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同时加大社会保障支出,从而使农村居民更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The COVID-19 pandemic led many governments to implement lockdown regulations to curb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Though lockdowns do minimise the physical damage caused by the virus, there may also be substantial damage to population well-being. Using a pooled data set, we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mandatory lockdown and happiness in three diverse countries: South Africa,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These countries differ amongst others in terms of lockdown regulations and duration. The primary aim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a lockdown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happiness, notwith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ountry or the strictness of the lockdown regulations. Second, we compare the effect size of the lockdown on happiness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We use Difference-in-Difference estimations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ckdown and happiness and a Least Squares Dummy Variable estimation to study the heterogeneity in the effect size of the lockdown by country.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lockdown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line in happiness, regardles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or the type and duration of its lockdown regulations. Furthermore, the effect size differs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sense that the more stringent the stay-at-home regulations are, the greater it seems to be.  相似文献   

14.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rural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national household survey for 2002, containing a specially designed modul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used to estimate pioneering happiness functions in rural China. The variables that are predicted by economic theory to be important for happiness prove to be relatively unimportant.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we need to draw on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if we are to understand. Rural China is not a hotbed of dissatisfaction with life, possibly because most people are found to confine their reference groups to the village. Relative income within the village and relative income over time, both in the past and expected in the future, are shown to be important for current happiness, whereas current income is less so. Even amidst the poverty of rural China, attitudes, social comparisons and aspirations influe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the future and for policy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5.
迁移与幸福     
文章结合2012年度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迁移行为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于省内迁移,跨省迁移对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面影响;同样,相比于家庭化迁移,孤身外出也会显著弱化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在加入其他解释变量、控制地区效应,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处理效应模型纠正选择性偏误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社会交往是迁移行为影响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渠道,之所以跨省迁移、孤身外出的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偏低,很可能是因为面临着社会交往的困境,社会网络局限、社区参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已经成为常态,对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基于体验效用假设,构建了工农要素流动下农村居民的幸福函数,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农村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效应、机制与情境。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在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但却存在一定的"伊斯特林悖论"关系,即短期非农就业能够显著促进幸福增长,但长期非农就业对幸福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出现停滞或反向抑制状态;其内在机制主要在于非农就业过程中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逐渐由生存需要转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但长期非农就业并不能显著提升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感知;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效应,在本地非农就业和跨省流动的就业情境下更为显著,在女性群体、高中层次受教育程度群体中相对更高,且伴随农村居民的年龄增长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基于此,文章提出创造本地就业市场、关注非农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变化、加强非农就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针对性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Individual or household income has been the conventional yardstick of poverty. Presently, non-income factors are universally accepted as measures of poverty. Attention on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poverty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 has been growing in the past 20 year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analyzed relativ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especially in China.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welfare poverty and happiness has been rarely studied, particularly given that the decline of poverty seemed not bring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happiness in China. This research gap is noteworthy because enhanc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is crucial to a nation'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micro-level data from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welfare approach to analyzing the relativ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nd then determines the link between relative welfare poverty and individual happiness. Our results show that 1) relative welfare poverty has not declined significantly and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happiness-reducing effect of relative welfare poverty.  相似文献   

18.
刘玉新  张建卫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101-108
企业家作为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繁荣的主体性力量之一,其均衡发展不仅与提高个人幸福指数和工作-生活质量显著相关,还与企业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紧密相关,而且与提升组织、社区和社会的总体幸福水平不无关系。但是,企业家的发展失衡则会给个体、家庭、组织和社会带来十分显著的消极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中国企业家群体表现出了成功与幸福失衡、工作与家庭冲突的明显趋向。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架构的引导下,基于价值观体系失序与物质主义倾向的视角探索了企业家发展失衡背后的深层机理,提炼出了企业家价值观体系的核心要素并构建了企业家均衡发展理论模型,从驾驭成功与幸福、平衡工作与家庭、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和动机内化等角度提出了企业家均衡发展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