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问题关乎着我国的民生以及社会的稳定,所以粮食问题是安邦治国的头等大事,有粮则稳,无粮则乱,粮食安全不能出现任何闪失。本文立足我国农业生产大国的具体国情,从人均耕地资源、自然气候条件、农业生产基础、农业科技发展、种粮比较收益等五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指出了当前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富有参考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国情,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天大的事。多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有效保障了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但同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对农业的约束日益趋紧,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充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  相似文献   

3.
一 农业综合开发,要重视粮食生产 (一)在农业综合开发中,重视粮食生产是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农业面临着人口多、耕地少,后备资源有限,粮食需求量大,且受自然条件制约等的挑战。改革、开放10年来,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大发展,粮食上了4亿吨的新台阶。但是,从几种主要作物产量的发展速度来看,粮食显得缓慢,只递增2.8%,而棉花递增6.7%,油料递增9.7%,糖料递增10.0%。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河南省1979—201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生产基础保障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粮食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河南粮食安全,比如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缺乏劳动力等问题。针对河南粮食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生态农田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声音     
正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主动应对生态资源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增产贡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明显提高。1985年相对生产力耕地资源的省际差异明显大于2013年,据该文估算,我国可增产粮食22.9%~43%,复种指数对于粮食增产的潜力十分可观。[结论]近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是"南降北升",播种面积差异是粮食生产省际差异的主因。1985~20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增播面积的15.48%。大多省区耕地复种指数提升空间较大,但多数省区现实的复种指数却在下降,原因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边际约束效应明显凸显,提高复种指数应该是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预测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粮食需要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耕地资源的粮食供给能力。依照目前的耕地发展态势,耕地资源可以满足宽裕型的生活水平,但在2000年无法保证小康型和富裕型生活水平。必须有效地控制人口、变革耕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开发,推广农业科技,加强粮食市场建设,才能实现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探究其粮食生产效率的演变路程和影响因素对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Super-SBM模型测算了2006-2020年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粮食生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考察了影响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较大;在影响因素方面,豫北和豫中地区主要依赖耕地资源,而豫南地区需要加大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以占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了全球1/4的粮食,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成绩斐然。"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促使农业增产的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措施导致土地及水资源系统出现普遍退化,比如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化肥的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由于对耕地过度索取,近10  相似文献   

10.
博览窗     
九 年代我国粮食生产展望根据粮食专家预测,90年代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供给有3个情况不会变:全国人口总量每年增加1500万人以上的情况不会变;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会变;即使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多吨,人均粮食400公斤左右的趋势不变。因此,有两个观念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是生产上确立跳出现有耕地小圈子,利用整个国土全方位开发农业资源的观念;二是在消费上改变单一粮食观念为现代食物观念。有鉴于此,专家提供如下建  相似文献   

11.
1996-2004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目的:核算1996-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总生产能力及其变化,为国家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在确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基础上,计算了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乘以全国各县1996年和2004年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1996年和2004年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区以及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比1996年的10.81亿t减少1.61亿t。研究结论:虽然与现实产量相比,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目前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但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所造成的生产能力损失不容忽视。中国未来粮食安全除了严格耕地保护外,更主要的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锦西市连山区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处辽西走廊。管辖18个农业乡镇,281个村。现有农业人口35,58万人,耕地65万亩,人均耕地1.83亩。连山区的农业综合开发起步较晚。要使全区农业再上新台阶,在确保粮食生产高产、稳产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利用资源,拓宽农业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耕地质量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是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退化和污染严重、占优补劣现象普遍。根据耕地质量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的目标是:(1)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提高;(2)土壤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土壤障碍因子得到消减或控制;(3)高标准农田布局和比例合理化;(4)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化。建议我国耕地质量提升采取如下措施与对策:(1)开展全国耕地质量调查;(2)构建全国农田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和研究野外台站两大平台;(3)开展便捷施用技术,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机肥资源利用"工程;(4)实施中低产田改良与污染土壤修复的"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工程。研究对进一步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要素驱动转换,供给侧改革等众多压力背景下,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粮食安全问题加剧凸显出来。耕地资源减少、耕地产能下降、粮食进口规模增大、农业生产积极性降低等从多个方面向粮食安全施压,并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附属问题。[目的]文章对被誉为"南疆粮仓"的塔里木河流域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新疆提供"粮食-经济-社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该文选取塔里木河流域最大地级行政区巴州8县1市为研究对象,依据15年(1999~2014年)人均粮食变化数据构建模型,联合系统聚类,构造人均粮食时空格局分区,并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耕地地力OLS模型进行空间。[结果]15年间巴州各县人均粮食产量整体上升中存在两次明显波动,其中2007年各县平均降幅38.29%;尉犁县、库尔勒市其人口与粮食缺口矛盾较大,粮食安全风险较大,2007以后巴州边缘县域释放人均粮食产量升高的信号。[结论]自然状况因素、生产管理要素投入是巴州1999~2007年期间人均粮食增加的主要积极因素,而人口状况是人均粮食产量增幅的限制因素;2007~2014年,自然状况因素、生产管理要素投入不再是人均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积极因素;巴州地区高等级耕地地力变化对人均粮食变化影响较大,8等地每增加1%,人均粮食增加176.10kg;中等、一般等级每增加1%,人均粮食减少67~488kg。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耕地少、农业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基础脆弱,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供需矛盾突出。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粮食生产需求动态平衡,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探讨和研究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保护和涵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源约束明显趋紧、生态环境需求空前高涨。如何"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同时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是对我国耕地资源的科学利用能力提出的长期挑战。生态功能是耕地系统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耕地生态问题已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耕地单产水平、集约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但伴随而来的却是耕地生态功  相似文献   

17.
警惕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下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粮食生产"七连增",也出现粮食进口"七连增",突破95%的粮食自给保障线,大规模"进口土地"成为常态。当前,诸多不利因素都在动摇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特别是水资源约束、耕地数量与质量下降将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必须调整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战略以保证粮食资源,大幅度减少耕地占用指标,实行部分农田的"零"占用制度,建立粮食进口多元支撑战略。  相似文献   

18.
正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强调,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持续提升耕地质量,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近日,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连开三场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介绍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的现状,发布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9.
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分析了当前耕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非粮化"问题和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的冲击。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种粮面积比例;稳定和完善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化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及规范性;细化农地利用类型,对耕地流转的农业用途做明确的划分;为规模化种粮者提供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建国50年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江苏粮食生产在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的条件相继跨越一个个台阶。改变了全省粮食市场长期短缺的局面,有力支持了全省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以及农民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谱写了我省粮食生产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