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红  杨凌霄 《上海金融》2012,(2):22-29,116
金字塔股权结构广泛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之中,并以其复杂的结构降低公司透明度,隐藏终极股东身份,发挥放大控制权的杠杆效应,加剧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文以2008年至2010年我国大宗股权转让事件为样本研究金字塔结构与终极股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字塔形态特征和内部权力结构对终极股东利益侵占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对大股东的监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股权大都集中在大股东的手中,终极控制股东普遍采用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方式对底层公司实施控制并影响会计稳健性。基于Basu模型,采用2012-2017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终极控制股东产权性质、金字塔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终极控制股东为非国有的上市公司相比,终极控制股东为国有的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更高;金字塔层级增加导致会计稳健性降低;金字塔层级的增加对于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国有终极控制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近期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几起会计丑闻,多与控股股东侵占小股东的利益有关.金字塔股权结构作为目前一种最为盛行的形式,造成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相分离.为控股股东从事机会主义交易谋取私人利益提供了机会.本文试图以金字塔结构为背景,对研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的文献进行回顾,以期为关注控股股东行为的人士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孙晓琳 《会计师》2011,(10):110-112
<正>一、引言随着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司治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Berle和Means(1932)分散的股权结构、Shleifer等(1997)集中的控股结构,发展到La Porta等(1999)更为复杂的终极股权结构。终极控股股东作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交叉持股以及双重股权等方式对公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独特的股权结构,使得董事会与控股大股东基本上捆绑在一起,董事会成了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一个工具,中小股东的权益被严重侵犯。引入独立董事成立审计委员会对大股东和管理层的行为建立起制约机制,在许多治理结构严重缺位的上市公司中显得十分重要。审计委员会,作为上市公司的专业委员会,主要负  相似文献   

6.
非公平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与终极股东隧道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普遍采取违规信息披露与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方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产生了终极股东的隧道效应.本文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能够抑制终极股东隧道行为的主要因素,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深化,改善上市公司治理,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超  王亮 《南方金融》2012,(1):57-59,68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大股东"现象。大股东通过金字塔型的控股结构获得超额控制权,并"挖空"上市公司的资源,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在考虑我国上市公司金字塔型控股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大股东利益侵害行为模型,系统探讨了影响利益侵害行为的因素,并提出了制约大股东"隧道挖空"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以及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其主要途径包括:虚假招股说明书、关联交易、股利政策、定向增发以及利润操纵。上市公司中小股东与控股股东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不仅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期望收益,还降低了控股股东自身的努力程度以及所享有的收益份额。通过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化、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推进"以股抵债"等金融创新,可以纠正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行为。  相似文献   

9.
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频频发生。控股股东作为上市公司的所有,是通过直接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进而间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既然控股股东也是公司的所有,利益也与公司利益紧密相关,因而,这种侵占行为也必然会给自己造成损失。那么,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进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动机又是什么?本试图就控股股东的侵占动机、强烈程度进行量的度量、分析,提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献认为,当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和现金流出现分离时,会发生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侵占,而这一分离会出现在二元股权或金字塔式的公司结构中。在中国,直到2005年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双类股和金字塔式的公司结构同时存在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仅消除了二元股权结构,但金字塔式结构依然存在。通过对这一外生变化的研究,本文估计了控股股东利用金字塔式结构对上市公司进行侵占的规模。结果显示,控股权越大,现金流权越小,侵占的规模越大。同时,这种侵占在国有控股公司中更明显,在私人公司中并未出现。究其原因,虽然国有企业的现金流权高于私人企业,但国有公司的控股权比例也高于私人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削弱了控股股东的侵占能力,但分离仍然存在,而且依旧产生对小股东的侵占。结果显示,侵占的平均规模为总资产的7%~8%。如果实行一股一票原则,资产扩张会减少13%。  相似文献   

11.
金字塔型的股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实际控制人往往通过构造金字塔结构隐藏自己实际控制人的身份,并实现对利益的攫取。本文从一个学术界在这话题中较少用到的方法——事件研究法入手,选取拥有金字塔结构的5家上市公司,再通过GARCH(1,1)的回归方程来模拟上市公司在事件期预期报酬率的变动,并对比预期报酬率与实际报酬率的关系,来分析实际控制人的变动会对金字塔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造成怎样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实际控制人的变动会在事件期的几天后造成上市公司股价的负向波动。  相似文献   

12.
何熙琼  刘昊  顾湘 《会计研究》2023,(6):99-117
本文以“股权质押新规”颁布为准自然实验场景,研究“新规”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私利侵占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规”通过降低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而抑制控股股东的私利侵占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新规”对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的治理效应;扩展性研究表明,“新规”能够降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本文研究为“新规”实施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同时对监管层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06~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考量不同类型的外资持股对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的约束影响。结果表明,外资持股未能有效制约大股东侵占行为,不同性质的境外投资者对抑制大股东侵占的作用存在差异。QFII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而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持股均不能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不仅未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反而加重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2002~2004年329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金字塔控制、关联交易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金字塔控制不利干公司价值:民营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主要通过关联方担保、关联方资金占用和上市公司与关联方的商品购销活动来侵占小股东的利益,其政策含义是应该鼓励自然人直接持股上市公司,加强对关联交易的监管。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改营公司外部治理环境、尤其是法律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民营上市公司及其最终控制人对小股东的侵害行为,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畅通的资本流通渠道让更多的企业采取并购的方式来获取更多价值的提升,依托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扩大企业的规模,实现既定的绩效目标。股权结构即所有权结构,在上市公司内部不同类型的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数量是不一样的,这些不同类型股东之间形成的股份比例也有所不同,这种比例关系就是股权结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股权结构的形成也与该国证券市场的状况相关。本文主要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第一大股东性质三个方面,阐述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优化股权结构和完美并购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11年A+H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信息为依据,构建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并设置了信息披露质量指数,旨在研究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内控审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股权结构是决定上市公司内控审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控股股东所持股份比例越大,内控审计信息披露质量越低;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第二至第三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度越大,内控审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基于此,本文建议上市公司要不断优化股权结构,尽量避免一股独大局面出现,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其他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和监督作用,阻碍控股股东操纵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7.
集中所有权结构下的中国上市公司,在较大程度上受控于大股东。大股东在利己动机的诱导下,会对上市公司做出种种"侵占"和"掏空"行为。由于高流动性有利于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为了便利"侵占"和"掏空",控股股东在短期内都会做出保持高流动性的管理决策。为保障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持有合理的流动性,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大股东控制对上市公司流动性的影响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韩京芳  王珍义 《武汉金融》2012,(5):39-41,71
全流通市场中的大股东交易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以2007年至2010年A股市场大股东交易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股权结构对不同类型大股东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控股股东净购买率与股权集中度显著负相关,与股权制衡度显著正相关;而非控股股东净购买率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股权制衡度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现有股权结构对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交易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显著差异又将导致未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股利政策正沦为终极控制人侵占中小股东的"隧道",增加了终极控制人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本文选取2007-2010年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终极控制人的经济性质、控制权、现金流权及两权分离度等角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终极控制人对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以我国2002-2006年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自由现金流对终极控制股东攫取行为的约束作用。研究表明:现金流权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对终极控制股东存在"激励效应";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终极控制股东对公司具有"堑壕效应",且当现金流权较高时,终极控制股东的"堑壕效应"显著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终极控制股东攫取行为的发生不仅需要其有"能力"和"动机",还需要有充足的自由现金流这个"机会",较少的自由现金流能够有效地约束终极控制股东的攫取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