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频频发生。控股股东作为上市公司的所有,是通过直接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进而间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既然控股股东也是公司的所有,利益也与公司利益紧密相关,因而,这种侵占行为也必然会给自己造成损失。那么,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进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动机又是什么?本试图就控股股东的侵占动机、强烈程度进行量的度量、分析,提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高管更换视角考察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其高管激励效率。我们检验发现:(1)控股股东利益侵占会降低公司高管更换对业绩的敏感性。(2)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公司高管更换对业绩的敏感性受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负向影响更大。(3)当市场化程度较高时,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对公司高管更换效率的损害更小。这些实证结果表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会损害高管激励效率,并且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更为严重,但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控制权私人收益体现着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通过考察1997~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平均来说比较高,整体上有下降趋势;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西部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最高。并且研究结论得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法治环境的改善、加大股权的制衡度等可以降低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  相似文献   

4.
负债的公司治理作用是公司财务研究的重要问题。已有文献探讨了负债在股权分散公司中的公司治理作用,而在股权集中公司中负债对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影响,已有的经验证据相当有限。本文以我国国有控制权转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负债在股权集中公司中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负债与大股东的利益侵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来说,私有公司的负债水平更高,其原因在于私有大股东通过负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程度高于国有大股东。本文提供了负债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关系的直接证据,揭示了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以及所有权性质对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柴娟娟 《中国外资》2011,(19):102+104-102,104
股权集中是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特点。因而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和监督经营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存在,常会出现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通过会计行为异化的方式以侵占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从控股股东的角度研究控股股东会计行为异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会计学、行为学、公司治理理论分析了控股股东会计行为异化的形成机理,依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资本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信息披露作为一种旨在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机制,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本文以2007-2009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信息披露质量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相关因素后,信息披露质量与资金占用呈显著负相关,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可以有效地降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资金占用越少的公司价值越高,并且相比而言,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公司价值也越高。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独特的股权结构,使得董事会与控股大股东基本上捆绑在一起,董事会成了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一个工具,中小股东的权益被严重侵犯。引入独立董事成立审计委员会对大股东和管理层的行为建立起制约机制,在许多治理结构严重缺位的上市公司中显得十分重要。审计委员会,作为上市公司的专业委员会,主要负  相似文献   

8.
控股股东被认为能够监督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控股股东也能够利用控制权牟取控制权收益,侵占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后者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然而,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到控制权收益也有合理性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控制权收益的概念。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评述,尝试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掏空行为与财务失败的直接联系“掏空行为”是指控股股东在层层控股的“金字塔所有权结构”中为了自身利益将子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非常常见,即便在那些对中小股东利益有着严格法律保护的国家也大量存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同样存在此类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发生,并逐渐引起各方关注。2004年,德隆系、托普系、飞天系、鸿仪系等庞大的资本系相继坍塌,旗下上市公司深受其累。企业财务失败可以表现为股价急剧下跌、延期支付货款、总资产和收益急剧下降等,其集中表现是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深…  相似文献   

10.
非公平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与终极股东隧道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普遍采取违规信息披露与非公平关联交易的方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产生了终极股东的隧道效应.本文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能够抑制终极股东隧道行为的主要因素,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深化,改善上市公司治理,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控股股东对公司和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在我国,控股股东往往凭借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控制操纵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应当追究控股股东对虚假陈述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3~2009年的财务数据,讨论多元化经营和企业内部代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业绩具有负向影响,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经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对企业的业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对企业业绩不具有负向影响;多元化经营导致企业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代理成本增加,同时使得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减少。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seeks to determine the reasons behind original shareholder sales of particular numbers of shares at the IPO date. It also examines whether share transfer behaviour reveal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blockholders and if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emerges between the variable representing the shares held by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mmediately prior to the transaction and the share transfer variable. The sample consists of 46 Tunisian companies listed on the Tunis Stock Exchange during the period 1992–2012.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iginal shareholders sale decision depends significantly on company growth opportunities. Assignee shareholders benefit from favourable stock market conditions when they sell their shares at the IPO time. Share transfer behaviour depends on whether company ownership consists of a family or not, and on whether the shareholders are blockholders or not. Besides,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benefit from IPO to enhance their ownership.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一个小股东、控制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双层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框架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中同时存在的两类代理问题:股东与经理人的利益冲突以及控制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控制股东掏空行为与公司股权结构及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指出:(1)均衡状态下,公司的所有权集中程度由公司股东所受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决定。随着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的增加,小股东最优的投资数量也会增加,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趋于更加分散。(2)在公司的现金流所有权结构确定的情况下,由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性引起的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减少公司价值,使得控制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均受到损害。控制股东掏空资产收益的比例随着其自身现金流所有权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其控制权和所有权之间的分离程度而增加,随着投资者法律保护的增加而减少。(3)相对于公司中仅仅存在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的情形,控制股东的掏空行为会进一步降低公司的价值,而且降低的程度会随着控制股东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程度的增加而增加。(4)当控制股东完全不能进行掏空时,即使小股东仍然面临由于公司中的第Ⅰ类代理问题引起的利益损害,但均衡时,由于控制股东和小股东之间不存在利...  相似文献   

15.
股权分置、控制权私人收益与控股股东融资成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丹  朱建军 《会计研究》2006,52(5):50-57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股权分置下和存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时股权融资活动对控股股东股权价值的影响,然后对融资成本的定义进行拓展,计量出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指出控股股东的股权融资成本远远低于其债务融资成本是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关于股改前后现金股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对股改前后影响现金股利水平的公司治理变量研究表明,虽然股改矫正了现金股利与增长机会之间的关系,使股改后当存在增长机会时,公司会减少现金股利的发放,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尚未呈现出全流通资本市场上作为降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成本工具的现金股利政策应有的特征,突出表现在股改前后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股权结构变量并未发生变化,股改前后都存在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呈显著正相关、而流通(非限售)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the 2018 regulatory reforms of share pledging by a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n firm value in China. Using a dataset spanning the period 2015 to 2020, we provide robust results suggesting that tighter regulations effectively reduce firms' crash risk, relax financial constraints, reduce bankruptcy risk, and mitigate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expropriation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wealth via tunnelling. Additionally,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by investing more pledged funds in the listed firm after reforms, foster capital investment and R&D expenditure, which benefit firm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and ultimately increase firm long-term value.  相似文献   

18.
股权分置、资金侵占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   总被引:73,自引:1,他引:73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是否直接或以现金股利方式间接侵占公司资金一直是困绕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性问题。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发现现金股利和资金侵占同是大股东实现其股权价值最大化的手段,二者具有可替代性,协整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二者不是弱外生变量。本文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将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资金侵占结合起来考虑,发现国有控股的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水平在前一阶段最高;国有法人控股的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水平在后两阶段最高,但资金被侵占的程度最低;社会法人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的偏好与国有法人控股股东无异,但其控股的公司资金被侵占的程度最为严重;国有股控股的公司,其资金被侵占的程度介于二者之间。本文通过对公司股利政策的连续考察发现随着证监会推进上市公司改革的逐步深入,非流通股控股股东减少了对上市公司资金的直接侵占,但现金股利形式却变得越来越普遍。  相似文献   

19.
我国股权大都集中在大股东的手中,终极控制股东普遍采用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方式对底层公司实施控制并影响会计稳健性。基于Basu模型,采用2012-2017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终极控制股东产权性质、金字塔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终极控制股东为非国有的上市公司相比,终极控制股东为国有的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更高;金字塔层级增加导致会计稳健性降低;金字塔层级的增加对于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国有终极控制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Shareholder agreements are contracts that gover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shareholders in a firm. This article uses a unique dataset to analyze shareholder agreements in listed companies and shows how they affect firm valuation. While shareholder agreements may be used to expropriate value from non-controlling investors, they can also mitigate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protect minority shareholders. The analysis of a broad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of Brazilian listed firms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e latter effect dominates. We build a shareholder agreement index in order to measure on a firm-level basis the degree of investor protection granted by shareholder agreements. Companies with shareholder agreements have higher valuation and the degree of investor protection granted by shareholder agreement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firm value,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endogeneity of the firm's decision to adopt shareholder agre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