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投入产出SKYLINE分析法,探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贸易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污染逆差特征。分行业看,净出口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排在前八位的产业部门分别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相似文献   

2.
自国际分工理论创立以来,国际分工实践上经历由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到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再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伴随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国按照其制造业竞争力分布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制造业竞争力强的国家分布在价值链的高利润环节,制造业竞争力弱的国家则分布在价值链的低利润环节。在研究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试图运用经济与贸易的知识,从新兴国际分工体系的视角探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增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表面上看,中国和欧美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纠纷是由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的结果,但背后真正原因却由中国纺织服装业在世界制造业分工中弱势地位所致。以相对优势为基础而形成的国际产业内部横向分工,是中国纺织品贸易遭受限制的真正原因。江苏纺织品贸易需要拓展产业内纵向分工,与国外企业结成联盟,突破国际产业分工的困局;通过扩大国际经营,将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规避贸易限制。  相似文献   

4.
对1996—2005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结构、变动及决定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显示: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又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产业内贸易贡献不大;加入WTO前后两个阶段产业内贸易及其结构变动呈相反的趋势;要素禀赋结构及其变化是产业内贸易变动的主要因素,而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三个因素的影响很微弱。这表明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扩张的基础是成本优势且主要集中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加入WTO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5.
随着产业组织片段化分解及全球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垂直专业化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东盟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产能输出及构建自己主导的区域生产网络的重点区域。在综合利用跨境投入产出与国际贸易数据对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进行分行业测度的基础上,运用分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影响因素,发现行业市场结构或市场集中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研发投入与技术投入密集度、产业开放度也是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产业组织片段化分解及全球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垂直专业化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东盟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产能输出及构建自己主导的区域生产网络的重点区域。在综合利用跨境投入产出与国际贸易数据对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进行分行业测度的基础上,运用分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影响因素,发现行业市场结构或市场集中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研发投入与技术投入密集度、产业开放度也是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贸易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投入产出的SKYLINE分析法对我国贸易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2、2007年我国贸易结构在国际分工中皆具有污染逆差的特征;净出口二氧化碳排放从2002年的轻工业、传统行业向2007年的高科技、重化工业转移;出口对中国环境影响的持续扩大主要是因为出口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而不是因为出口贸易的污染密集程度高于内需.  相似文献   

9.
以外向型经济和制造业大省浙江为例,运用投入产出法测度2001—2017年浙江制造29个细分行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嵌入全球价值链、出口技术升级对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省制造业出口产品单位贸易利益的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即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大幅度下降。出口技术升级、贸易开放显著地降低了浙江省制造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能源强度、人力资本、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等因素导致了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增长。交叉项检验表明,研发强度较高的行业出口技术升级会显著降低出口增加值隐含碳,外商直接投资、煤炭消耗占比、资本劳动占比较高的行业出口技术升级会导致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刘璐  孙强 《当代经济》2021,(2):18-20
本文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中44个经济体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法计算2000-2014年各国制造业GVC地位指数.结果表明,技术水平和资源投入是影响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要素,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虽有所上升但仍相对较差,GVC地位指数数值为负也说明其制造业出口获利能力亟待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促进知识贸易自由化、提高国内创新体系有效性、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垂直专业化贸易:理论模型与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伟  马征 《技术经济》2006,25(8):110-114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最新论题之一是对国际垂直分工以及基于垂直分工贸易的关注,本文在较为系统梳理这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品内国际垂直分工的角度切入,测算了中国典型年份的垂直专业化贸易程度,并对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械设备制造业占我国垂直专业化贸易份额的30%以上,纺织业其次;关税与垂直专业化贸易扩展呈明显的正相关联系;产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居多的部门一般具有较高的垂直专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在碳排放模型框架内,利用测算的全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通过设定多种模型形式考察了各种因素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进程直接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产业结构变化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其影响程度较大;同时,FDI环境效应的合力是负面的,贸易并非国际碳污染转移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张支南  浦正宁  李明 《技术经济》2020,39(5):116-124
为考察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宏观经济效应,本文基于2000—2014年全球102个经济体相关数据,探究了全球价值链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贸易深化了国际垂直型分工,显著提升了国际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价值链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侧面反映出服务业也在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于发展中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受其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国、东盟以及美国在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和世界贸易结构,表明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处于加工装配和出口最终产品的地位,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的价值有限.但随着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出现沿着产业链向上移动的趋势.中国、东盟在不断融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与在研发、设计和营销等环节上处于价值链上游的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三方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决定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贸易失衡的根源.只要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未变,贸易失衡的状况将会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5.
陈艺毛  李春艳 《经济纵横》2019,(11):108-121
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取跨国资本和扩大贸易流量,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嵌入全球知识生产网络、获取更多国际知识溢出的机会。我国在吸收利用国际知识溢出的多种渠道和途径中,进口贸易渠道水平国际知识溢出能够促进产业实现流程升级,垂直国际知识溢出的后向关联效应对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形成了倒逼机制,但前向关联效应抑制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前向参与程度,导致制造业价值链升级陷入进口贸易的"需求锁定"中。FDI渠道的水平和垂直国际知识溢出均阻碍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虽然后向关联效应能够加深前向参与程度,但其他途径均使制造业后向参与程度加深,并由于过度嵌入而陷入低端锁定的危险中。我国制造业国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提高能够正向调节国际知识溢出效应,但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应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不同影响的进口产品给予不同的政策;积极应对外商投资的结构变化,调整引资政策。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生产效率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生产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倒U型”关系。机制分析表明,制造业生产效率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主要有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两个渠道,且对多数省份来说,能源消费结构渠道在中介效应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因此,国家应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提高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文艺  文淑惠 《经济学家》2023,(10):43-52
RCEP是东亚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基于改进的贸易联系强度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2007—2021年RCEP制造业贸易网络与各成员国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演变趋势,并对贸易网络演化对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RCEP制造业整体贸易联系强度明显增强,中国成为贸易网络的中心,但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处于中低端位置。第二,网络中心度和贸易联系强度对成员国的GVC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聚类系数与GVC分工地位负相关。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的聚类系数对GVC分工地位有正向影响。RCEP成员国均能从区域贸易网络发展中受益,但发达国家GVC分工地位提升更显著。第三,技术溢出、产业转移和产业链韧性三种中介机制的效应具有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实现GVC分工地位提升。而对于发达国家,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两重压力:一方面,中国一些行业正被锁定在国际价值分工低附加值的低端环节;另一方面,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跃居世界第一。论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背景,将总贸易核算方法与世界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结合,从国家整体层面、双边贸易层面、行业层面对2000—201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和隐含碳排放量分别进行了核算,并构建了隐含碳增加值指数,由此发现国际社会高估了中国的碳减排责任,中国进一步的减排重点在于能源部门。  相似文献   

19.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进出口贸易中CO2排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对CO2,排放的影响,主要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部门分析,同时将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国内外产生的直接与非直接CO2排放相联系.结果显示我国部分行业是CO2净出口行业,但更多的是CO2净进口行业,最终使得我国成为一个CO2净进口国.具体来说,纺织服装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行业、仪器及办公用品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是主要的CO2出口行业,而CO2进口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及非能源采选业、造纸印刷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加工制造业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估计影响产业集聚的各个效应边际效益.通过理论分析,使用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全球价值分工程度通过要素禀赋效应、金融外部性效应、技术外部性效应和贸易成本效应影响制造业产业集聚机制.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劳动力和资本的竞争优势,随着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加深,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对于产业集聚有明显正向影响,但贸易成本效应会阻碍产业集聚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