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政出台     
《中国金融家》2008,(11):11-11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不再包括股票分红;证监会出台可交换债规定减缓“大小非”压力;证监会发布相关规定取消回购期间现金分红强制性限制。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不分红或少分红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治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将管理权力理论纳入现金分红治理研究框架,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9—2013年数据为样本对高管权力集中与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探究机构投资者在其中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高管权力集中公司现金分红的可能性小、支付的现金红利较少;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可以促进高管权力集中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抑制高管权力集中产生的代理问题。该研究拓展了我国资本市场现金分红治理的研究视角,丰富了股利理论的研究文献。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发挥外部治理作用、逐步完善高管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将现金分红水平纳入高管绩效评价体系或写进高管薪酬契约将有助于解决上市公司的不分红或少分红难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私有信息传递的视角,以2003-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市场反应。统计结果显示,与其他公司相比,现金分红的公司倾向于上调应计利润即有正向盈余管理的偏好,并且市场能够识别出这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分红预案公布期间现金分红公司股票的累积异常收益率与盈余管理变量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现金股利是公司发放股利的重要形式,2008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该决定要求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应符合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三十。本文以这项决定为背景,利用2009至201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在控制了财务杠杆、经营效率和企业规模的情况下。对现金分红与企业价值(长远价值和短期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金分红对企业长远价值和短期绩效的提高均没有显著地影响,即现金分红不能保护股东的利益,进一步表明在资本市场不是非常发达的中国,现金分红不是上市公司回馈股东的最好方式.同时对证监会提出的现金股利政策提出置疑。  相似文献   

5.
实施资本市场综合治理,重塑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引导价值投资理念,是未来中国股市生态改善和资本市场秩序重建的关键我国分红政策实施效果与评析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颁布《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将上市公司现金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实证分析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从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 ,特别注意现金流量 (FCFE、ONCF、NCF)对现金分红的影响。主要回答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为什么不相等 ?现金分红与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有什么关系 ?不同行业现金分红有什么特点 ?  相似文献   

7.
彭忆  李佩 《会计师》2015,(1):3-5
通常认为,公司的现金分红能力取决于公司经营产生的当期利润及以往的留存收益。但由于会计利润并非"现金",而实现利润的刚性分红要求使得市场上存有"庞式分红"现象。那么,如何衡量公司的实际分红能力?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能力不仅受到企业留存收益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源自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产生的现金量的限制,二者同时作用,决定了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多寡。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分红,证监会颁布了差异化现金分红监管指引,将现金分红监管的最低比例与企业成长性、重大投资安排挂钩。这一外生的制度变化,为研究政府监管与企业分红的关系提供了契机。本文研究发现,现金分红监管新政,对于公司现金分红支付率、股息率与成长性和重大投资安排之间的敏感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公司派现意愿与成长性之间的敏感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公司派现意愿与重大投资安排之间的敏感性无显著的影响。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上市公司执行现金分红监管新政的效果越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现金分红监管新政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分红机制发挥了预期作用,但具体实施效果因公司治理水平高低而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国外现金分红水平,发现了我国股利分配存在的主要异常表现,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针对证监会“强制分红”新规,并参考国外发达证券市场分红制度规定,提出了对中国分红政策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2000~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决策,发现上市公司总体分红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分红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以及分红决策的透明度仍有待提高,分红决策的行业趋同和集中化趋势比较明显,财务指标对于公司分红决策的影响有限。目前不仅要采取措施增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还需要重点关注少数盈利公司长期不分红现象。文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决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披露完毕,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榜单也随之出炉。有趣的是,除了现金分红之外,实物分红也越来越热,黑芝麻乳、龟苓膏、纪念版钢琴等也成为有关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替代品。从家庭理财考虑,每年现金分红良好的企业股票是很好的投资标的。今年投资理财产品能获得稳健5%左右收益的,除了购买普及率很高的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还可以重点关注购买高于5%现金分红的银行股。  相似文献   

12.
现金分红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所反映的是A股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根本问题,只片面强调现金分红,无疑是本末倒置。伴随2011年半年报的收官,上市公司的分红机制再次被置于风口浪尖。根据《经济参考报》的统计,中国上市公司在过去21年里融资高达4.3万亿元,但普通股东累计得到的分红仅为0.54万亿元。分红机制显然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软肋。  相似文献   

13.
李建华 《中国外资》2014,(5):152-152,154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盈余管理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发现,现金分红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即现金分红降低了实际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增加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程度,存在着实际活动盈余管理方式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式的“共谋”现象。研究表明,现金分红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盈余管理方式在现金分虹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讷奇余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评价半强制分红政策保护投资者利益目标是否实现,不能仅仅着眼于现金分红水平是否提高,更要关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能力和资本投资效率是否改善。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半强制分红政策下的现金股利决策对公司投资效率和融资约束的影响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发现:对于有再融资需求公司,不仅迎合现金分红会提高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而且过度现金分红会加大公司再融资需求与投资不足的敏感性;对于无再融资需求公司,迎合现金分红不会增加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但门槛现金分红也不能降低公司自由现金流与投资过度的敏感性。这给优化半强制分红政策、完善股利决策自治机制提供现实启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海外资本市场30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现金分红一直是股权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近现代股份有限公司形成并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应有之义"。上市公司的分红水平与投资者的关注度高度相关,连续高分红上市公司的股票总是会获得较多投资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但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吝于分红,尤其是现金分红,此状况直至2000年才有所改观,井出现了连续三年的派现热潮。  相似文献   

17.
现金分红是公司履行对股东回报义务的重要手段,然而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较非国有控股公司更倾向于实施现金分红。且传统型行业的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的比例更高。本文研究的是从投资者回报角度来分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动机,并以电力行业为样本,分析传统型行业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实施现金分红。  相似文献   

18.
聂华 《浙江金融》2012,(5):71-72,77
上市公司是否应强制分红再度成为市场热点,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现行政策进行了解析,提出上市公司强制现金分红的观点,并就这一制度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董登新 《中国金融》2023,(22):55-57
<正>分红政策是上市公司的市场行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着不同理念模式的分红政策。与此同时,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市场,上市公司的分红行为及市场监管也存在较大差异。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分红政策是与一国国情及市场成熟度紧密关联的。自20世纪90年代初沪深交易所成立以来,我国监管层一直十分关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以及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并将这一监管理念一以贯之。近三十年来,A股上市公司分红政策受监管指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9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而与此同时,中国股市"铁公鸡"盛行。截至2011年末,连续十年未分红的公司达245家,另有47家"铁公鸡"自上市以来就从未进行现金分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