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本文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特征出发,阐述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依托课外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途径:组建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学校建立保障激励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做好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划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民族的发展,在高校教育中,也应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科技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给相关工作者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3.
熊莹  曾杰 《老区建设》2010,(12):61-62
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作为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意义。共青团组织要紧密围绕学校“育人”的中心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推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为服务学生成长成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南昌航空大学多年来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的有效探索,提出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几点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高校在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中,应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坚持规范管理和积极引导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尊重规律、创新观念,深化内涵,整合资源,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和实践体系,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大学团委要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培育一批具有担当精神的学生骨干,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设立科技创新学分,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7.
崔寅 《黑河学刊》2006,(2):66-6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等,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致力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能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积极探寻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确立以人为本思想,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新途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骨干人才。  相似文献   

8.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任务,而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类专业为例,介绍以教师科研为载体,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举措与成效。  相似文献   

9.
长春理工大学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创新协会组织,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制定一系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政策,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构筑实践平台,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当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了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探讨了其促进就业的意义.指出,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加强跟踪培养和后备人才储备;实施奖励与淘汰机制;坚持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玉凤 《科技和产业》2021,21(10):86-90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科技水平发展的直接体现.以《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数据为基础,对宁夏2015—2018年创新能力综合水平在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方面进行短板指标分析,提出增强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加大科技创新物质投入强度、提升科技创新产出水平等7个方面的方向性对策建议,为宁夏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向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河北省科技创新现状,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投入水平、科技产出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4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河北省11个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区域科技能力发展不平衡,石家庄、保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唐山等居于中间水平,邢台等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出3类城市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建立科研非企业科技活动单位创新能力评价方案,正确评价山东各地市的科技创新实力,对山东省科研非企业科技活动单位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构建了包含科技创新资源和科研产出两个层次10个指标的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山东省各地市科研非企业科技活动单位的科技创新资源和科研产出及总体数据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各地市创新水平的综合得分。根据评价得分,分析不足,提出加强山东省各地市科研非企业科技活动单位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转化”三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高校科技资源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定,产出指数的促进作用较弱呈下降趋势,转化指数的促进作用较高呈上升趋势。为此,进一步探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从人才支撑、平台搭建和知识转化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服务"三农"的实践,针对产业技术联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强化执行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服务“三农”的实践,针对产业技术联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强化执行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朱杰敏 《科技和产业》2022,22(10):104-111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围绕政府、高校与企业3个主体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于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政府长期的科技支出与教育支出均能够促进江苏省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但短期内加大教育支出并不能立竿见影;适当增加高校在校生人数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发明专利的产出,提升江苏省科技创新水平;企业可适当加大对企业内部的R&D经费投入,促进企业创新性成果的产出,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合理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各省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中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江西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分析探讨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定性分析,给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然后,针对创新能力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和专家因素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出一种融合区间层次分析的模拟退火算法用于定量计算评价指标最优权重分配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解决不确定环境下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决策问题。最后,提出可有效引导江西科技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的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丽  李斌 《科技和产业》2023,23(4):21-25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构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2011—2019年皖北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不佳,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有所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有待提升;皖北地区的科技创新系统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但是提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总体上处于低等耦合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杨宇鹏  梁东  顾桥 《科技和产业》2009,9(11):25-28,43
在界定市区科技资源联动内涵基础上,围绕科技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对武汉科技资源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武汉科技创新资源联动特点,提出武汉科技资源市区联动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武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