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张帆 《经济论坛》2012,(3):25-27
本文论述了环京津视角下河北旅游产业应有的战略布局,提出了完善河北旅游产业体系和产业布局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产业布局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区域产业布局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本文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简称关天经济区),着重分析了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布局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产业布局的点状线性特征明显,集约化程度低;开发区布局及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双重错位性;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城市群结构体系不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安排缺失等。提出了从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城市、完善城市群结构、构建区域合作制度安排等方面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及产业布局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各经济区尤其是跨省的经济区产业发展及布局优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7,(11)
我国的高速铁路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家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产业经济发展的各项内容,其中,高铁产业布局不仅影响到高铁产业自身的发展,更加影响到其所在区域的关联产业发展以及地区经济情况,因此,研究高铁产业的区域布局意义重大。文章基于国家在"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提出的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总结中国目前的高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目前国家的高铁布局政策,主要结论包括:我国目前高铁产业布局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东部、中部地区高铁覆盖率较高均在60%以上,东北地区为38.24%,西部地区最低,为21.59%。高铁产业布局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情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区域人口密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铁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88。目前我国高铁产业布局主要存在高铁产业布局规划缺乏长远性,部分地区存在运能冗余现象;高铁产业区域布局不平衡,偏远站点遭到忽视;高铁与公路民航区域布局存在一定重叠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平衡区域内发展与高铁产业建设,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协调多交通运输体系下的高铁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五纵五横"的高铁产业布局,提高高铁交通枢纽的衔接性,最终实现高铁产业空间布局的良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产业布局由点及面迅速铺开、部分产业区域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的同时,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同发展、产业布局呈现"低端化"态势、"重陆轻海"理念等隐患也开始凸显,亟需对当前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根据决定性影响因素的差异,可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区位综合因素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导向型产业和自然资源与技术共同作用型产业五类,在布局过程中,应基于五类产业的内在属性分别制定相应的布局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旅游产业在三峡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1.增强“造血”功能,加快库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三峡库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集老、少、山、穷于一体的特点,决定了最大的实际是经济贫困。虽然国家对库区进行了开发性移民和开发性扶贫,但由于基础差,新兴的产业体系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旅游资源是库区突出的优势资源,由于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效应突出的新兴产业,可以产生“一业兴百业兴”的效应,同时推动库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推动库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餐饮、住宿、商贸、运输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造血系统,必将大大加快库区经济…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了环渤海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及三次产业的布局情况,接着详细分析了环渤海区域钢铁、石化、机械、农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情况。此外,还分析了环渤海产业布局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乡镇工业由农民自主决策布局,已覆盖民用工业各个产业部门。乡镇工业产业布局广中有重,各地区存在不同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镇工业产业结构。乡镇工业产业布局正处在量的变化和质的变化两相交错的趋势之中。特色产业与重点产业正在形成中,并且不断有新的重点产业代替旧的重点产业,产业布局结构正逐步走向现代化并在这样的状态中实现量的扩张。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特色优势及开发支撑框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永菊 《经济师》2004,(11):148-148
三峡工程使成库后的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凸现出五大特色优势 ,库区旅游资源开发应确立明确的发展路径 ,突出特色 ,抓住重点 ,建立旅游产业开发支撑框架体系 ,实现库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骨骼,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可以实现资源在产业间以及空间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产业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保障。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本文从黑龙江省产业布局与产业人才现状分析和黑龙江省产业布局与产业人才发展改革途径两部分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实施多点"多极战略"战略,核心是调整并优化四川的产业分工与布局。优化四川的产业分工与布局有两大抓手:一是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深化区域分工,优化产业布局;二是搞好区域合作,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优化四川产业布局的基本方略应该是:"优化一核、强化两轴、发展三线、依靠四大基点、形成‘五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油气化工等9大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1.
论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湘渝黔边区是指以传统的“武陵山区”为核心区域的3省邻近地区,大致包括湖南境内的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重庆的黔江区,贵州的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州等6个地州市,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区,也是全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归属于国家“西部地区”。区域文化上的趋同性、区域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区域脱贫任务的紧迫性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无序性,使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具备一定基础的旅游开发现状、逐步形成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各地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认识上的渐趋统一以及区域旅游中心的初步形成,使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成为可能。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形成,必须着手进行以下工作:迅速编制总体规划,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立旅游环线,推出区际旅游联合体和共同市场,多渠道吸纳资金,建立特色文化保护区等。  相似文献   

12.
唐柳  俞乔  鲜荣生  李志铭 《经济地理》2012,32(7):141-146,134
旅游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经济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空间组织关系的集成反映,其合理性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显著。立足于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以"核心—边缘"理论为指导,通过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了西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状态,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指标体系划分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构建了"一带、四点"空间布局结构,并提出了强化区域空间发展定位和联动发展、加强特色产品开发等实现空间结构布局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延吉市是最大的中国朝鲜族聚居的城市。基于一项新近完成的研究项目,本文讨论了延吉市面向21世纪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在新世纪之初,在图们江地区开发,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中,延吉都要发挥重要作用,将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文章提出了延吉市发展目标、研究了城市区域定位,初步探讨了建立延吉城市经济协作区问题。产业发展要发挥智力资源和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优势工业、第三产业(尤其是商贸业、旅游业),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轻型化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相利  臧淑英 《经济地理》2006,26(6):1071-1075
森林生态旅游是国际上持续的热点旅游形式,对于林区而言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也是其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的重要方式。伊春市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林业专业化资源型城市,其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的社会背景与经济基础条件良好、旅游行业发展也初具规模,又恰逢城市产业的转型时期,旅游业被列为城市发展的五大支柱性接续产业来重点发展,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振兴重要举措的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承担起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重任,推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采取“一个主题与二个基点、三个结合与四个原则、五个系列”的发展战略以全面实现伊春森林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白银市是我国西部典型的矿产枯竭型城市,整个城市经济面临转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为重要。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产业,理应成为白银市经济转型中第三产业的排头兵。文章从阐述白银市旅游开发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白银市旅游资源的分布,重点讨论白银市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最后对白银市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三峡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万先进  刘亚玲 《经济地理》2006,26(3):516-520,537
为促进三峡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的分析,根据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模型,结合旅游产业自身特点,提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模型。并通过其中的竞争力分析因素,对三峡旅游竞争力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了提升竞争力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防城港市地处中越边境,是我国大西南地区通往越南和东南亚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有辽阔的海滩,茂密的热带季雨林,成群的白鹭,生长在大海中的红树林以及迷人的京族民族风情等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这一难得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本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8.
论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关系 --以黄山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薛莹 《经济地理》2003,23(6):786-790
“行政区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有现象,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关系整合问题是其中的一个层面。黄山市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个“行政旅游区”,它的两次行政区划改革都备受争议。围绕几个争论热点展开对有关黄山市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的探讨,剖析了黄山市两次政区变更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进而又对这一典型的“行政旅游区”现象所反映的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及整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湖南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雄根 《经济地理》2007,27(6):1042-1045
红色旅游对湖南的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其一体化的步骤之一.了解在长株潭开展红色旅游的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提出旅游对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金华市旅游社会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社会学民意调查的方法,对金华市内常住居民及旅游者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旅游社会容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认为金华市旅游社会容量的潜力较大,城市建设、城市形象、城市旅游是挖掘旅游社会承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