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胡景北 《经济学》2002,1(2):435-454
本提出了农业土地制度决定经济发展机制的假说,并用二十世纪中国经济史对该假说作了初步论证。本指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展机制是地主所有制下的古典二元经济机制,五十年代初中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但到七十年代末的计划经济发展机制依然类似于古典二元机制,而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农业改革最终把中国经济建立在准自耕农制度上,中国经济发展从此表现出工资上升、工资和利润共同储蓄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与检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易斯转折点是二元经济成功转变为一元经济的转折点,其典型特征表现为工资水平快速上升.本文对我国农业的制度工资决定和变动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对转折点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尚没有足够的理由认定中国的二元经济已经到达了标志着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成的刘易斯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部门的工资决定已经摆脱了传统部门保留工资的约束。依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但中国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格局依然存在,刘易斯拐点之后,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过度吸纳导致的农村空心化成为二元经济的最主要表征。治理农村空心化就是逐步消除经济二元性,应剥离土地的社会功能,使农业转变成利润导向性产业,使再生产性资本能够在农业或农村寻找到足够的经济机会,改造传统农业,引入农业新技术和新的生产要素,培育农村经济组织,丰富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内涵,使农业劳动力配置摆脱耕作经验的硬约束,从而打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二元经济通常是指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存在着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部门和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二者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投入要素、组织方式、增长特征和工资率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而研究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具有重大意义。河南省具有比较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这也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张威 《当代财经》2005,(9):14-18
相对于计划经济和成熟的市场经济,转型经济中的资本形成机制具有自身的独特模式。本文结合中国的转型经验,揭示了中国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二元特征:即工业部门中政府主导的资本形成途径和农业中以自发力量为主的资本形成过程,并简要的指出这二元特征的就业效应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易斯转折点"是内嵌在二元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探索中国就业领域里诸多矛盾现象的切入点。中国基本符合二元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经济发展路径与二元经济理论大致相同,但所处的全球化环境、体制条件有着明显不同,可将中国简化为一个开放条件下加速解体的二元经济。要判断是否经过"刘易斯转折点",需要把数量标准作为基本依据、价格标准作为参考依据。中国虽然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年龄偏大,40岁以上劳动力占大多数,提高了转移难度;再加上中国特殊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农民工工资的结构性上涨即主要由绩效工资(即计件工资)上涨支撑、基本工资上涨幅度不大,进一步排斥了年龄偏大的农村劳动力,农村中可转移劳动力已近枯竭,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刘易斯转折点"的过早到来。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是否已经迎来刘易斯拐点,以及中国人口红利拐点何时到来的讨论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文从二元经济视角、人口转变视角、收入分配视角分析了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拐点、库兹涅茨转折点之间的关系,由此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是否存在大幅度下降及农业工资率是否存在大幅度上升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并未进入刘易斯拐点;虽然中国面临人口红利的结束,人口转变优于经济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劳动力的短缺;只要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就会抵消人口红利拐点到来的负面影响.文章最后对中国是否存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郭宇  呼丽娟 《时代经贸》2012,(4):221-221,223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等。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就业和收入分布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和产业差距的不均等特点及原因,并验证了工资与对外贸易额的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工资上升运动的解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1、导论 在发展经济学中,刘易斯(Lewis)曾经根据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传统,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来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资运动(刘易斯,1954)。以后,拉尼斯(Ranis)和费(Fei)及其它学者发展和完善了刘易斯的模型。他们证明,古典经济学的两个有名假设,即工资外生决定和工资收入无储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有效。在他们的证明里起着关键作用的概念是生存工资。这一生存工资有三个性质:第一,不通过劳动的边际收益决定(外生性),第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文重点阐述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的增长率分解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小农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竞争能力日渐不足,组织化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可行之路。诸多研究表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的组织化发展是以权利配置、契约完备和政府约束的组织化为核心。以此为起点,本文首先探究了制度组织化提高供求竞争性均衡的机理,之后深入研究了中国农村经济中农地流转、农民合作、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和农村金融服务五个组成部分中权利配置、契约完备和政府约束三个方面的组织化水平及其与农村经济供求均衡的适应度,最后给出了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据CHIP家庭微观调查1988-2007年的数据,使用基尼系数分解以及非参数分解等多种方法,本文试图对本地非农就业、外出务工等不同类型的家庭从业模式与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从整体的收入分布来看,早期的农村地区的发展更多伴随着不平等程度提高,而后期经济增长则带来更多福利改善;其次,家庭主要非农收入来源是本地非农就业,外出务工所得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而本地非农就业则具有扩大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其作用程度也有所改变;最后,经济增长成果惠及不同群体,但并非平均分配,不同群体获益情况不同,增长和不平等通过作用于不同类型家庭影响到最终的收入分布。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自改革开放的20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城市的迅速扩张以及大量宝贵农田的流失。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的东莞为例探讨其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以及农田流失的关系。研究发现了农田流失与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自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房地产的过热发展,造成了农田的加速流失,严重浪费土地资源。珠江三角洲的农田流失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地方自主权的扩大,香港的影响,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土地管理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Inefficiently organized, factory-dominated cityscapes have been one of the more enduring legac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xperiment with socialist central planning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Soviet Union. Drawing on a unique survey of large, formerly state-owned urban industrial firms in Russia, we explore how land tenure reforms affect the pace at which this legacy is being erased. For various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sons, there is substantial variation across firms as to their ownership of the land on which they sit. Despite facing no additional formal constraints, those that do not own their plots rent them out at a lower frequency than those that have acquired private tenure to their land. The privatization of plots, in other word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 rental market that transfers land use rights away from socialist-era industrial users. We address the potential endogeneity of land tenure using a measure of regional variation in urban land policy and Communist party vote shares as instrumental variables.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荣成市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成市是全国小城镇建设六个试点市之一。本文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探讨了荣成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提出了不同类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本文还就小城镇建设中农村工业发展问题,开发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渔业小城镇和旅游小城镇问题以及小城镇建设中充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区域单元,选取18项代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利用SPSS13对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通过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地区间的东西差异,地区内的南北差异和省域上的民族区与直辖市的差异,最后分析了差异原因并提出缩小农村经济区域差异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和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人口高峰年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提出了通过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首先,本文针对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有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耕地保有量计算的新模型。其次,提出了人口对耕地总需求潜力分计算模型。最后,用上年保有耕地生产力潜力分、年度耕地生产力供给分的变化量和人口对耕地生产力需求潜力分变化量综合确定本年的保有耕地生产力潜力分。  相似文献   

18.
夏玉莲  曾福生 《技术经济》2012,31(11):56-62
利用2005—201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地流转、"三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了考虑空间因素的计量模型,验证了农地流转的经济效应及其空间溢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农地流转通过影响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间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且跨期内存在空间效应、本期内没有空间效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农地流转强度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农地流转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空间效应,在粮食主产区的农地流转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直接和间接拉动效应,而粮食主销区农地流转的影响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9.
农地分配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本文借助于 1 996年对山西农村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论证我国农村土地分配中的性别平等虽然在法律上和经济制度上得到保障 ,但是这些制度在细节上的漏洞 ,使离婚妇女缺少地权保障 ,错过村社土地调整机会的婚嫁迁移妇女及其子女暂时无地。这种现象虽然还没有对妇女在家庭内部的谈判地位产生显著影响 ,却足以使她们的家庭陷入贫困。因此 ,有必要在现行土地管理法和政府有关农地承包的规定中添加性别视角。  相似文献   

20.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首先梳理了关于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的相关理论模型与学说,然后总结反思了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最后运用模式匹配方法,讨论了不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动力机制、存在问题和今后的改进策略;可验证不同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的有效性,也可以为农村区域发展不同模式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