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和公共政策过程合法化的重要途径。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公民参与在实现方式上取得了丰富的成就,已经成为公共政策过程中无法忽视的因素。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公民参与在主体能力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在客观方面也存在着阻碍其发挥作用的制约力量,这对实现理想状态的公民参与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在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着公民参与渠道少;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公民基本科学素养水平较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监督薄弱等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去改善:拓宽公民的利益表达渠道;扩大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强化公民参与意识;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和透明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中的意义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公民参与也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真正的民主,需要通过‘公民不断的参与’,方能领略什么是民主,在心理上融会和建立民主作风,在行为上获取民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可以保证社会运作是真正由人民主宰。”  相似文献   

4.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公共政策科学化合民主化的客观要求。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便捷的和有效的途径。互联网所具有的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信息的密集性和舆论聚集性等特点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消极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分析了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的目的就是实现公共利益,我们在强调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中有序引入公民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政府公开的信息量有限,信息公开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政府、公民、第三部门之间的联系入手,讨论如何通过各种措施改进和完善我国公共政策决策的沟通机制,从而使公民通过与政府、第三部门间的双向互动实现对公共政策决策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政策领域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逐步扩大,公众参与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如何提升公众的参与水平,使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应当从政府、社会、公民、制度等层面采取措施,切实把公众参与融入到公共决策过程中.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中,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生活、参与治理、对那些关系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基本途径.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政府不是万能的,这就要求公民要积极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的失职及缺陷.当前,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却存在着诸多困境,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增强公民参与的物质基础,构建公民的文化建设,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当下公民社会的发展还不完善,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意识薄弱,参与机制短缺以及制度的不完善等导致了公民参与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的存在阻碍了公民参与进程和民主治理的推进.因此,依据公共政策性质和合法性要求,选择适度且均衡的参与途径与策略,辅以具体的完善公民参与的措施,是消解公民参与实践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进程的推进,为适应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扩大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参与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做了简要的论述,以期能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公民参与的要求与日俱增,伴随公民参与实践的发展,西方学界开始把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纳入研究视野,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我国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注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逐渐开始。因此有必要从成果总量、发展态势、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等方面去把握、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的研究现状,以期能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分析 公民参与可以从个体和整体两个方面来看,个人参与是指公民以个人身分单独参与政治活动;组织参与是指与他人合作以特定的团体形式参与政治的活动,它在引导其成员关心政治、动员其成员参与政治活动、培养其成员的政治参与热情、控制政治活动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总得说来,无论是以个体形式还是以团体形式参与政府的政策活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美国学者约翰.C.托马斯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途径分为四类,即以获取信息为目标的公民参与、以增进政策接受性为目标的公民参与、以构建政府与民间强有力的合作关系为目标的公民参与以及公民参与的新形式;申诉专员、志愿主义、决策中制度化的公民角色等问题。我国学者在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2.
李宝良 《当代经济》2021,(10):86-89
将行为助推引入公共政策优化设计的实质是放松了传统公共政策制定的"理性人"前提假设,以考虑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系统性行为偏差.行为助推案例研究表明,使用行为助推进行优化设计使得公共政策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心理上能够更好地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从而极大地改善公共政策的效果,同时降低公共政策实施的成本;在使用行为助推对公共政策进行优化设计过程中,首先必须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行为偏差予以详尽调查,并通过行为助推手段予以考虑,其次要通过实地实验等手段检验行为助推手段的有效性.该研究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赵磊 《经济师》2014,(9):98-99
在现代社会,行政监督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而公民参与监督又在行政监督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彰显着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的发展,而且也制衡着体制内监督机关的监督行为。然而,在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监督还存在制度上、政治文化上、参与渠道上以及参与能力上的困境。要保证公民参与监督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这些困境。文章从优化法制环境,倡导参与文化;完善制度设计,保障合理参与;培育公民社会,树立民本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参与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2001年6月,管理层推出的"国有股减持"政策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重新评估这一政策,揭示出该项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存在政策主体不完全、政策客体利益被侵犯、政策问题模糊和政策环境不成熟等诸多弊端.管理层在该项政策推出过程中的"单边主义"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也大大降低了管理层的公信力,是一个多方共输的政策结局,并促使这一公共政策迅速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退休人员独生子女补助费政策对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执行不同的标准,反映出公共政策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公共性,在目标取向上的不公平性以及在政策制定上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时要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要坚持公平公正的目标,要保证公众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公民社会,这是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过程必须遵循信息公开化原则,而公民知情权的实现正是使政治"透明化"从而保障民主机制有效运转的重要基础.本文在探索公民知情权实现的价值之余,提出公民知情权的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则强调:"广泛有序的公民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因此,公民有序地参与公共决策是我国现代民主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要顺利推进这一进程,就必须紧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适合不同情形的基本运作模式,努力实现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法律保护.与此同时,党的十六大也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其中,公民参与我国的法制建设则作为政治参与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关于扩大公民法律参与途径的主要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和司法理论学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西方代议制的困境,虽然西方主流政治学理论主张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但也有个别政治学者主张限制公民政治参与.不过,无论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论,还是限制公民政治参与论都有自己的理论不足.在我们看来,在对待公民政治参与时,既不能盲目地扩大,也不能一味消极限制,而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适时适度地引导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  相似文献   

20.
姬超  颜玮 《经济与管理》2012,26(5):9-12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某种形式的扭曲已是不争的事实,既往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也已逐渐显现,但对造成该扭曲的深层次原因在理论上仍然存在分歧.从奥地利学派的角度吸取合理的部分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经济扭曲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主导式发展制约了全体公民共同参与,而在发展思路上则过于强调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忽视了供给在长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是一个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