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分析商务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破解原理、征信难点,以及国际上主要的征信模式和我国征信市场现状,提出应建立以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为基础,以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行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和第三方专业征信服务为主体,以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征信体系,形成不同征信机构各司其职、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商务征信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征信信息除被应用于授信类机构评估信用风险外,也被保险公司广泛应用于保险风险预测。而如何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基础上,逐步纳入保险等机构的相关信用信息,并依法向其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业服务,是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的重要任务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美国保险公司使用征信信息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扩展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信用、征信、信贷征信这三个概念,在内涵上层层递进,为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提供了逻辑思路和着眼点。完善、高效的信用体系,应该是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信用服务、政府监管和信息系统建设在内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应以信贷征信带动整个征信行业发展:由人民银行主导统筹公共征信与商业征信发展;以人民银行为主体推动建立征信监管体系;以人民银行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完善征信数据库。另一方面,需要以征信发展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征信立法进程,加强征信宣传教育,培育征信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4.
征信在内涵上是指为防范信用风险而由第三方提供的信用信息服务;在外延上表现为第三方通过采集、整理、保存有关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即身份信息和全面的负债历史信息,利用信用登记报告、信用调查报告、信用评分报告、信用评级报告、信用管理咨询报告等方式,向放贷机构和其他有关各方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5.
征信在内涵上是指为防范信用风险而由第三方提供的信用信息服务;在外延上表现为第三方通过采集、整理、保存有关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即身份信息和全面的负债历史信息,利用信用登记报告、信用调查报告、信用评分报告、信用评级报告、信用管理咨询报告等方式,向放贷机构和其他有关各方提供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6.
信用信息收集和使用的基本原则既是保护信息主体权益的需要,也是规范信用行业相关机构业务的需要。保护个人隐私和保障公平的原则最为根本,该原则要求那些纳入个人隐私和影响公平授信的信息不能随意被搜集,更不能作为个人信用评估模型的变量。证据原则能规范搜集与保存个人信用信息的机构行为,防止任意搜集个人信息。知情权原则是对信息主体了解那些信用信息被搜集的保障。不利行为通知原则针对的是更为敏感的负面信息。异议权原则是维护信用信息准确性之必需。这些原则的贯彻更需要搜集和保存信用信息专业机构、授信机构的配合,并应成为其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7.
论征信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汪路 《西部金融》2010,(6):60-62
全社会对征信、对信用、对诚信越来越重视,但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却存在较大差异.征信的本质就是为授信机构或投资人的决策提供信息参考,是授信人或投资人之间的一种信息分享机制.本文详细介绍了征信的10个本质特征,并且认为在全国范围内,依靠央行主导行政推动,首先立足银行信贷信息,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广泛地采集可持续更新的非银行信息,适时引入市场机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征信本质要求的,可避免重复建设少走弯路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相关行业对信用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征信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完善征信法律体系,加快征信标准化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征信监管和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以推动我国征信业在更广阔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英、日三国都有比较健全的征信法律体系和成熟的监管模式,特别注重对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结合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议建立和完善征信法规,为信用信息共享和合理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加快行业信息系统建设,为推动信息共享进程提供先决条件;进一步加大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征信体系的建设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需要建立一个发达的征信市场,让市场化的征信机构起主导作用。政府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推动政务信用信息的公开尤其是负面信息的公开,推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与信用信息共享,推动信息的应用,实现联合惩戒和推动完善信用法制体系等方面。市场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发展中国征信业市场、积极利用新技术条件发展新业态征信、推动征信机构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依法推进征信市场对外开放和加强征信业监管等方面。在征信业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征信业管理条例》的正式出台,解决了征信业发展中无法可依的问题,有利于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管理,规范征信机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行为,保护信息主体权益。通过总结《条例》的主要特点,分析《条例》对征信市场各方主体的影响,指出《条例》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业信用经济的特征使信用风险成为其主要风险。征信体系建设为金融企业防范信用风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了其信用风险控制的规范性,提高了其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增强了其对新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征信成为金融业信用风险控制的护卫舰。  相似文献   

13.
征信、征信体系与信用、信用行业、社会信用体系、信用评级等概念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厘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是征信建设与研究的前提。信用是一个动态、多层次的概念。征信衍生于信用活动,但又服务于信用活动。服务于征信的一系列因素构成征信体系。征信是信用行业、社会信用体系的子集,不能与其等同。征信与信用评级同属于信用行业,但差别极大,不宜把信用评级纳入征信范畴。  相似文献   

14.
以江西省为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中小企业自身缺陷明显、金融机构制度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信用信息服务的各参与方难以协调等。为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建设,应加快推出相关法规,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有效整合信贷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5.
征信体系建设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信用风险,净化社会信用环境。近年来,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征信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还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针对现阶段我国征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规建设滞后、信息垄断严重、征信机构公信力不高等问题,提出我国征信法规体系建设、征信机构的专业化建设以及征信的管理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评级业是维护国家金融主权的重要力量,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国家地位。分析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被他国控制后的危害,认为中华民族和中国金融业的崛起必须有独立自主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保驾护航,应提高党政干部对拥有信用评级权重要性的认识,立即起草《信用评级法》并整顿被控制的信用评级市场,积极自主研发信用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  相似文献   

17.
论信托业的产业定位与规范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对信托业而言 ,信用更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中国信托业虽有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当今社会信用不足和信用不良是中国信托业陷入困境的深层次根源。所以 ,加强社会信用基础建设 ,进而完善各项信托制度 ,是重振中国信托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