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甄别各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是推进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基于协同理论建立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分析框架,从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科技6个层面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从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看,多数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制约因素和受限程度存在差异,且制约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可以从以城市综合承载力为支撑推进各级城市协调发展、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对接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3—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影响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机制,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经研究发现,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两者同时表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涓流效应”,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核心区域的资源向外扩张促进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影响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经济创新发展与经济绿色发展有更显著影响,但对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开放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反而对经济共享发展有显著挤出效应;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构成的科技创新维度的估计结果中,创新产出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明显高于创新投入。  相似文献   

3.
雄安新区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必然会对京津冀城市群产生影响。采用灰色预测法对京津冀城市2022年人口和GDP进行预测,通过城市首位度、人口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Zipf维数、地理联系率、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考察城市群人口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和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特征。实证研究发现:雄安新区设立有利于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均衡分布,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经济联系强度,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京津石核心区打造。进而从正确把握雄安新区建设的区域功能定位、创新地区间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转移承接与建设同步等方面对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然而,城市群内部还未形成合理的城市分工和层级体系,城镇体系结构失衡与城市间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效应还未有效显现。雄安新区的成立为破解京津冀都市圈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提供助力:在空间上,打造现代、智能、立体化的交通体系,降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阻隔与交易成本,化解大城市病及拓展城市群发展新空间;共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京津冀创新扩散的区际过渡、衔接与吸收,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全球产业优势与竞争优势;构筑现代化的智慧、生态新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协调发展。建议秉持创新、绿色的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雄安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发展,构建京津雄的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与布局,逐步转变城市群"中心地"极化趋势,突破"以邻为壑"区域分割格局,打造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形成开放性、互动性、共生性的网络化城市群结构,最终实现以首都为核心的高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5.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14—2017年面板数据,分析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污染的时空特征,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检验雾霾污染的空间集聚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雾霾污染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年均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PM25浓度呈现出“夏低冬高,春秋居中”的季节变化特征,PM25月浓度均值呈U型分布。(2)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城市PM25浓度高于北部城市,南部城市雾霾污染较为严重,雾霾污染范围呈缩小趋势。(3)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石家庄、邢台和衡水表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承德、张家口和秦皇岛表现出显著的低-低集聚。(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绿化水平与雾霾污染正相关,经济增长、技术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与雾霾污染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目标。文章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县域经济演变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分布格局显著,呈现稳定的"1个主峰、多个次峰"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主峰规模远大于次峰;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格局并存,且空间格局多年来基本未发生变化,石家庄作为冀中南地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前沿研究主要关注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却普遍忽视创新要素集聚空间演化趋势,以及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效应和作用范围检验。文章利用2006—2017年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创新要素集聚空间演化趋势,检验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及空间作用范围。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创新要素主要集聚在直辖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并逐渐形成以城市群为区域范围的集聚趋势,但创新人员集聚范围明显超过创新资本集聚范围。第二,创新资本和创新人员集聚有助于本地和关联地区创新产出水平的提升,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作用较明显;第三,不同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的空间作用特征差异显著,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人员集聚的最强作用范围为200千米、150千米和175千米,成渝城市群在125千米范围内作用明显;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资本集聚空间效应在125千米和100千米范围内作用突出。第四,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有助于提升本地创新质量,且创新人员集聚有利于提高关联地区创新质量,长三角城市群作用程度最大。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对本地协同创新作用较大,创新人员集聚对协同创新的空间效应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较强。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科学准确的测度体系,利用熵权法和线性加权法,对2013-2021年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52个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排序依次为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分维度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在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方面成果突出,珠三角城市群在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方面更加亮眼。这些成果对于我国其他城市群及城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职能结构演变加速。以山东半岛城市群8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熵法、纳尔逊法等方法分析2005—2014年间的8城市职能演变与城际职能结构差异变化状况。研究显示:10年间城市群中处于沿海的城市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城市群中的极化现象突出,区域内城市职能趋同化现象显著,资源型城市职能发展具有特殊性。基于研究结果和城市职能特点,文章提出了推动本区域城市发展和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构建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并采用"核心—边缘"式空间关联探究城市群发展引起的土地价格影响,研究发现:土地价格并非全域或局域空间关联,而是"核心—边缘"式关联;城市群发展的交通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提高了土地价格的空间关联,后者甚于前者;城市群空间结构以及次中心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越有可能促进土地价格空间关联,但对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影响甚微。土地"核心—边缘"式关联可以促进边缘城市的经济发展,这不仅需要加强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且需要推动城市群内产业的相互融合,以及促进城市群结构的高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20年,中国经济增长"点—轴"基本上沿着经济区→经济区网络和城市网络→基地+新型乡镇+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经济区域、综合型经济带、综合经济圈、外向型经济区、新的经济带→"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的路径而演化。进入新世纪之后,围绕"三纵两横"的轴线,加快新城市群建设和更具特色的经济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线。为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今后在点—轴建设方面,一是应对区域板块给予重新划分;二是应尽快建立经济区或城市群政府联盟组织机构,认真落实相关规划;三是打通"断头路"。  相似文献   

12.
论文基于兰州—西宁城市群31个县级区域数据,通过熵值法计算县域经济综合质量,采用改进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县域经济格局的空间联系以及识别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经济空间联系整体处在较低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县级城镇存在显著的等级分布特征,经济空间联系水平呈现出由核心区域向周边区域梯度递减态势;城市群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的三级圈层结构,第二圈层内县域城市的桥梁中介作用不足;城市群内经济空间联系的集聚效应强于涓滴效应。对于中国县域经济空间问题,论文给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城市发展质量、城市发展效率、城乡统筹3个方面构建城市群新型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1999—2018年成渝、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四大城市群的新型城市化质量进行测算与比较。结果显示:四大城市群中,成渝城市群的新型城市化质量综合得分尤其是城市发展质量得分最低;与其他城市群类似,成渝城市群的社会发展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得分较高,生态环境发展质量得分较低;城市发展效率尤其是生态环境发展效率得分较低;城乡统筹尤其是城乡经济统筹得分较低;各城市的得分因城市规模和行政级别等不同呈现显著差异。因此,成渝城市群城市化政策的制定要客观认识城市群发展的短板所在,重视整体理念,还要因地制宜,借鉴其他城市群城市化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2—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市场一体化、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一体化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则表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更有利于核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市场一体化表现为无差异的影响;在促进经济增长影响方面,市场一体化与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着相互替代效应。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应重点落足于推进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以及完善城市组织规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提高绿色创新效率是解决城市群发展中各种问题、推进协同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2006—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关联,并进一步构建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和空间杜宾模型展开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城市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差距有所缩小,但整体上仍不均衡;京津冀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程度对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对外开放程度、城市人口、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发展为城市群的扩散过程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区域均质经济增长状态;区域成长出经济核;核富集成长为初级城市;初级城市发展为中大城市;大城市间相互影响成长为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功能疏散出现逆城市化.六个阶段的发展状态取决于要素聚集扩散的相对变化程度,不同区域的城市由于其依托的资源基础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聚散速度.京津唐与美国城市群的圈层发展方式对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京沪高速铁路对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将在区域空间上加速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要素流通,扩大生产要素集散度的空间分异,形成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同时也对我国区域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宏观方面来看,京沪高铁将加强北京和上海铁路运输的中心地位、强化东部沿海经济带的主导作用;从中观方面来看,京沪高铁将会提升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力,增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对外辐射能力;从微观方面来看,京沪高铁将加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地域整合,扩大京津冀都市圈的直接影响范围,形成诸多的次级经济增长极(区)。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创新资源分布具有"中心—外围"的特征,尽管京津冀三地空间上紧邻,但中心地的创新资源却未有效辐射周边,而呈现孔雀向南飞的"异地转化效应"。同时,缺乏先行先试政策与国家特殊体制支持,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政策洼地"劣势明显,降低河北吸收创新外溢的效率,并影响制造产业向高端价值链攀升。因此,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是基于创新资源空间分布、产业梯度性与地区比较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知识外溢、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的试验与探索。文章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面临不足,提出协同创新示范区应在功能定位、创新体系、空间组织、新经济形态四个方面进行前瞻性构建,在政策上建议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加强创新联盟、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以保障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熵值法综合测算2007—2016年28个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实证分析其经济发展效应.结果显示,2007—2016年,我国城市创新水平整体上随着时间的演进不断提升,空间分布特征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实相似,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状态;城市创新水平对经济发展存在积极的正向影响,城市创新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会提高0.486个百分点;对于四大经济板块,城市创新水平的经济发展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区域城市创新水平的经济发展效应显著,而东北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其创新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滞后.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Gini系数、nich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1997-2012年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市域差异的收敛和分散及入境、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特征上揭示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的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差异有缩小趋势,同时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性是造成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梯度差异较大;(3)长江三角洲的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