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西部》2012,(27):16
在家校关系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家庭和学校共同育教育孩子的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各地有许多学校在对此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无论是在家校合作的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体系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颇具特色的有上海的"家校互动",香港的"家校合作",山东的"家校共建",特别是成都在家、校、社三结合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校共育"。他们根据自身的区域特色,构建出了各自不同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粟道中 《中国西部》2012,(27):54-55
我们以为真正的家校共育应当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作,以孩子健康、快乐、规育思想体系。 记者:有人认为,家校共育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但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得到大家认同的定义。您认为该如何对此定义? 刘良华:家校共育的确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不过,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可能是教育制度改革,包括学生评价制度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改革等等。家校共有黾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和支援。如果没有家校共育的支持和支援.学校教育改革只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胡宏  张筠  粟道中  刘洋 《中国西部》2012,(27):14-15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的具有科学人道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现代教育的构成越来越趋向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合作其育,这也是解决家校矛盾的根本途径。家校共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并目与时俱进地创新,才能达到以孩子健康规律成长的最终效应,共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2012,(27):54
我们以为真正的家校共育应当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作,以孩子健康、快乐、规律地成长为最终效益的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记者:有人认为,家校共育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但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得到大家认同的定义。您认为该如何对此定义?刘良华:家校共育的确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不过,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可能是教育制度改革,包括学生评价制度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改革等等。家校共育是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和支援。如果没有家校共育的支持和支援,学校教育改革只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胡宏 《中国西部》2012,(27):9-10,8
2012年8月28日,全国妇联、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就如何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切实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家庭教育工作作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为深入了解全国家校共育特别是家长委员会的建立情况,以及全国各地推进家校共育的具体落实情况,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中国西部》:衷心感谢刘部长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当前,家校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构建一种新型家校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系统必须面临和迫切解决的重要命题,教育部在家校共育方面目前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往往只重视开展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基础教育的家校合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一旦孩子步入大学校园后,学校或家庭往往忽视彼此之间要搭建起一座合作的桥梁,共同  相似文献   

8.
新型的家校关系乃至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呈现怎样的形态?如何实现几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校乃至家庭、学校、社区整个教育联盟的发展?这是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自2003年就开始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经过近+年的实践研究,“泡家”教育的声誉已响彻全国。  相似文献   

9.
张筠  粟道中  周庆 《中国西部》2012,(27):36-41
时代在变,教育环境在变,处在各种思潮复杂交织的当今社会,教育也应因变而变,因环境而变。是否能够构建一种家校共生,共育孩子生命整体成长的新型家校关系,考量着各级教育行政的战略思维和教育智慧,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思考。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家长资格证改革为家校共育在理论、实践、前景探寻上拨开了迷雾。  相似文献   

10.
雷振亮 《发展》2010,(1):114-1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如何有效地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来辅助学校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发展,成为许多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家校合作、沟通、互动的各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新型模式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瑾 《重庆与世界》2017,(21):82-83
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应当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共同的、持久性的支持。做好家校结合,取得相应的社会支持,对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木道  刘洋  刘静钰 《中国西部》2012,(27):22-25
在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正用“青羊式”的路径与智慧破解着家校共育这一时代命题,这是先进理念和广泛共识的长期坚守,这是怀揣思想遵循规律的青羊教育人的接力创造。他们认为,家校其育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乔昕 《理论观察》2023,(4):157-160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教育领域努力前进的步伐也从未停歇。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一项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为目标并切实增强素质教育发展的文件。充分发挥了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更好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鉴于此,身为一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借助双减政策中提出的“时间、空间”的便利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更好地发展。本文将从“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切入,对“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共育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4.
重视家校合作 提高育人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忠 《黑河学刊》2010,(2):109-111
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通过家长走进班级参与家校活动、家长走进孩子学习掌握教育规律、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管理,密切了家校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校与家长两个积极性,促进了提高育人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提到家校互动,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开家长会、做家访。随着现代通讯业的发展,家校互动平台走进了校园,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开通了24小时不占线的信息交互渠道。  相似文献   

16.
李江华 《魅力中国》2010,(23):184-184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家长工作在幼稚园的各项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E/常班级工作中做好家园共育,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是归纳总结了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家长工作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马淑霞 《魅力中国》2011,(12):336-336
家庭教育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的组织。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一代孩子是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怎样教育孩子绝不是一己之私的事情。原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曾说过:“一个家庭养育的是一个孩子,千千万万个家庭养育的是一个民族。每个家庭都在参与着历史的创造,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在缔造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本文试就利用家长资源,促进家校合作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仇英慧 《魅力中国》2012,(32):137-137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一个人的三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都影响着学校教育。孩子教育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众多的家长和社会教育工作者,家、校、社会“三结合”教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要了解学生在校内外的情况、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才能有的放矢地、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而家访是教师和家长、学生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切磋教育技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黄鉴古 《中国西部》2013,(27):118-120
9月开学季,大多数孩子已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然而却有一部分孩子则选择由父母授课“宅”家上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中显示,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里学习,孩子的年龄大多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它的产生源于家长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从早期单一家长教学发展为现在的教育联盟,“在家上学”正在逐步的体系化和规范化。一批由父母授课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证明了在家学习所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郑婷  方文 《黑河学刊》2023,(1):58-64
家庭和学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教育共同体。深入探索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强二者的相互衔接和相互配合,对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实际,在概括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主要成效的基础上,聚焦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性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