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有人认为,家校共育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但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得到大家认同的定义。您认为该如何对此定义?刘良华:家校共育的确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不过,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可能是教育制度改革,包括学生评价制度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改革等等。家校共育是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和支援。如果没有家校共育的支持和支援,学校教育改革只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的具有科学^道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现代教育的构成越来越趋向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合作共育,这也是解决家校矛盾的根本途径。家校共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澡题。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并目与时俱进地创新,才能达到以孩子健康规律成长的最终效应,共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在家校关系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家庭和学校共同育教育孩子的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各地有许多学校在对此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无论是在家校合作的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体系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颇具特色的有上海的“家校互动”,香港的“家校合作”,山东的“家校共建”,特别是成都在家、校、社三结合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校共育”。他们根据自身的区域特色,构建出了各自不同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胡宏 《中国西部》2012,(27):9-10,8
2012年8月28日,全国妇联、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就如何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切实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家庭教育工作作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为深入了解全国家校共育特别是家长委员会的建立情况,以及全国各地推进家校共育的具体落实情况,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中国西部》:衷心感谢刘部长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当前,家校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构建一种新型家校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系统必须面临和迫切解决的重要命题,教育部在家校共育方面目前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2012,(27):54
我们以为真正的家校共育应当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作,以孩子健康、快乐、规律地成长为最终效益的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2012,(27):16
在家校关系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家庭和学校共同育教育孩子的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各地有许多学校在对此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无论是在家校合作的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体系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颇具特色的有上海的"家校互动",香港的"家校合作",山东的"家校共建",特别是成都在家、校、社三结合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校共育"。他们根据自身的区域特色,构建出了各自不同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木道  刘洋  刘静钰 《中国西部》2012,(27):22-25
在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正用“青羊式”的路径与智慧破解着家校共育这一时代命题,这是先进理念和广泛共识的长期坚守,这是怀揣思想遵循规律的青羊教育人的接力创造。他们认为,家校其育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胡宏  张筠  粟道中  刘洋 《中国西部》2012,(27):14-15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的具有科学人道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现代教育的构成越来越趋向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合作其育,这也是解决家校矛盾的根本途径。家校共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并目与时俱进地创新,才能达到以孩子健康规律成长的最终效应,共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筠  粟道中  周庆 《中国西部》2012,(27):36-41
时代在变,教育环境在变,处在各种思潮复杂交织的当今社会,教育也应因变而变,因环境而变。是否能够构建一种家校共生,共育孩子生命整体成长的新型家校关系,考量着各级教育行政的战略思维和教育智慧,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思考。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家长资格证改革为家校共育在理论、实践、前景探寻上拨开了迷雾。  相似文献   

9.
汤松  王燕 《新西部(上)》2010,(3):170-170,169
本文分析了我国家校互动的现状、形式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双语家校平台"是促进学校和留学生家长互动交流、完善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并总结了"平台"在留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校为家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同时也是体现教师责任心和事业心,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做到以校为家,全身心都投入到教育当中,中国的教育何愁不发展,习主席就提出过,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那就得让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这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希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尽心尽力。把学校当成家一样来建设,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雷振亮 《发展》2010,(1):114-1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如何有效地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来辅助学校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发展,成为许多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家校合作、沟通、互动的各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新型模式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瑾 《重庆与世界》2017,(21):82-83
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应当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共同的、持久性的支持。做好家校结合,取得相应的社会支持,对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郑婷  方文 《黑河学刊》2023,(1):58-64
家庭和学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教育共同体。深入探索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强二者的相互衔接和相互配合,对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实际,在概括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主要成效的基础上,聚焦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性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乔昕 《理论观察》2023,(4):157-160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教育领域努力前进的步伐也从未停歇。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一项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为目标并切实增强素质教育发展的文件。充分发挥了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更好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鉴于此,身为一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借助双减政策中提出的“时间、空间”的便利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更好地发展。本文将从“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切入,对“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共育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5.
重视家校合作 提高育人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忠 《黑河学刊》2010,(2):109-111
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通过家长走进班级参与家校活动、家长走进孩子学习掌握教育规律、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管理,密切了家校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校与家长两个积极性,促进了提高育人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新型的家校关系乃至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呈现怎样的形态?如何实现几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校乃至家庭、学校、社区整个教育联盟的发展?这是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自2003年就开始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经过近+年的实践研究,“泡家”教育的声誉已响彻全国。  相似文献   

17.
提到家校互动,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开家长会、做家访。随着现代通讯业的发展,家校互动平台走进了校园,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开通了24小时不占线的信息交互渠道。  相似文献   

18.
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网络家校互动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具有传统家校互动方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开展网络家校互动时,应注意家校互动平台的设计和建设、学校的教育引导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网络评价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8月26日,由学生家长自发组建的成都市花园(国际)小学“花之桥”家校社联盟宣告成立。从此,家长们将成为学校的主人,参与到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决策咨询中,甚至还将承担部分教育教学任务。据悉,“花之桥”家校社联盟由“家长志愿者中心…‘学校”“社区”组成,下设有策划、宣传联络、财务监督、后勤等小组。它不仅有权对学校活动做出决议,还有权审查监督学校收费等涉及学生利益的事项。联盟的所有活动均属义务服务,有关活动的经费实行AA制,由参加活动的学生家长自愿筹集,本着公平、公开、节约的原则开支。  相似文献   

20.
郭海玉 《发展》2010,(12):144-144
目前,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科研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内动力,而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更是推动当前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清晰地认识到一所学校要全面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