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1世纪以来,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研究领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关注焦点。从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归纳低碳经济与能源消费在应对能源危机方面的协同,在控制碳排放(应对气候危机)方面的竞争,以及低碳经济与能源消费(碳排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演进过程;描述低碳经济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实证路径不一致存在不确定性。系统地梳理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关注的低碳排放、能源(化石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城市成为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在系统测算1995~2007年江苏省城市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城市碳排放强度;运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2008~2020年江苏省城市碳排放强度;并结合国家碳减排目标分析碳减排压力,通过与北京等地区城市比较,分析江苏省城市碳减排潜力,提出江苏省城市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比1995年增长123.92%;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态势,由1995年的每吨1.597万元降到2007年的每吨0.789万元;2008~2020年碳排放强度将不断降低,降幅可达53.74%,碳减排压力较小;江苏省城市碳减排潜力较大,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碳排放31.86%;江苏省城市应采取保护城市生态空间,开发低碳能源,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强城市统筹协作,合理利用土地和构建智慧城市等措施,促进城市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拉姆齐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化石能源的储量因素,通过研究化石能源耗竭对现有经济增长方式的冲击,分析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探讨经济转型路径,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随着化石能源逐渐的耗竭以及环保压力的日增,我国依赖能源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低碳转型,具体而言,即是要提高对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新能源,保持合理的消费增速,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由依赖于化石能源转向依赖新能源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化石能源耗竭与气候变化约束下的经济低碳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锋 《当代经济科学》2012,(3):1-11,124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新能源生产和温室气体减排四个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并运用最优控制理论,研究了在化石能源耗竭与气候变化约束下,经济低碳转型中的一系列关键变量的长期行为方式和中短期平衡增长路径;进而刻画了劳动力在各部门间的配置和转移、化石能源价格、排放空间价格对能源结构、碳强度、消费、单位劳动碳减排量、单位劳动产出等变量的影响机制;同时揭示了运用一些政策工具实现经济低碳转型的时机选择。  相似文献   

5.
应对气候变化是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采取的措施.低碳经济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随之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缺口也在逐年拉大;同时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导致碳排放总量急剧上升.针对此现状,我们应当从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方面控制碳排放量上升,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碳排放约束目标下的经济发展。充分挖掘碳减排的潜力并选择有效的碳减排途径将有利于减小碳减排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与途径。结果表明,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能源使用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这决定了云南省经济的高能耗、高排放特征;云南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开发可再生替代能源创造了条件;目前的能源使用结构和效率及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云南省实施碳减排的巨大潜力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多样化途径,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原因,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碳税政策、能源要素、碳排放和产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引入环境公共支出与政府减排偏好的基础上重构政府目标函数,探讨最优碳税的决定机制与碳排放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实施动态碳税能够带来消费产出比的增长和碳排放总量的下降,有助于经济向消费驱动及绿色低碳转型。此外,本文还对两种不同减排关注度下的动态碳税情形进行了模拟,结果发现在应对碳减排问题上,政府最合理的态度是保持适度关注,此时实施动态碳税政策有助于经济发展向更高层次的均衡迈进;倘若对碳减排持过度关注态度,那么实施动态碳税政策则会产生“双刃剑”效应,在实现更高减排效率的同时也会对产出和消费产生强烈的“挤出效应”,令二者陷入“双重底部循环”。因此,政府保持适度的减排关注才是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的占优选择,这不仅能够为实现“双碳”目标托底,更有助于经济系统向更高的消费、更高的产出以及更加合理的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8.
碳中和进程中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伯强 《经济研究》2022,57(1):56-71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能源系统,化石能源占比为84%,碳中和目标要求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届时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80%以上。本文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对2030年的碳达峰情景进行了分析。一般将碳中和简单理解为能源结构调整,分析结果表明:2030年碳达峰的峰值既取决于清洁能源发展,也取决于能源电力需求增长,需要通过平衡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以控制碳排放峰值。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实现“双脱钩”:经济增长需要尽可能与化石能源消费和能源电力需求增长脱钩。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涵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碳中和系统性方案,并进一步讨论了可行的市场化手段以支持方案的实施。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是经济清洁低碳转型的基本原则,也是能源系统转型的主要挑战,因此需要先立后破,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煤电退役和低碳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方案中设定了到2030年碳排放达峰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的目标,而政策组合对实现这些目标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发展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集成模型,分析了国家提出的2030年碳排放达峰和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两者间的潜在交互关系,重点研究碳定价和能源补贴政策的组合优化对两个目标如期达成的影响机制,并考察政策选择对相应政策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不同的目标而言,碳定价和非化石能源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非化石能源比例和碳排放达峰两大目标的实现过程可能是冲突或协同的,依赖于政策组合的优化和选择;政策选择显著影响达成既定INDC目标的政策成本,引入适度补贴的组合政策可以大幅降低由碳税政策实施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政策制定者应尽量避免决策的短视化;在实施政策时尽量多打"组合拳",以碳定价政策为主,补贴政策为辅;此外,还应把握好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带来的排放控制机遇,充分发挥其与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体系的协同效应,服务于INDC目标的顺利达成。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利用2006—2019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当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一定阈值后,其碳减排效应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减排;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发挥持续促进作用。因此,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需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正确引导人工智能在碳减排领域的研发应用,针对不同区域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低碳经济与碳排放的内涵及意义,阐明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而以徐州市为例,在分析全市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利用时间序列曲线趋势外推和灰色关联分析两个经济预测模型探讨徐州市碳减排压力.预测结果表明:两个经济模型预测结论基本相符.从长期来看,至2020年,徐州市碳减排压力较小,但由于工业结构偏重、工业能耗弹性系数波动性大、能源结构单一等原因,徐州市面临短期及中期碳排放压力.  相似文献   

12.
Carbon abatement policies in large open economies affect both the allocation of domestic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prices. A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prices implies an indirect secondary burden or benefit for all trading countries. Based on simulations with a large-scale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global trade and energy use, we show that international spillovers have important welfare implications for carbon abatement policies designed to meet exogenous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We present a decomposition of the total welfare effect of carbon abatement policies into a primary domestic market effect (at constant international prices) and a secondary international spillover impact as a result of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prices. This decomposition reveals the extent to which domestic abatement costs are increased or decreased as a result of the impact of carbon abatement on international prices.  相似文献   

13.
As the biggest carbon emitter in the world, China is facing tremendous pressure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nounced its 2020 carbon intensity target and is actively taking part in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some of the climate burden-sharing proposals raised by Chinese scholars to shed some light on China's perspective on the post-Kyoto climate architecture. Then we summarize China's current pollution abate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and analyze some potential policy instruments for China to reconcile its future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mitigation, as well as some practical design and enforcement issues to be considered for the near term.  相似文献   

14.
One approach to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global warming seeks to balance the costs of damage from or adaptation to it with the costs of mitigating it. The costs of adaptation and damage have been estimated using techniques of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but are subject to a wide margin of uncertainty. The costs of mitigation, principally by reducing the emissions of CO2, have been estimated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economic models, some of the results of which have suggested that very little abatement of carbon emissions is justified before the costs of abatement exceed the benefits of it in terms of foregone damage and adaptation cost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conclusion is a function of the modelling assumptions and techniques used, rather than likely practical outcomes, with regard to the models' treatment of unemployed resources, revenue recycling, prior distortions in the economy due to the tax system and possible dynamic effects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a carbon-energy tax. It concludes that, with different and arguably more appropriate treatment of the above issues, especially when the secondary benefits of reducing CO2 emissions are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it is not clear that even substantial reductions in the use of fossil fuels will incur net costs, especially if there is the prospect of even moderate costs from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15.
碳税对我国的影响及其政策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二氧化碳(CO2)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GHG)之一。温室气体的减排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碳税常常被认为是成本有效的碳减排政策工具,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征收碳税或能源税。文章介绍了碳税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一些国家的征收实践,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一些学者关于实施碳税对温室气体减排、对经济和能源系统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对碳税制度的政策响应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征收碳税已成为众多国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措施之一。为了检验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增长可能造成的影响,对征收碳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征收碳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和行业差异,在较低强度的碳税政策下,碳税对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阻碍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同时,征收碳税对大多数行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却不利于少数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碳排放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及应对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范围内,碳排放交易日益活跃。碳排放交易有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内涵,是一种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制度安排,是市场化的减污手段。在碳排放问题上,西方国家经历了从行政手段的庇古税到经济手段的排放权交易的演变过程。碳排放交易品种较多,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金融危机后,碳排放交易呈现出特定的发展趋势。我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走好低碳经济时代的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爱文  李东 《技术经济》2013,32(1):106-111
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Kaya恒等式,使用LMDI方法,建立扩展的Tapio脱钩模型。选取1990—2010年中国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数据,对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期间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弱脱钩关系,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强度降低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关键。最后提出"降低能源强度、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的对策以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相似文献   

19.
张炎涛 《技术经济》2012,31(4):75-81
运用Hansen和Seo的两区制阈值协整理论,研究了1953—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及其关系的短期非线性调整。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非线性协整关系;当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出现短期偏离时,在正常区制中,主要依靠碳排放的调整使两者间关系恢复到长期均衡状态,在极端区制中,碳排放和经济增长都会向均衡状态做出调整,且碳排放的调整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国经济发展指标和碳排放约束指标进行统一性分析检验,在扩展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碳排放约束因素,研究1978—2010年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间的数量关系,并得到了实现2020年经济发展指标的最大碳排放量。本文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指标和碳排放约束指标具有统一性,即2020年完成人均GDP发展指标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碳排放约束指标,同样在完成碳排放约束指标情况下也能实现人均GDP发展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