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湖北省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协整方法得出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就业人口比重增加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度,并针对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2.
A.经济发展的结构因素分析如表所示,第I时期,第二产业的比重从它的最低点开始快速上升,经过三年的时间,增至38%,基本上与第三产业的比重持平.第三产业的比重由42.5%下降为39%.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58.3%,人均GNP平均每年增长47%,从606元升为2023元,三年的平均水平为1220元.可以说,这一时期深圳的产业结构在从畸形向良性发展的同时,经济得到了超高速的发  相似文献   

3.
北京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经济与管理》2005,19(4):20-22,34
北京城市化具有起点高、速度快等特点,伴随城市化进程,北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三次产业比重发生了变化:一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副上升。通过相关分析北京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及第三产业发展显著正相关,与一二产业发展负相关,这利于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以促进城市化,同时城市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与钱纳里模型相比:北京第一产业比重大副下降和第三产业超常发展可有效促进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对其他省份城市化进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不仅使其作为全国最大经济中心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而且围绕将其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在国际化大都市功能上也得到了很大增强,据统计,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50.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990年的2.5倍,其中第三产业增长更快,为1990年的3.0倍;与此同时,上海GDP占全国比重趋于上升,从1990年的4.1%上升到2001年的5.2%,在各省市自治区中的排名也有所提升,从1990年的第9位(当时四川省统计数中含重庆市)提升到2001年的第7位,之后以取得如此重大成熟,与创新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贡献逐渐增大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改革以来经济增长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增长的质量也在不断改善.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趋于下降,第三产业趋于上升,第二产业基本稳定,而且一直占主导地位;从所有制结构看,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已从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但从效率特性看,公有制经济一直表现出比非公有制经济更强的动态规模效益,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表现,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二产业的运行质量,较充分地实现城市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促进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1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1978年到1999年,太原市GDP增长了18.5倍,其中,第一产业增长了13.1倍,第二产业增长了11.6倍,第三产业增长了49.6倍。第三产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达到了46.4%。太原市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7.
冯江茹  范新英 《技术经济》2012,31(4):120-125
运用时变参数模型,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角度,对三次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第三产业产值及其占比的增长速度均很快,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最后,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提出提高消费性服务业产值比重、加快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等建议,强调在努力提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同时,更应注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效率,由此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城市化角度出发,利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结合人均GDP、城市人口规模和第三产业比重的Moran散点图和显著性水平图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表现在东部集中偏高和西部集中偏低;城市人口规模已产生规模不经济,这种现象抑制了城市人口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偏小,但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会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当今经济发展需要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相结合的生产函数法,就青岛市1990年以来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青岛市第三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已经跨入集约型经济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度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存在一个特有的现象:1978~2001年间,产业比重总体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但是就业比重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2002~2008年间,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其原因主要受到产业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平衡的制约。实证分析表明,广州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每下降1%,就业比重下降0.19%;第二产业产业比重每下降1%,就业比重上升0.21%;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每上升1%,就业比重上升0.94%。广州市就业结构的发展滞后于产业结构。因此,要大力推进"双转移"政策,促进广州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第三产业生产服务:概念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产业生产服务是以中间投入方式投入第三产业的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与第三产业存在着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对生产服务的需求增大,第三产业生产服务在生产服务中的比重增大;第三产业生产服务占第三产业中间投入和总投入比重在上升,而实物投入的比重在下降;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构成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主体行业。随着全球经济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生产服务业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增长,对第三产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应更新观念,提高对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认识;有重点分层次推进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发展;增强和改善第三产业软投入以促进第三产业升级;关注并推进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主体行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报告从国税宏观税负和国税税收弹性的角度揭示了柳州市经济增长和国税收入的关系。柳州市国税宏观税负从1996年的7.52%上升到2001年的10.36%以后逐步趋于平稳,2010年宏观税负为9.89%。广西全区1996年宏观税负为4.79%,2001年为5.79%、2010年为6.81%。广西国税宏观税负和柳州市国税宏观税负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国税收入弹性从1997年开始经历较大幅波动,2002年之后基本围绕1波动,国税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性逐步增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由1996年的46.16%上升到2010年62.96%,第三产业则由35.97%下降到28.76%,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1997年的39.20%上升到2010年的73.33%,第三产业则从53.63%下降到20.21%。第二产业国税收入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2010年为74.78%,第三产业国税收入贡献率逐步增加,2010年达到25.22%。第二产业的税负由2001年的19.88%下降到2010年的13.15%,第三产业税负上升。第二产业的国税收入比重高于其在GDP中的比重,而第三产业则相反,国税收入对第二产业具有依赖性。本报告考察的六大重点产业中,在2001~2010年期间,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大小排序为建筑业、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国税收入平均增速大小排序为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工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产业国税收入规模大小排序为工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建筑业,产业增加值与国税收入的关联性不强。  相似文献   

13.
基于VECM模型的西安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我们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西安市1985—2007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指标LNPS、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指标LNLS及经济增长指标LNY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两个指标对经济增长都呈现正向促进作用,另外,西安市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变化主要以短期波动为主。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次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本文通过对3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逐步降低再重新提高和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这一发展过程的分析,指出提高经济效率、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发展的外在经济数量增长和内在产业结构优化的二维视角为切入点,利用1992-2011年的RD强度、经济增长率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数据,构建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我国RD强度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且RD强度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向促进作用分别在滞后9期和滞后5期达到最高,但粗放的经济增长对RD强度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给其带来了负向影响;方差分解分析表明:长期来看RD强度变动来自经济增长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保持在17.6%和2.0%;RD强度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和第三产业比重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保持在13.8%和62.4%的水平上。最后结合现状提出开展RD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两步法,对沈阳市1978~2009年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参考数列)和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比较数列)进行关联度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关联度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差异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关联度呈下降趋势;(2)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减弱,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加强趋势;而经济增长只对第二产业影响显著,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对第一产业逐渐失去影响力,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也越来越不明显;(3)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第二、第三产业,且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越来越强。因此,要调整沈阳市的产业结构,稳步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吉林省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化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一)1952~1962年为起伏上升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1952年的17%上升到1962年的27.2%。(二)1963~1975年为下降阶段。三产比重由27.2%下降为17.4%。(三)1976~1984年为徘徊阶段。基本上徘徊在18%左右。(四)1985~1992年为上升阶段。比重由1984年的19.4%上升到1992年的30.5%。从吉林省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变化情况看,其规律性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的看,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全省工业化进程相比,明显滞后。目前,就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初期阶段,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仍停留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水平上。1992年,吉林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256.5元,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5%。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处在我们这一发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变迁、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应用偏离-份额法(SSA)将要素重置效率从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研究了1978年~200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利用分行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别对1990年~2008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迁的要素配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效应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的变动呈现出三阶段的变化趋势;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轻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要素重置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企业素质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产领域和产品市场不断拓宽,一大批生产企业跻身世界经济舞台,成千上万种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目前乡镇企业在为国家出口创汇和发展同国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一、出口创汇额大幅度上升。1989年乡镇企业出口创汇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占全国创汇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7%提高到20%,与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会议提出1990年实现80亿美元的任务相比。  相似文献   

20.
在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背景下,选取云南省1990—2013年旅游发展、第三产业、GDP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E-G两步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对云南省旅游发展、经济增长、第三产业长期以来的动态关系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云南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2)云南省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将提高1.9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将提高1.407个百分点。比较而言,整体经济增长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比第三产业增长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