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的社会经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比较,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总结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些特征,包括: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提升促进城市化率及其年递增幅度的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城市化中前期,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共同增长,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降低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发展进人质的提高阶段;海西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于城市.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期,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应重点放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促使各城市良性发展,并在自由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群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荣胜 《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121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兼顾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两步法,对沈阳市1978~2009年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参考数列)和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比较数列)进行关联度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关联度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差异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关联度呈下降趋势;(2)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减弱,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加强趋势;而经济增长只对第二产业影响显著,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对第一产业逐渐失去影响力,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也越来越不明显;(3)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第二、第三产业,且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越来越强。因此,要调整沈阳市的产业结构,稳步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利用云南省的统计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第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增加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更大。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城市化角度出发,利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结合人均GDP、城市人口规模和第三产业比重的Moran散点图和显著性水平图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表现在东部集中偏高和西部集中偏低;城市人口规模已产生规模不经济,这种现象抑制了城市人口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偏小,但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会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当今经济发展需要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度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存在一个特有的现象:1978~2001年间,产业比重总体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但是就业比重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2002~2008年间,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其原因主要受到产业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平衡的制约。实证分析表明,广州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每下降1%,就业比重下降0.19%;第二产业产业比重每下降1%,就业比重上升0.21%;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每上升1%,就业比重上升0.94%。广州市就业结构的发展滞后于产业结构。因此,要大力推进"双转移"政策,促进广州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两个主要因素。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依据1990—2008年的数据,对甘肃省第二、三产业促进城市化进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第二产业是城市化前期的主要促进力量,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不再上升,甚至下降,这时就业人口比重不断攀升的第三产业成为了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8.
郭宁 《财经研究》2014,(4):132-146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保持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通货膨胀的环境中。因此,研究通货膨胀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寻求通货膨胀环境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从长期来说,通货膨胀增加了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了第三产业的比重,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近乎中性。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而第二产业基本保持稳定,所以通货膨胀阻碍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升级进程。各产业对通货膨胀反应不同的原因在于各产业的短期供给弹性、存在的契约期限以及面对的金融约束不同。为降低通货膨胀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除加强反通货膨胀的力度外,对于第一产业,还需要完善农产品储备制度、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对于第三产业,还需要加快市场化进程、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成长主要表现为第二、三产业的成长.产业本身的聚集效应及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效应使产业的聚集产生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资源聚集和城市化进程.文章分析了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其结果表明提高第二产业的总产值水平、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蒲艳萍  蒲勇健 《生产力研究》2005,3(6):184-186,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已有的理论和跨国数据,分析了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转变的相关关系,观察其中中国的特殊之处。本文也结合中国数据预测城市化在未来一段时间的轨迹。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服从一个统计上显著的S型曲线规律,而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城市化的推进,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和第三产业发展。相比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在当前城市化水平下的投资率和第二产业比重偏高,而消费率明显偏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人均收入和人均资本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协整关系。城市化每推进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人均实际收入增长2.25个百分点。根据它们的动态关系,可以预计我国在2012年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推动湖北省城市化进程,以更好地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以全国和湖北省1952年以来各年城市化率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湖北省城市化的总体水平、空间差异和发展特征。并根据湖北省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发展阶段性,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1986-1994和1995--2000两个时间段,对湖北省近15年来城市比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区域经济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的高低一直是湖北省城市化发展重要而且稳定的影响因素;工业化对湖北省城市化的影响最为重要,目前由于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其地位相对来说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农村非农产业也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且其作用还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是城市化发展不可忽视的支持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相对而言,湖北省经济外向度、民众投资、消费能力尚不够强.交通、医疗业尚未形成优势.所以这些因素对湖北省的城市化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1—2011年的数据,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方差分解等定量方法,从经验和动态角度分析了中国物流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效应及中国物流业发展和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物流业发展的增加及人口城镇化可能导致碳排放强度增长。第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长期持续的互动关系。低碳物流业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反馈系统。第三,物流业发展对城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持续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城镇化建设对物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低碳物流业的发展能够调配城镇功能,并降低对于环境的影响,但由于城镇化建设对于低碳物流业的促进作用较弱,仍可能对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构成重大威胁。为了能够应对减排的挑战,仍需要寻求低碳经济下城镇化发展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8-200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对产业增长的影响有着类似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作用;城市化对产业生产率增长的技术效应和要素重置效应都有贡献。这表明,城市发展对产业增长形成了要素的集聚效应和重置效应,促进了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但工资成本的上升不利于产业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王祖强 《经济地理》2011,31(1):21-25
都市圈是城市经济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进入新世纪以后,浙江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空间上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向,城市经济已超越县域经济成为浙江经济空间集聚发展的新形态。市场化推动了市场规模扩大和分工深化,工业化促进了人口、企业和产业向城市的集聚,开放型经济逐步把浙江企业纳入全球生产体系。产业集聚、市场扩展和开放型经济成长都要求浙江构建新的以都市圈为核心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因此,要通过发展以都市圈为主要载体的城市经济,推动浙江经济空间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王海舰  袁珊  王雷 《技术经济》2021,40(6):121-131
采用重心模型与空间耦合模型,分析1998—2018年中国物流重心、经济和三次产业重心的时空演变,揭示其耦合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①物流重心总体向西南方移动,且易受外界影响变化幅度较大,变动中既存在稳定性又存在特殊时间上移动的差异性;②经济重心的轨迹呈现出先向东北,后波动式向西最后向西南移动,可见东西方向上经济的差距在缩小,南北差距慢慢扩大;③第一产业重心先向西北后折向西南移动,第二和第三产业重心移动轨迹相似,均表现出向西和向南方向移动;④空间重叠性上,与物流重心耦合性最高的产业先是第三产业,后变为第一产业,表明第一产业发展与物流的空间关联度在不断增强;空间变动一致性上,与物流重心变动一致性较强的是第二产业,说明物流与第二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物流与第三产业重心同向变动系数值较大,说明第三产业发达地区对物流吸引力较强.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道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绍兴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1994--2006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77,第二产业为0.21,第三产业为0.26。绍兴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变动的特点与绍兴集群经济发达的特点密切相关。绍兴集群经济演进及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对扩大就业的启示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把青年劳动力作为就业和创业扶助的瞄准点;保持灵活的就业渠道,弥补经济增速下滑的失业损失;发挥政府职能,降低自然失业率。  相似文献   

19.
新疆城镇化地域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模式的不同,新疆城镇化地域差异明显。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基本单元,在时间断面上,探讨了2007年城镇化与土地面积、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GDP、第二产&GDP和第三产业GDP等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时间序列上,分析了2003~2007年相对于这些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教变动趋势,并得出新疆各地、州、市城镇化发展中土地利用两极化、人口基数大、传统农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等结论。  相似文献   

20.
现有文献大多是定性地分析粮食生产弱质性的原因,并把弱质性视为粮食生产永恒不变的特性。笔者以相对劳动生产率系数作为粮食生产弱质性的测量指标,计算分析了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取决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战略,局部波动则主要由政府粮食政策的调整引起;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与粮食生产经济拉动效应中度负相关;粮食生产弱质性与第一产业比重高度负相关,与第二产业比重没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比重高度正相关;粮食生产弱质性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