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能减排无疑是一个难题,而发展循环经济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废料发电电力行业在实行循环经济中,可以利用煤矸石、煤层气、高炉煤气发电,还可以利用煤泥、垃圾、秸杆、低温余热、余汽发电。  相似文献   

2.
节能减排无疑是一个难题,而发展循环经济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利用废料发电 电力行业在实行循环经济中,可以利用煤矸石、煤层气、高炉煤气发电,还可以利用煤泥、垃圾、秸杆、低温余热、余汽发电。  相似文献   

3.
发电企业既是为社会提供优质清洁能源的生产企业,又是消耗一次能源的大户。因此,从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等方面探索节能降耗管理方式,全力推进节约型企业建设,是发电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创造循环经济生态链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企业创造循环经济生态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多年来,长春第二热电公司围绕水、灰、热,致力于循环经济生态链建设。水源生态链建设中,2001年投资建成的污水处理站,将工业废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逐渐由以化工为主向多元结构转变,天然气利用结构不断优化,表现为城市燃气稳定增长、发电用气占比大幅提高.技术、政策、经济性是未来影响我国天然气利用方向的主要因素.受天然气利用政策调整、资源保障程度提高、能源价格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天然气的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城市气化、以气代油及天然气发电.未来10年我国天然气的利用方向将保持这些趋势,特别是发电将成为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从而使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呈现城市燃气、天然气发电和工业燃料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与煤在发电系统中协同利用能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研究单独太阳能热发电、单独燃煤发电、太阳能与煤协同利用的发电系统的热力性能,进而分析不同加热方式对系统做功能力的影响,比较出不同能源协同加热与单独加热的优劣。分析指出太阳能与高效清洁煤协同利用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源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实施可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一种新经济形式.内蒙古霍林河煤业集团依托霍林河的煤炭资源优势,走资源就地转化的路子,用煤发电、用电炼铝,以铝带电、以电带煤,用煤炭产品转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形成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圈,探索出了一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南钢联富余煤气的循环经济利用,提出了合理可行的甲醇-电力多联产系统方案,得出在资源上和经济上可行的结论。甲醇-电力联产项目的实施,能产出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甲醇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大量减少CO2的排放,实现污染的最小化;合成甲醇后的富余煤气发电,不仅为炉内燃烧组织带来极大便利,还将大大减少炉内因氢气直接燃烧带来大量蒸汽潜热被烟气带走而造成的能量损失和锅炉尾部烟道因蒸汽分压过高而结露的问题。钢铁企业富余煤气合成甲醇-电力多联产循环经济利用,对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能耗、环境保护的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的一个难题,随着中小企业集群化式地发展,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本文从集群发展循环经济与集群的长价值链相容性、规模经济性、高效性和创业可能性探讨了集群发展循环经济所存在着的优势.山东日照石材加工集群的案例说明了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是现实可行的.最后本文还探讨了集群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条件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天津北疆电厂坐落在美丽的天津海滨,2005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2007年被天津市列为20个重大工业项目之一。其电厂规划分两期建设4台100万千瓦燃煤发电超超临界机组和日产40万吨海水淡化装置。一期工程建设两台发电机组和日产20万吨海水淡化装置,工程总投资123亿元。此项目采用“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循环经济项目模式”,包括发电工程、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整理开发和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5个子项目。  相似文献   

10.
优化能源结构,新清洁能源互补循环经济利用,对于城镇化经济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是互补型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相似文献   

11.
未来十年我国天然气利用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灿奇 《国际石油经济》2012,(Z1):110-115,183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逐渐由以化工为主向多元结构转变,天然气利用结构不断优化,表现为城市燃气稳定增长、发电用气占比大幅提高。技术、政策、经济性是未来影响我国天然气利用方向的主要因素。受天然气利用政策调整、资源保障程度提高、能源价格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天然气的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城市气化、以气代油及天然气发电。未来10年我国天然气的利用方向将保持这些趋势,特别是发电将成为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从而使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呈现城市燃气、天然气发电和工业燃料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12.
8月20日,《淮北矿业集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京通过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论证。从全国范围来看,淮北矿业集团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主动行为不是个案,许多煤炭企业已经完成或正在编制自己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而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的网页中也不乏各省(市、自治区)关于如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消息。从国家层面上看,近日,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的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会已经在石油和化学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召开;而本月底,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现场会也将在山西太原召开。可以说,循环经济已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在提出资源循环利用是矿区发展循环经济有效途径的基础上,对矿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网状链进行了构建,并对该体系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人物简介:吕英(1952-),女,河北清源人,高级政工师,现任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推进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21世纪初,"循环经济"是煤炭行业最耀眼的名词,并成为煤企重组转型后发展的"高级路线"。十多年来,我国煤炭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当前"循环经济"效果如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瓶颈制约?如何让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自觉行为?国家应该出台哪些政策助推煤炭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2012年6月18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在北京举办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中国煤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产业集聚发展是我国许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模式,能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另一方面产业的集聚也在大量消耗资源并排放废物.产业集群和生物群有很大相似性,都是弱小的个体以群聚方式生存并形成强大生存能力,二者在资源利用方面都存在向资源循环利用演化的趋势,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在产业链规模、信息交流等方面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有先天的优势,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都可以通过对产业群结构的适当改造,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循环经济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利用焦化及炼铁企业剩余的焦炉煤气和高炉煤气,按合成氨的工艺技术要求,对气体进行净化后制取合成氨,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及农业对合成氨的需求,而且通过改进、改良现有的合成氨的工艺技术,还可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燃气发电发展面临的难题是发电成本居高不下,投资燃气有一定的风险。计算燃气发电成本不仅可以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为燃气发电扶植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在分析燃气发电成本组成的基础上,分为总投资折旧成本、维护检修成本、原料成本、薪酬福利成本、环保成本五部分计算燃气发电成本。相对于常规燃煤发电,燃气发电具有单位发电量污染物排放少、运行方式灵活、能源利用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优化北京能源结构、电源结构、电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循环替代、循环净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始终走在国际前列.  相似文献   

20.
黄陵矿业集团是国家“八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和二十项兴陕工程之一。2009年开始,矿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煤炭产业链条,发展精煤焦煤、矸石发电、灰渣制砖、污水处理复用等循环产业。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将矿区建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全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示范基地;形成以煤炭生产为核心,以煤矸石发电、煤化工生产、粉煤灰制砖为产业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