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欧班列的开通提高了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市场可达性,大幅降低了国家间的贸易成本,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外循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文章基于中欧班列开通所构成的准自然实验,使用2000—2018年27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式的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间市场可达性的提升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际间市场可达性的提升促进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数量与质量改善;异质性检验发现,国际间市场可达性的提升推动了区位禀赋劣势地区制造业专利数量与质量改善,但是国际间市场可达性的提升仅推动了交通禀赋优势地区制造业专利数量提高,即国际间市场可达性的提升对区位禀赋劣势地区的边际效用更大;国际间市场可达性的提升对大城市的技术创新数量与质量改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由技术密集度异质性检验结果可知,中欧班列的开通推动了低技术密集度与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但相较于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而言,该政策对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数量提高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作用机制检验发现,中欧班列通过市场竞争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以及产业结构效应等渠道推动区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基于以上...  相似文献   

2.
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组合调整是企业内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内容,多产品企业更集中于核心产品有助于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文章使用2008—2014年工企海关匹配数据,以中欧班列开通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的方法通过辐网效应和多产品企业运输方式比重变化相结合的实证策略考察了处理组(受到中欧班列开通影响的企业)和对照组(未受到中欧班列开通影响的企业)的产品组合差异,探讨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中国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组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的开通使中国多产品企业更倾向于出口其销量表现更好的核心产品,同时验证了辐网效应的存在和影响边界。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内出口产品组合的影响主要通过“鲶鱼效应”和竞争效应两种中间机制产生作用。最后,文章从产品要素密集度、目的国市场规模和企业竞争策略三方面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发现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导、目的国市场规模更大、采取质量竞争的中国多产品企业更倾向于出口核心产品。文章为多产品企业在面临外部环境变化时实现企业内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转型与贸易强国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匹配2007~2015年中国海关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低碳经济转型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试点政策的产品质量提升效应在不同产业、不同碳排放强度行业、不同清洁程度产品以及是否为资源型城市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层面的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而环保投入效应尚未得到验证;产品层面的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资源配置优化促进高质量产品升级,抑制低质量产品升级。文章的结论从贸易高质量发展维度验证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经济效应,为未来实现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家高新区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载体,文章利用2001-2014年我国261个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渐进双重差分法研究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从TFP的分解项来看,高新区设立促进了所在城市规模效率提高,却抑制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作用具有显著城市等级异质性,在高行政等级城市设立高新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运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土地转让数据、城市专利数据等进行机制分析发现,企业间资源错配和土地价格扭曲降低了技术效率,而技术创新下降和产业升级钝化是抑制技术进步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余萍  吕孟杰  罗艳娥 《科学决策》2023,(11):106-126
着力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由“量”向“质”转变、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关键着力点。本文以中欧班列开通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15 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数据和海关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中欧班列开通与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与开行地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有效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因企业股权性质、所受融资约束以及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等而异。机制分析表明,中欧班列的开通为出口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更透明的市场信息,通过技术外溢和学习效应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多样性,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间接推动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本研究为更好发挥中欧班列在稳外贸上的作用、实现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国家战略同时为企业提高出口技术复杂度提供了相关的实证证据和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6.
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与区域碳减排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在使用工具变量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金融科技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区域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环境政策越宽松、金融发展水平较落后以及市场化进程较缓慢的地区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09—2020年沪深股市646家工业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影响与作用维度,并进一步对其异质性作用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但这种积极影响只存在于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质量、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品服务质量三个方面;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只显著存在于国有企业和清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投资效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第三届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国际论坛于2023年11月11日在重庆外事中心成功举办。100余名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匈牙利、法国和波兰等国家的产学研专家出席论坛。会议总结了中欧班列在班列运行、国际影响及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总结了发展经验。基于班列面临的挑战,为提升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与会专家基于最新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华  丰超 《南方经济》2021,40(3):36-53
创新决定城市未来,低碳引领未来城市。中国政府自2008年开始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并将绿色低碳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因此,准确评估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效应,对于进一步推广这一试点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不同城市、不同试点时间上的变异,使用双重差分法估计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非试点城市,创新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绩效平均增加2.47%,意味着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升碳排放绩效。经过共同趋势、工具变量、干扰政策、安慰剂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强化创新政策支持、提高创新要素集聚、增加创新投入和改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碳排放绩效。从动态效应上看,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提升效应具有持续性,并且随时间不断增强。文章是国内首篇从绿色低碳发展的角度探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的文献,不仅丰富了碳排放绩效的相关研究,也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为打造创新、低碳等新型特色城市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企业成长理论,以2008—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企业成长的关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成长,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两者关系依然成立;进一步机制识别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间接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成长;异质性检验表明,三批次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企业成长的影响力度逐渐增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非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长促进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章基于我国288个城市面板数据,将财政分权、城市扩张和碳排放纳入同一理论分析框架,实证检验财政分权背景下城市扩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扩张对碳排放存在正向促进效应;不同规模、区位、资源类型城市的影响呈现异质性效应;随着财政分权度的提高,城市扩张对碳排放促进效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研究提出:未来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控城市无序扩张;坚持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基本框架,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坚持效率优先、创新驱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对不同城市采取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2.
薛飞  周民良  刘家旗 《南方经济》2022,41(10):19-36
在数字经济时代,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释放"数字红利",已经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基于2009—2019年中国28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政策为切入点,借助双重差分法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宽带中国"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果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降低城市碳排放量。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从东中西差异来看碳减排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从南北差异来看碳减排效应在南部地区更为显著。文章的研究深化了对数字化赋能"双碳"战略的效应、机制和地区差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宋丽萍 《科技和产业》2022,22(7):282-288
基于广东、广西两省(区)35个地级市2003—2017年统计数据,对城市异质性下FDI的环境污染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基准回归初步判断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对外商的投资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影响。采用门槛回归模型对不同城市发展异质性下FDI的环境污染效应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发展城市技术门槛显著,在技术门槛效应下,FDI的增加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状况;中发展城市在规模效应下,FDI与环境污染存在“U”型关系;低发展城市结构效应显著,FDI与环境污染存在倒“N”型关系。通过深入分析异质性差异下城市FDI的环境污染效应,协调区域发展规划,对实现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欧盟实施CBAM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产业转移带来碳排放转移效应,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与构筑新型国际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全球碳排放转移特征事实,分析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产业转移而引致碳排放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利用全球67个经济体跨国面板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碳排放转移效应,且在中低收入国家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能通过转移污染产业和改变能源结构导致碳排放转移至东道国;进一步分析证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加强腐败控制是抑制外商直接投资碳排放转移效应的有效途径。研究结论为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以及全球经济绿色转型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欧盟实施CBAM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产业转移带来碳排放转移效应,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与构筑新型国际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全球碳排放转移特征事实,分析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产业转移而引致碳排放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利用全球67个经济体跨国面板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碳排放转移效应,且在中低收入国家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能通过转移污染产业和改变能源结构导致碳排放转移至东道国;进一步分析证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加强腐败控制是抑制外商直接投资碳排放转移效应的有效途径。研究结论为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以及全球经济绿色转型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11年3月份,由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的首列中欧班列成功开行以来,逐步形成了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中欧班列在给沿线国家带来经济实惠的同时,也成为拉近沿线国家和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欧班列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大通道的先行者,业已成为加强中欧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目前,中欧班列承运的货物品类主要有家用电器、机械设备、汽车配件、食品、服饰百货  相似文献   

17.
自2011年3月份,由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的首列中欧班列成功开行以来,逐步形成了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中欧班列在给沿线国家带来经济实惠的同时,也成为拉近沿线国家和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欧班列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大通道的先行者,业已成为加强中欧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选取199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探究东中西三大区域碳排放、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并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动态耦合关系,且需长期看待产业结构带来的碳减排作用;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东中部地区基本实现变量间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碳排放对经济增长更依赖,但三者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对各区域低碳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洁 《北方经济》2023,(6):20-23
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受到极大关注。随着中欧班列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巩固稳定提升”的总体要求,内蒙古所属经满洲里、二连口岸的中欧班列东、中通道如何发展是自治区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形势任务、分析了发展现状,深度剖析两大口岸发展中存在问题,系统提出内蒙古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低碳增长的内生驱动是相对于绿色发展规制及政策导向的外在压力而言的,强调低碳增长应当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内在经济机制。此时,低碳增长的内生驱动机制是实现持续性低碳增长的基本方式。本文运用Tapio脱钩模型、碳排放因素模型分析法,对2006-2018年海南省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海南省具有阶段性碳脱钩特征,第三产业比重、旅游影响强度、城镇化率、经济开放度具有一定程度的碳排放抑制趋势。当前,海南省仍然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绿色发展的严峻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低碳增长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