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6年中国239个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SEM和SAR),并且构建地理邻接与地理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制造业效率,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其邻近地区的制造业效率。各个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提升作用最小,并且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地区劳动生产率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措施。然而,集聚效应具有动态性特征,即随着集聚程度的上升,集聚效应的大小及作用方向都会随之变化,这为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提出了难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否能显著改善生产率?其空间差异、动态规律以及约束机制如何?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文利用中国2003~2013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但集聚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仅促进了东部和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边际效率递减的非线性动态影响,而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战略,可有效破解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约束,但这种非线性集聚效应亦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4~2021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在市场化程度的调节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研发要素流动影响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直接促进服务业碳生产率提升,研发要素流动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市场化程度负向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直接作用与研发要素流动的中介路径。从空间溢出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本地与邻地的服务业碳生产率;基于不同行业和区域进行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鉴于此,应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有序引导区际间研发要素流动,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有效推进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4.
应用生产函数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2009—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省域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商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信息业有较弱的负向溢出效应。政府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各项影响,加大知识创新以提升该行业效率,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溢出的转化能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用领域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标设定之中,考察了不同城市规模和产业层级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价值: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测算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分维度看,协同集聚对抵御力和恢复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异质性研究表明,协同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强于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强于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N型变化趋势。同时,提升人力资本是协同集聚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鉴于此,应提高协同集聚质量,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差异化区域政策,强化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城市化了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综合框架下研究中国284个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化具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且专业化集聚作用效果更明显;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则通过市场外部性作用于城市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西部地区影响大于东、中部,而多样化集聚和空间集聚规模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亦对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降低碳排放了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标: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方法: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滞后解释变量模型对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并未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但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水平;金融业专业化集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以及环境治理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本市或相邻城市均具有明显碳减排效应,而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却显著提升了相邻城市碳排放水平;大城市、中小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与城市规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错配,从而导致其碳减排效应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创新:区分了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研究价值: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破解“稳增长、促减排”两难困境,有效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9.
选取2004—2017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构造广义空间自回归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房价上涨与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提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当以房价作为干扰因素作用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活动时,房价的上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由正转负,从而绿色经济产出前沿未能实现,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发生损失;绿色经济的正负“空间回波”作用博弈表明,房价上涨带来的负向影响比生产性服务业的正向影响更为突出;溢出效应表明,内生性的房价攀升将引致地区内原有集聚企业的区际转移,新集聚地加持的各类集聚效应将推动新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从而间接形成绿色经济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选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视角分析产业集聚特征及对碳强度的影响,旨在探究推动碳达峰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与实施路径。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影响碳强度的机理,并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碳强度存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和空间上的集聚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强度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方向与对本地的影响相一致;专业化集聚短期内可降低当地碳强度水平,而多样化集聚的影响则是长期性的;各细分产业的集聚影响存在异质性,集聚程度越高的产业对碳强度的抑制效果也越强。此外,技术进步和政策冲击分别在短期和长期起到降低碳强度的作用。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优化低碳治理的区域协同机制,制定长效、可持续性的低碳治理策略,以及以技术创新与政策规制作为双轮驱动等政策性启示。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制造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灰色GM(1,N)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协同演化发展程度以及制造业各子行业TFP的变化情况,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两产业间协同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良好协同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但在不同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的门槛区间内,其两产业间协同效应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研究创新:针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互动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特征,探索性地运用灰色GM(1,N)模型准确测度两产业间协同发展程度;突破既定的线性单向思维,考虑到制造业各子行业间的差异性特征,探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协同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非线性阈值效应。研究价值:检验两产业协同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非线性门槛效应是否源于制造业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异质性,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邻接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三类权重矩阵,以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有效带动本省制造业绿色创新,但会抑制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邻接空间、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地理邻近地区更显著。多维度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呈“梯度递减分布”特征。数字化产业发达省份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对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具有较强“虹吸效应”,不利于整体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是以,未来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施行区域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王文佳  熊涓 《企业经济》2020,(1):108-118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形成规模经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引领城市科技创新等,有效推动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促进了城市集聚扩散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已经成为全球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为适应中心城市特征的变化,同时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时代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趋势,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对不同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估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中心城市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遵循从全国性中心城市向地区性中心城市依次递减的规律;全国性中心城市对相邻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影响显著为正;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也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将能够有效地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省级层面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的制造业服务化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合并,得到2000—2013年省份-行业层面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规模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会显著提升本区域的制造业就业规模,但对于空间关联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将产生“虹吸效应”,即降低空间关联区域的就业规模。机制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主要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规模两条渠道来影响制造业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东部地区以及非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规模的扩大作用与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对于中部地区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只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制造业服务化带来的就业效应尚未显现。拓展性分析发现,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务业的不断开放,均能显著增强制造业服务化对本区域就业带来的提升效应,同时弱化对空间关联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16.
李忠艳 《物流技术》2023,(9):33-38+109
以物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除了西藏、港澳台的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碳中和效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对碳中和效果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物流产业集聚主要通过扩大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等途径促进碳中和效果的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物流产业集聚对东中西部碳中和效果的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物流产业集聚对西部碳中和效果发挥显著的促进效应;最后纳入交互项进行调节检验,发现物流产业集聚对碳中和效果影响系数的显著性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厘清物流产业集聚对碳中和效果的作用测度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碳中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带来的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要素流动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全球价值链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边境内限制措施OECD STRI,构建服务开放渗透率衡量服务业开放水平。选取2000—2014年37个国家的制造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及其结构的影响,并依次分析批发零售、运输仓储、信息通讯、金融保险和专业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差异化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区分服务来源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显著增加了国外服务投入;就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影响效应而言,五类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都显著促进了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批发零售开放带来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和成本效应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本文的结论对中国服务业开放及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9.
本文构建了内生性区域创新能力的产出模型,对区域创新、工业智能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及空间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利用2006—2018年中国30个省份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PSDM)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对邻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效应。另外,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激励效应,但这一激励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即东部地区促进效果与全国层面保持一致,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Bootstrap DEA模型测度了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利用二阶段嵌套泰尔指数与空间自相关分析考察了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嵌套结构特征与空间集聚模式,最终揭示了影响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1)尽管从总体来看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存在长期向好倾向,但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持续存在,并且呈缓慢加强趋势;(2)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主要来源于省份内部差异,且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而区域间差异的影响则呈下降趋势;(3)空间溢出效应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水平城市能够通过带动其临近地区发展使得空间分异呈现集聚分布模式,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现象;(4)样本期内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投资对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影响逐渐上升,而产业结构与禀赋结构的影响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