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DLBCL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50例DLBCL患者及对照组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 DLBCL患者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2),并且D-二聚体与LDH及β 2-微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存在B症状的患者血浆表达D-二聚体显著高于无B症状组,其表达差异根据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及结外病变不同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LBCL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反映了病情变化,并从一定程度对预后进行判断,同时为尽早预防并发现血栓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就D-二聚体水平检测与脑血栓形成不同时期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3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三组,同时,再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194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均对其立即采血,DD采用Latex半定量法测定,仪器选取DD试剂盒(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结果康复期组D-二聚体水平测定值为(0.50±0.25)μg/ml,脑血栓组测定值为(1.88±0.88)μg/ml,TIA组测定值为(1.25±0.50)μg/ml,正常对照组测定值为(0.38±0.13)μ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IA组、脑血栓组DD水平都出现了明显升高(P<0.01),而康复期组DD水平则基本无变化(P>0.05),TIA组、脑血栓组DD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康复期组。结论为预防继发出血和提高溶栓疗效,采用溶栓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来进行检测判断,若能够联合应用纤维蛋白原含量与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则对溶栓治疗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就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1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都在起病24h内入院,均不口服任何影响血糖的药物,然后在空腹状态下对患者的静脉血进行抽取,血糖值应该采用血浆葡萄糖氧化酶法来进行测定。结果76例出血性卒中组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为(8.65±2.37),SSS 评分为(27.54±19.02);而94例缺血性卒中组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为(6.38±2.23),SSS 评分为(42.95±12.87)。62例正常血糖组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为(5.52±0.48),SSS 评分为(45.96±13.65);108例高血糖组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为(8.64±2.68),SSS 评分为(30.81±17.98)。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血性卒中组的病情要明显重很多。与老年缺血性卒中组和非老年组相比,老年出血性卒中组的死亡率要明显高的多。结论应该积极检测血糖、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才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避免患者受到较为严重的脑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丹参酮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缺血性肠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顺义区医院收治的15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应用前列地尔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肠相关功能恢复时间、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血清I-FABP、D-二聚体。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5,P=0.034);观察组肠供血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镜恢复时间以及便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D-二聚体、I-FA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I-FABP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对缺血性肠病患者采用丹参酮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能取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孕妇满27周时,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FIB 和D-二聚体值的变化以发现早发型子痫前期病例,同时反映与该病的严重程度.方法 用普利生半自动血凝仪检测FIB 值,试剂盒由美国太平洋试剂厂生产.血浆D-二聚体抗原测定用胶乳凝集试验法,结果在发生妊娠性子痫的前期D-二聚体的阳性表达率与FIB的表达相比差异显著(P<0.05),显示D-二聚体与FIB 和D-二聚体两者均异常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可望成为最适当的体现与凝血异常相伴随的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初始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鞍山市长大医院收治的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6)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n=51)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V、FIB、CRP、IL-8水平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与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独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前肺癌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0%~85%,75%~80%的患者就诊时已处于Ⅲ~Ⅳ期[1]。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发现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预后等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2]。研究表明,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作为观察患者病情、判断预后、评价化疗疗效的一个有效指标[3]。本文通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硫酸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筛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静脉注射硫酸镁,对照组接受同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90d后Rankin评分和NIHSS评分。结果治疗90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和Rankin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脑卒中症状发作2~5 h内接受镁治疗的患者90 d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6~12 h内接受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硫酸镁可作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和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前列地尔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3—12月锦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1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传统组和干预组,传统组患者采用常规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而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入前列地尔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以及hs-CRP和FIB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hs-CRP和FIB水平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NIHSS评分、hs-CRP和FIB水平含量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而传统组有9例患者治疗无效,传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8%,显著低于干预组的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体内hs-CRP和FIB水平含量,康复率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血栓通和阿司匹林,对患者D-二聚体(D-D)、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评分的表达影响。方法选取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55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基于对照组治疗基础增加血栓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4 d后的NIHSS评分和D-D、t-PA、TM、PAI指标变化,同时统计用药14 d后的疗效评价。结果用药14 d后,试验组患者的D-D、TM、PAI显著低于对照组,t-P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NIHS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1.8%)显著高于对照组(6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给药适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D-D、t-PA、TM、PAI表达,降低NIHSS评分,对改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药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政府决策提供医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真实世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全国31家医院22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各1149例。选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为有效性评价指标。采用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分析方法,对暴露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和非暴露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性进行比较。结果暴露组较非暴露组NIHSS评分多降低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较非暴露组m RS评分≥2的比例降低多近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较非暴露组,每降低1个百分点的残障比例,增量成本不足300元。暴露组1年内获得的QALYs为0.1024年,高于非暴露组的0.08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人均每多获得1个QALY的成本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阈值。敏感性分析支持结果的稳健性。结论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残障程度,提高生命质量,药物经济学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4月于阳江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3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3 d、3周的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24 h、3 d、3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NIHS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24 h、3 d、3周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同时间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89.29%)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DCA循环优化下的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谷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1)。观察组予以PDCA循环优化下的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照组予以基础性急诊护理,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恢复及生命质量。结果 护理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各项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循环优化下的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筛选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3例,发病6h内采集血液样本并检测血清尿酸浓度,给予相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内科治疗处理。主要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后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功能性预后。结果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者和无改善者平均血清尿酸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功能性预后良好和预后较差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临界差异(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高血清尿酸水平既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无关,也与功能性预后良好无关(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后5d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3个月后的功能性预后良好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第六住院部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84%),高于对照组(75.51%)(χ2=4.780,P<0.05)。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0.84±2.41),低于对照组(15.26±3.23)(t=7.677,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血浆黏度(PSV)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别为(3.27±0.60)m Pa·s、(5.09±1.36)m Pa·s、(1.13±0.17)m Pa·s、(3.51±1.58)g/L,均低于对照组(4.02±0.78)m Pa·s、(6.30±1.52)m Pa·s、(1.35±0.26)m P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成本。方法 通过查阅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2021年1—12月所有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规范治疗信息,共获取945例患者。为了避免错误分类,对两组患者基线特征进行混杂控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1∶1)匹配联合组和对照组,9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终确定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常规治疗为联合组270例,依达拉奉右莰醇+常规治疗为对照组27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临床疗效、成本、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hs-CRP水平降低,且联合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药费、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直接医疗成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丹参注射液20 ml+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同时根据患者个体病情使用降压药物及脱水剂配合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在此基础上给予降纤酶静脉滴注;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临床疗效,较单用降纤酶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监测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脓毒血症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组、重度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同期收治的非脓毒血症患者48例为对照组。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检测其血清PCT水平,记录当天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结果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为脓毒症休克组大于重度脓毒症组大于脓毒症组大于对照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58,P<0.05)。脓毒血症患者第1天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好转、无效和死亡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3、5天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为好转患者小于无效患者小于死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与脓毒血症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及病情预后转归有密切关系,随病情好转而降低,随病情恶化而升高,可作为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临床优化路径护理方案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临床优化路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运动神经功能以及自我效能。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血管再通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吞咽功能障碍、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完成自我管理、一般自我效能、达成效果、应对问题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优化路径护理方案有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运动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白蛋白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鄱阳县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人血白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肿量、水肿面积、神经功能状况,临床疗效及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肿量、水肿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肿量、水肿面积、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方式治疗基础上增加白蛋白治疗的疗效较好,能够减少急性脑出血患者水肿面积和血肿量,改善神经功能,加速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