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解决民族村寨女性脱贫问题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达成民族村寨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社区居民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了避免个体性因素对于结果的影响,文章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法,选取了有可能对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性造成影响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经济感知、社会感知、环境感知等多个层面进行测量.文章以桂黔地区4个典型少数民族村寨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定量分析软件分别对民族村寨女性和男性居民的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对于民族村寨居民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性判别具有显著性影响.男性群体更倾向经济的提升及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感知,而女性群体则更强调社区归属感以及社区层面的发展,对政策的感知也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2.
基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商业化感知研究视角,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案例样本,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商业化感知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村寨开发中要把其原真性放在首位,要突出其体验性。在数据整理出的五个公因子基础上划分三个族群,得出综合评价模型,希望在此研究基础上为以后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社区旅游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随着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的发展,其发展模式、效率、效益等问题亟待解决.为引导、规范与持续推进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的发展,构建了社区生态系统层、社区利益系统层和旅游发展潜力层的民族村寨社区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具有普适意义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作为参照,提炼出能够反映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判定提供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4.
运用环境感知法,从自然、经济、社会、旅游四个方面对柿林古村的男女性的感知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男女性在自然环境感知上没有明显差异;2.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正面感知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善;3.男女性在社会环境的感知上并无明显差异;4.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正面感知游客行为和旅游开发。男女第三性征差异及由此带来的参与程度的不一致影响了男女在经济和旅游环境的感知.但从总体上而言,旅游对古村落目前的影响不大,村民对旅游开发仍旧持支持态度.最后,针对不同的性别人群提出了今后引导的相关建议.旅游规模扩大带来的家庭收入结构变化对古村落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的影响将是后续研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5.
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学在在民俗资源调查、优势资源的比较、体验资源的挖掘及文化交融等方面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湖南隆回花瑶民族村寨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适宜发展花瑶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可通过重点民族村寨发展方向导引、石瀑花瑶文化风情体验、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开展民俗体验旅游项目,赢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赞同也坚持产权是论证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居民参与必要性的一个富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视觉,为进一步提高产权理论对社区参与必要性的阐释力,引入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认为民族村寨中民族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内在化于居民"活化"载体上,植根于居民的思想态度和言行举止中,其产权天然属于当地居民个人,是典型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居民参与是其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的开发存在景观异化、缺乏系统性研究等诸多问题,以云南大槟榔花腰傣村寨为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实证分析,对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的开发目标、开发内容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桂林龙胜平安寨为案例地,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推-拉"理论,采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旅游者到平安寨出游的旅游动机的潜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到民族村寨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推力因素为"探索与发现"、"放松与提升"和"回忆与守望"等旅游需求;主要拉力因素为"乡村人文景观"、"乡村自然与生活"和"乡村历史文化"等旅游吸引力。最后提出保护传统民族文化景观,展现真实民族村寨;提升乡村休闲度假设施,满足游客深度体验;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促进城市居民出游等建议,希望能够见微知著为其他地区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衙州市七里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配合深度访谈,分析了当地居民对“农家乐”旅游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对旅游业的态度。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提升当地形象有显著感知。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强于负面影响的感知。居民感知最深的是经济影响,其次才是环境和社会文化。大部分居民赞同“发展旅游利大于弊”。最后,就改善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提了建议,以期对当地旅游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向延平  陈友莲 《全国商情》2007,(11):105-107
民族村寨旅游是全面系统的民俗展示,是一种独特民俗风情.民族村寨旅游作为武陵山区特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发展以及营销中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其自身发展速度与规模.本文以德夯苗寨旅游为例,根据德夯苗寨旅游发展情况,探讨德夯苗寨旅游品牌营销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重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是民族村寨旅游做强做大的基本前提。而影响旅游者重游行为产生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必须对此作出全面且定量的分析,方可真实而系统地掌握其重游行为。通过设计民族村寨旅游者重游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量表,进行实地调查,对所获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明了各种因素对重游动机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影响因素所致的重游行为进行分类,则可针对不同的重游群体采取相应的市场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内外旅游研究基础,文章以湖南张家界为例,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对旅游地居民感知度、满意度分析基础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剖析旅游地居民感知度与满意度及其对旅游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度对其在旅游经济效益方面的态度影响显著;居民的旅游满意度对旅游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而感知度和满意度对其旅游发展和游客满意度的态度影响甚微。因此,当地旅游局应该充分考虑旅游地居民诉求,对旅游经济收益合理分配,提高居民满意度,创造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加大力度建设旅游设施;同时提高居民对旅游产业未来发展和游客满意度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13.
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影响的最直接感受者,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影响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广西桂林世外桃源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调查分析,表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在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和经济影响3个方面存在大的差异,普遍认为景区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对社会文化影响面较小,对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感知强烈,认为旅游开发使少数参与旅游活动的居民提高了收入水平,大多数居民对景区旅游开发持积极的支持态度,希望参与景区的旅游开发经营活动。感知调查还反映出旅游地居民与景区之间在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和谐的矛盾,景区和政府需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充分关注和重视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技术培训、社区发展等问题,共同促进旅游地和景区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旅游村寨是贵州旅游的特色板块,在旅游需求多极化和消费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下,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要由观光旅游向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方向发展转型,提升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的旅游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江苗寨游客进行调查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收入水平以及学历的游客在低碳旅游认知行为、低碳旅游直接行为、低碳旅游隐性行为和低碳旅游补偿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针对该特征提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重点分析了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藏族聚居区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态度。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随着年龄增加表现出感知强度的逐渐减弱且偏于反对;(2)藏族居民较汉族及其他民族居民对当地藏族社会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改变更加担忧;(3)随着学历的增加,居民感知逐渐变强,和正面影响相比。负面影响更能让高学历居民认识到旅游给当地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4)本地居住越久的居民对于旅游社会文化正负面影响感知越深,且都怀有赞同的倾向;(5)非旅游部门居民对于正负面影响感知要高于旅游或相关旅游部门,(6)随着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升高,居民感知到旅游社会文化的影响越强.  相似文献   

17.
“舞台真实”是舞台艺术中的专有名词.把它引入到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就涉及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如文化商品化、文化变迁、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等问题.通过对“舞台真实”理论做进一步的理解与分析,指出原生型民族村寨的舞台化是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注重舞台化过程中的真实性则是开发成功与否的关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舞台真实理论在实际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模型.并指出这一理论对原生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村寨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存在加快发展的历史和社会需求机遇与发展条件相对不足的矛盾,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扬长避短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搭建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与基础平台;其次要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特别是要保护少数民族村寨原生态环境和民俗民风等人文资源,搭建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平台;第三要扬长避短,进一步创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搭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平台和良好的经济环境,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之后,旅游地居民的经济影响感知、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和环境影响感知对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对比发现,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效应较大。该研究拓展了人们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为旅游地开发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文化景观及其保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以龙胜龙脊梯田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影响感知、人口社会学特征与影响感知的差异性以及影响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发现:(1)旅游对梯田文化景观的感知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主要原因是旅游开发后,发生了旅游与梯田争夺水源、劳动力的问题,以及旅游利益分配不协调;(2)被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与梯田的旅游影响感知存在差异,主要是年龄与建筑用地占用梯田用地程度问题的感知.最后提出旅游影响下龙胜龙脊梯田文化景观发展对策.实现龙脊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