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促进成渝都市圈经济一体化,都市圈通过政府间签署合作协议以及民间组织的协调进行了积极探索。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浓厚的行政区划意识、行政区为单位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以及雷同的产业结构仍然是成渝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障碍。为此,应通过构建统一市场体系,创新政府区域管理运作机制,加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政策支持和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等措施来促进成渝都市圈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区域管理模式摸索与实践中先后经历行政区管理模式、经济区域管理模式、新区域管理模式以及区域治理模式。从管理成效来看,地方政府简政放权,逐步激活非政府组织、企业、居民等主体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结合国外区域治理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实际,需要从三方面来创新:一是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精准施策;二是规范地方政府间横向协作,形成竞争机制;三是促进区域非政府主体间的协商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地方政府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区域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在对区域公共管理的概念、必要性和障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地方政府间的区域公共管理的对策设计。  相似文献   

4.
第三部门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功能,是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首都经贸大学主办的“第三部门与公共治理学术研讨会”,立足学术前沿,面向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从第三部门与经济社会发展、第三部门与政府管理、第三部门与地方治理、社会企业运作与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实践五个方面深入展开研讨,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对于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经济地理现象。区域内拥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利好的政策、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聚集的企业生态,其一体化进程越高对地方经济发展越有利,同时也给地方政府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文章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这个角度来研究,希望通过政府的创新以及效率的提高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现代公共危机深受全球区域一体化影响,具有复杂性和跨界性双重特性。政府在进行危机管理时既要遵循公共危机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抓住现代公共危机的特征,创新公共危机管理方式,引入府际合作机制,并根据公共危机演变过程中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府际合作机制选择。  相似文献   

7.
面对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水资源诉求,为了实现京津冀区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主张将京津冀区域中面积最大的自然地理区域——山区,作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验田和突破口,提出对山脉自然延伸区域实施专门的整合的公共管理,即以网络信息化为引领,以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为手段,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核心机制的山区整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管理者和组织者,应当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主导作用.国际金融危机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契机,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性质,地方政府应认真审视公共治理现状,从思想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推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化危机为机遇,努力实现政府善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区域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本文从公共行政学的视角,撇开区域经济发展长期被解释为经济学命题的传统,纳入新的制度因素,并将治理理论移植到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中,试图通过地方治理结构的优化来实现区域的发展,达到地方的和谐与善治。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城市群建设参与者的作用与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动力机制、推进机制与城市群的治理机制.分析认为城市群建设的动力来源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创新的推动以及政府的调控行为.推进城市群建设主要集中体现在推进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区域市场以及社会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城市群治理要通过重构城市政府与区域地方政府关系,形成治理制度安排,建立协调性、依赖性和互动性的网络型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地区间的合作与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流.一体化过程中的地方行为的突出特点是地方主体利益的凸显以及由于地方政府的市场功能过强而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的多重影响.政府的干预和利益分割会消蚀区域合作的利益,但同样具有很强的趋同发展功能.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的地方行为的消极作用需要政府竞争制度创新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臧学英在《城市》2009年第3期撰文,对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中制度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运行的体制框架,包括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产业协调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和政府协调机制等,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政绩评价机制创新,主要是加快构建政绩评价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公共管理治理模式终结与整体政府改革兴起,当代西方政府治理在模式创新中涌现出协作性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数字时代的治理、网络化治理、整体治理等多种政府治理理论。这些理论形成了一种以整体政府与跨部门协同为特征的理论化系谱,对我国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策网络治理是政策网络理论与治理理论研究相结合形成的新的治理流派,是公共治理的一种新框架和新模式,代表着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深刻变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政策网络治理模式下的区域政府之间的合作正在逐步形成,但在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这些问题,文章在政府合作必要性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进行了对策设计,以期提高区域合作的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经济的一体化必然促使政府之间为了解决一些共同问题而进行合作,为此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合作模式。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地方政府之间应根据一体化程度的不同,采取建立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合作模式或者建立松散的不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合作模式,对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可在中央政府设立一个区域管理委员会,对区域合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从要素投入、创新支撑、创新空间三个硬性要素和市场化程度、创新环境两个柔性要素角度,选取13个具体指标,构建政府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结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政府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显示,广东、江苏、北京、山东、上海、浙江等东部地区政府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综合得分较高,且内部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政府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呈现一致性偏弱特征,同时地方政府在促进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既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中部崛起的中坚力量。但是,城市圈内各地方政府机构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形成了版图利益的冲突。这种利益冲突通过更高一级的政府来协调,行政成本巨大,而且改变不了根本的利益诉求。此外,城市圈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社会自组织机制的发展要求一种自下而上的权力分配格局。面对这种难题,经过国外大量实践证实的政策网络治理理论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本文在对政策网络治理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区域规划、公共产品供给、私人产品供给和民生等不同的政策领域,提出了政府机关为中心、政府引导下的私人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参与、第三方和私人企业为主政府为辅和全部主体参与四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蒂布特模型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蒂布特模型提出以后,地方公共产品供给逐渐引起理论界的重视。由于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深受政府制度因素影响,本文从财政分权、政府治理、公共选择机制、地方税制等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因素与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角度,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整理了国内对公共产品供给研究,最后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是我国第三大都市圈,日益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但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制约了经济协同发展。因此,京津冀应综合利用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三种金融创新模式,提高金融创新质量和速度,促进区域金融融合和协同发展,最终实现金融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区域信用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部分省市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说明,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应是我国转轨时期建设区域信用体系的现实选择。地方政府在构建区域信用体系中的作用是建立信用政府,以市场为主体推动区域信用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并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和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