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实现这一历史任务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农民是农村的主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必然要依靠农民,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体作用.维护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金增岳 《当代经济》2007,(4S):42-4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宏观经济研究》2007,(4):I0006-I0009
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研究制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规划,层层分解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增加对“三农”投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广泛宣传发动,形成“人人关心、广大农民积极行动、社会各方大力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群众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价格监督检查部门要找准工作切入点,充分发挥价格监督检查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发展新农村经济要增强农民的价格意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农民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增强农民的价格意识十分重要。首先,价格监督检查主管部门要多采取“送货到村屯”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向农民多宣传一些价格管…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反哺”的重要举措,而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其主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自身的创造性实践,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有效推进并长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所以,对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培育工作,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目标,确实有着新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须有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更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然而目前我国农民的总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新农村建设有着诸多的制约。文章就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影响,对提高农民素质提几点建议。稳导能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伟大战略。农民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和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现代化决定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维度和主导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实现的决定性因数。  相似文献   

9.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因此,首先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素质具体而言,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0.
邵彩菊 《当代经济》2007,(10):66-6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须有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更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然而目前我国农民的总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新农村建设有着诸多的制约.文章就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影响,对提高农民素质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总目标、总要求。具体说来,包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有关内容。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物质前提。  相似文献   

12.
孙耀武 《经济论坛》2006,(10):115-1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标志着“三农”问题的解决步入了新的阶段。从历史角度讲,新农村建设并非一个新口号,中央以前曾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但“建设新农村”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一、“建设新农村”内涵的历史演进过程作为一个名词,“新农村”一词在党的一大文献中就出现了。一大文件《广州共产党的报告》在论述对农民的宣传工作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小组组员褚诺晨同志,为了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思想,创办了《新农村》,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取得威信和扩大宣传…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农村图书报刊发行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历史使命。文章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对目前农村图书报刊发行政策的调整与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念文 《经济前沿》2006,(11):20-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五个“必须”和“五要五不要”精神,正确处理好5个方面的关系: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积极进取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典型示范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保国 《时代经贸》2007,5(11X):62-6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科技文化素质从总体上看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都明确了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能够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服务,最具推动力的便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如国务院在《关于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强调的那样:“要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是农民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胡婷婷 《时代经贸》2007,5(12Z):208-209
2006年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点。本文就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框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数字贫困”导致农村在信息时代的“边缘化”。消除农村“数字贫困”,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要发挥政府在消除农村“数字贫困”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20.
《经贸实践》2006,(7):1-1
时光流入“十一五”.中国农民的生活再次呈现前所未有的美好憧憬: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省委、省政府结合全省到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冠以“全面”二字,作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一个“新”和“全面”包含了农民渴望幸福生活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