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应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序言中说,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其中的“生产方式”的真义,至今仍存在歧见。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这样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相符合,与《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相契合,与《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的有关术语的真义相一致,也与《资本论》第一卷内容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很多人知道《资本论》的结论,却不理解《资本论》的方法;很多“马克思主义” 学者接受唯物的世界观,却不接受唯物的历史观。这个挑战引出了一个有关方法论的深刻提问:拒不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者,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吗? 基于《资本论》中有关方法论的种种误读,笔者引申出四个方面的问题域:第一, “研究”和“叙述”的方法区别;第二,《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三, 《资本论》的方法论源头;第四,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不懂《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是“价值转型理论” 和“劳动价值论” 被误读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逻辑实证主义以及证伪主义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经济学虽然崇尚“实证” 精神,但其唯心史观的方法论阻碍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者必然是唯物主义者,但唯物主义者未必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共识于“价值时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因为它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唯物史观原理相适应:“价值”与“生产力”同义。但是,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细读之,可以发现,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使劳动价值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使劳动价值论被纳入唯物史观框架。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动价值论,它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西方学关于第一第三卷彼此矛盾的说法,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针对的反击,虽名有些合理之处,但也均陷入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和形式主式误解。  相似文献   

4.
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要从基本方法和“基因”层面的变革开始。19世纪的自然科学限制了辩证法的水平和马克思的视野;《资本论》存在“基因”缺陷。马克思不了解商品的“原子核”;没有自觉地分解使用价值概念;没有建立起劳动与需求、效用与价值对称的微观结构;没有发现“需求二重性”。但是,《资本论》的内在逻辑通过自我复制和自我修复,可以将劳动价值论升格为“资源价值论”。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需要反思。唯物辩证法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将转化为形而上学。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与价值理论中的“基因”缺陷有必然的联系。《资本论》的“基因”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将对2 1世纪经济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萨缪尔森《经济学》价值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缪尔森《经济学》价值理论渊源于在劳动价值论上展开争论的三次大浪潮,其主要内容无非是“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均衡价格论等等的大杂烩。可以说,其价值理论几乎就是马歇尔均衡价格论的翻版。其全部目的就是要对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因此,需要从理论上深入揭露萨缪尔森《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实质,在发展中捍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6.
201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工程,柏林,共114卷,123本书)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第4卷第三册即将出版。这一册将包含马克思1863~1867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即所谓《资本论》第三版)的最后一部分。对于编辑出版史以及以《资本论》为主体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而言,这都将是一件大事。顾名思义,这篇论文是为"《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课题而作,其主题就是马克思如何一步一步地从关注哲学、政治、国家和法律转向经济学,一步一步地从经济现象进入经济本质,从而走向《资本论》创作。因此,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对于《资本论》前史或萌芽时期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演变心路历程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7.
赵旭亮 《经济问题》1989,(12):62-6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阐述了关于市场价值决定的理论。在《资本论》第一卷,他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体,价值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定,价值所体现的社会本质,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在《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分析了商品价值的实现途径和实现条件。《资本论》第三卷则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基础之上,阐述了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市场价值的决定机  相似文献   

8.
蒋少龙 《经济学家》2002,(5):115-121
陈豹隐是我国翻译《资本论》的第一人,他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造诣很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隐豹隐坚持和捍卫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张实行计划生育,并较早地提出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独创性见解,是一位不该遗忘的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未展开的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此外,还应当研究:第一,只有必要劳动才加入商品价值这个规律,怎样适用于流通过程……”这是马克思在分析纯粹流通费用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但他未能展开这方面的研究,而这段话也一直未能引起后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们的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 1930年3月,陈启修译《资本论》第1卷的第一篇,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 1932年8月和1933年1月,潘冬舟译《资本论》第1卷的第二、三篇和第四篇,分两册由北平东亚书局出版。 1934年,吴半农译《资本论》第1卷的第一、二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吴半农译第1卷的其余部分和千家驹译第2卷的译稿交商务印书馆,但未出版。 1932年9月至1936年6月,侯外庐和王思华译《资本论》第1卷(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以“国际学社”名义出版,译者署名侯外庐、王慎明。中下两册以“世界名著译社”名义出版,译者署名玉枢、右  相似文献   

11.
重建个人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第七节提出的.他说:“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3卷第832页)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法文版中则改为:“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一卷法文  相似文献   

12.
劳动强度的科学计量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在谈到衡量商品价值量时明确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  相似文献   

13.
所谓庸俗经济学,是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中的庸俗因素中分离出来的“经济学的特殊表现”。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史》中,以及在其他许多经济学著作中,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分析了他们的庸俗辩护论的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揭露了他们的反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及其折衷主义和诡辩术。马克思对他们所作的批判,对于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辩护论来说,以及对于那些企图“修正”马克思主义和美化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老伯恩施坦主义者来说,都保持其光芒万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研究的背景1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宏篇。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论著中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要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必须认真攻读《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原计划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总标题 ,分六册写作 :《资本》 ;《土地所有制》 ;《雇佣劳动》 ;《国家》 ;《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① 1 859年 6月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 ,他又决定改变他的写作计划 ,着手写作《资本论》三卷本。 1 …  相似文献   

15.
为了纪念马克思巨著《资本论》第一卷问世140周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和长春税务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于2007年8月1日至5日.共同举办了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理论界目前对商品价值量决定问题主要有三类观点:"单独决定论"、"共同决定论"和"对立论",而只有第一类观点是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市场价值的论述,是一般的抽象的论述,是从静态的角度所作的论述;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市场价值的论述是特殊的具体的论述,是从动态的角度所作的论述。从以上两方面考察的"市场价值"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2017年是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出版150周年.为了深入研究《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研讨会"于2017年9月23日至24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近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研讨中,与会代表围绕《资本论》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当代价值、《资本论》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取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成果,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动态,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指引.值得一提的是,全国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陈征教授虽均已年逾九十高龄,但他们都坚持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让所有与会者深受感动和教育,为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增添光彩.  相似文献   

18.
李善明 《经济学家》1991,(4):92-100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与《资本论》第四卷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直接等同于《资本论》第四卷,一是根本定马克思有《资本论》第四卷,作者认为,把二者直接等同起来是不正确的,它会给理论史研究带来混乱,但不能否认二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剩余价值理论》手稿包含了《资本论》第四卷所应当包括的一切内容,是《资本论》第四卷的“初稿”。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第一卷具有它的独立性,可以独立存在。恩格斯曾经感觉到马克思打算在《资本论》后两卷论述的一些内容,可以根据第一卷的相关内容推导出来,进一步确立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独立性。但仅仅阅读《资本论》第一卷,难以理解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具有片面性的《资本论》第一卷也完成不了完全驳倒全部官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任务。马克思生前没有出版《资本论》后两卷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没有足够的精力,而影响马克思精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上的贫困、疾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牵扯及反动政权的政治迫害。当然,马克思本人的精益求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资本论》本质上叙述的是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这也是《资本论》全部三卷的整体性之所在,其中,《资本论》全部三卷分别对应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只有全部三卷合在一起才具有《资本论》所论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整性或整体性。  相似文献   

20.
陈征教授是当代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其是研究《资本论》的著名学者。最近出版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是陈征教授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