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将农户借贷行为分为是否借贷和借贷来源选择,采用辽宁568个农户家庭的随机入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农户借贷的福利效应。结果表明:社会关系不强和交易成本较低时,农户倾向于选择正规金融服务;广泛的社会关系和低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农户借贷,并能提高农户借贷的消费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可得性、借贷规模均具有正向影响。(2)信息获取能力、风险偏好在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可得性、借贷规模的影响中均起到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与非正规借贷相比,社会网络对农户的正规借贷产生的影响更大;与不使用互联网型农户相比,社会网络对使用互联网型农户的借贷可得性以及借贷规模的影响更大;社会网络对西部地区农户的借贷可得性以及借贷规模影响最大;年龄越靠近中年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参与金融借贷,借贷规模也越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新疆1726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借贷行为;构建二元Logit模型和计数模型,分别分析农户借贷行为和借贷额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借贷需求较高,且借款具有期限短、利率高、额度低等特点,农户偏好从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在影响农户借贷行为因素方面,性别、文化程度、是否务农和种植年限分别在5%、1%、10%和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人数和家庭社会关系分别在5%和1%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在影响农户借贷额度因素方面,种植规模和种植年限分别在1%和10%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延敏  宋增芬 《海南金融》2010,(4):76-79,86
农户未来借贷需求状况是过去的借贷经验、现有及未来家庭经济状况、农村借贷市场状况的综合反映,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机构开发农村金融市场,不仅需要了解农户的已发生借贷行为,更需要把握反映农户预期的借贷意愿变化状况。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农户未来借贷需求变化的特征主要有:农户对未来借贷资金使用意愿的变化导致农户未来借贷意愿显著下降;农村信贷政策区域化特征形成了农户未来融资次序表现为亲戚、正规金融机构、朋友;农户的融资次序存在路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5.
杨凌示范区较早地推行了土地流转改革,当地农户的借贷行为在此背景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收集整理关于农户借贷的调研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和Logistic实证分析发现,农户借贷发生比例及借贷金额均有异于以往研究,耕地面积和支出收入比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也呈现正向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部河南省410户农户资金借贷行为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户资金借贷的可获得性不强,资金用途上呈现非农生产的特征.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较少提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贷款普遍受到较多的信用限制,其中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功能更是弱化.虽然民间私人借贷信用形式灵活,但借贷范围较窄,借贷也不活跃且较少满足农户大额贷款需求.文章针对中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陕西省大荔县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Tobit模型对农户民间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生产性经营支出对农户民间借贷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借贷利率对农户民间借贷需求也呈正向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赋予民间借贷合法地位、引导正规金融与民间借贷联接、加大低收入农户财政扶贫资金供给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数据,以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t模型和负二项模型研究社会资本、金融素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和金融素养对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存在正向影响,社会资本的影响显著,而金融素养的影响不显著。社会资本与金融素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交互作用并不明显,社会资本中的转移性收支、个人声望和对家庭的重视程度与金融素养的交互作用显著。对于农户向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行为,社会资本和金融素养仍对其有正向影响,只是社会资本影响不显著,金融素养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除对60岁以上年龄段农户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影响为负,对不同地区农户正规借贷行为均有显著影响,金融素养对东部地区农户正规借贷行为和中西部地区农户的非正规借贷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社会网络得分,通过Logit和Tobit模型探究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以及借贷金额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社会网络对农户参与正规金融借贷和非正规金融借贷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农村地区的借贷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在农户的借贷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相较于非正规金融借贷,社会网络对正规金融借贷行为的影响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疆212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新疆农户非正规借贷行为特征,并运用STATA软件,采用Probit模型及Tobit模型,分别估计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借贷意愿及借贷规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房屋价值、医疗支出、家庭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距离和正规借贷利率是共同对农户非正规借贷意愿及借贷规模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陈卫东 《济南金融》2009,(12):76-79
在目前的农村信贷市场上,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正规金融和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构成了信贷的供给方。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担负起支农、兴农责任时,尚有部分保留,而非正规金融由于"先天不足",其借贷活动的规范仍需长期的政策引导与市场监管,这就导致了"涉农贷款难"。为此,本文从"三农"的角度,用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当前农村信贷配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涉农贷款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自我信贷配给农村家庭财务能力水平与其非正规借贷规模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具有自我信贷配给特征的农村家庭,家庭财务能力与非正规借贷数量显著正相关;其中财务能力较低组农村家庭,其财务能力与借贷规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财务能力中等组农村家庭,其借贷规模受到财务能力的正向影响;财务能力较高组农村家庭,其借贷规模受到财务能力的正向影响越大.从而验证了我国农村“越穷越借,越借越穷”与“量入为出,不愿负债”并存的现象.因此,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培训与普及、引导农村居民形成理性财务思维,提高农村家庭财务能力将有助于农村家庭更好地通过使用非正规借贷优化家庭财务效用.  相似文献   

13.
农业供应链金融视角的农户信用增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核心企业的横向选择、横向监督和商业激励行为,采用“主体+债项”的评价方法,综合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考量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农户信用增进机制。结果表明:农业供应链金融能显著提高农户的守约概率,实现农户的信用增进。鉴此,应转变农户信用风险评价方式,构建内外部增信机制,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缓解农户信贷约束。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货币政策效果的城乡差异进行实证。协整检验表明,广义货币供应、信贷规模、城镇收入、农村收入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脉冲响应表明,相较农村收入而言,城镇收入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更敏感,作用时间更长;方差分解表明货币供应对城镇收入变动的贡献率较大,信贷规模对农村收入变动的贡献率较大。因此,基于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城乡差异显著,完全统一的货币政策不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行差异化的城乡货币政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基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视角,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3-2010年中国31个省市农村二元分层金融发展的农民收入效应进行再考察。研究结果显示:农民收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正规金融的影响效果不如非正规金融明显;农民收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空间变量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规模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非正规金融事实上一直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本文对国内非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两种概念进行了必要区分,并指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进程是由原先的社会属性向经济属性、关系型信用向准契约型信用转变的过程.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最终演变方向与政府政策选择有着密切联系,政府应该有效地整合农村非正规金融资源,将其纳入到正式制度的调节范围,使其最终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In an attempt to expand rural credit and displace the villagemoneylender, India created a system of rural cooperatives inthe 1950s and expanded branch banking into rural areas in the1970s.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se measures affected therural market. It begins with the question of how large the expansionof institutional credit has been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ithas dislodged the village and nonresident moneylenders. A detailedcomparison of three major surveys of the Indian rural creditmarket suggests that in various guises, the moneylender is stilla major source of loans. The article also examines the (weak)evidence on intermediation between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sectors.A formal model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formal moneylenderand institutional lender is constructed under a variety of assumptionsabout the exclusivity of loan contracts and the competitivestructure of the informal sector.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together in the form of five proposals for public policy.  相似文献   

18.
农村民间金融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金融广泛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近三千年的封建历史,造就了小农经济和民间信贷共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一波三折.如何看待民间金融与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民间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绩效、现阶段农村资金供求的变化以及如何制订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的策略,都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农村资金市场供需状况和现行的信贷模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农村资产资本化市场理论的界定、作用机理以及可行性进行分析,进而对资产资本化的制度设计进行了研究探析,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允许以农地抵押为核心的农村资产资本化,赋予了农民更充分的土地权益,增强其抵押等信贷融资能力,是破解"三农"领域资金短缺困境的必然趋势和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20.
农户正规借贷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描述农户经营性的正规借贷需求并探讨农户家庭正规借贷需求可得性的决定因素,包括家庭特征、户主的年龄结构、承包的土地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正规借贷需求与正规贷款可获得性均主要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方面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