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我国针对乡村贫困问题和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而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两大战略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中有着天然的契合点.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乡村振兴提升脱贫攻坚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协同推进乡村发展,是乡村现代化转型的有效推进器.然而,新时期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对其减贫...  相似文献   

2.
正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动脱贫攻坚相衔接,让二者互促共进、长效发展。贫困地区往往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态脆弱、发展基础差,扶贫开发既面临生态修复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重任,又面临产业发展难、脱贫成本高的困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动脱贫攻坚结合起来,通过集中统筹公共资源和广泛动员社会资源与力量参与,注重扶贫与发展联动,做到长短结合、切实可行。一要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充实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参照乡  相似文献   

3.
南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十分艰巨,应坚持全面践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战略高度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的制度措施。坚持弘扬制度优势,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系统工程来推进。坚持运用好制度措施解决制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综合优化统筹推进措施,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措施精准的政策环境、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确保取得统筹推进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效。重视持续建强村党支部,强化党对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正农发行服务贫困地区乡村振兴,要坚持"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加快脱贫攻坚。贫困地区既面临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又面临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农发行服务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政  相似文献   

5.
脱贫攻坚侧重于微观政策,根据不同的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实现脱贫。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顶层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农村发展指明道路,使农村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和动力。从农村改革、基层组织、人才培育、产业发展等方面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出相应对策,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打赢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和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难更加艰巨、问题更加复杂。因此,必须重视学习辩证思维,更加自觉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运用唯物辩证法提高解决南疆重大复杂问题的本领。坚持辩证思维,提高对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重要决策部署的思想认识,掌握工作主动权和主导权。坚持运用辩证思维推进南疆脱贫攻坚和乡村战略实施,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科学解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难题。坚持运用辩证思维提高统筹衔接南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文件要求各地要注重发展长效脱贫产业,坚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贫困地区的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扶贫长效,关键在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基础是产业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农村决  相似文献   

8.
正农发行要探索开辟服务乡村振兴的业务新领域、研究出台信贷新政策、开发推出金融新产品、营造创新服务新模式,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政策叠加期。一方面,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  相似文献   

9.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于全面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关系的基础上,基于古蔺县脱贫实践,分析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困境,试图从制度衔接、产业振兴与人才引进方面提出对策,促进古蔺县脱贫攻坚梯度优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有效提升,两者相互联结、辩证统一,在全面构建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局。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历史交融期,更好地识别当前脱贫攻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临夏回族自治州脱贫攻坚成果,论述了脱贫攻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叠加,深度贫困地区既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又要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向度探索统筹衔接的有效路径。本文利用凉山彝族自治州3个县的366份农户、36份村干部访谈文本,根据多维贫困理论、按照乡村振兴建设总要求,分别建立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采用交互耦合的协调度模型实证检验两者统筹衔接现状。研究发现凉山州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二者的统筹衔接处于低协同低发展水平下的低耦合状态,协调度落入0.10~0.19的严重失调区域。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衔接共识、制度设计、优势产业培育、人力建设四个维度提出了二者统筹衔接路径。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资产管理的实践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区形成和沉淀了大量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资产,而扶贫资产管理作为持续发挥项目效益、巩固脱贫质量的重要抓手,试点地区实践情况亟待加以梳理与分析。[方法]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流程化管理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扶贫资产内涵及部分试点地区实施现状,在解析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扶贫资产"七步法"的流程化管理模式。[结果]部分试点地区积极探索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产权界定不清晰、收益分配不合理、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而完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难题,进一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结论]各地区应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并实施差异化的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切实提升扶贫资产管理效率为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维持农户基层政治信任稳态,是促进精准扶贫政策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治理有效目标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2017年6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140户农户样本数据,通过断点回归模型重点考察了精准扶贫政策对边缘贫困群体基层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的悬崖效应对边缘贫困群体与基层组织间的政治信任稳态造成了一定冲击。具体来看,边缘贫困群体受到精准扶贫政策排斥,其基层政治信任相较于建档立卡农户降低了2.32;同时,基于边缘贫困群体在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其基层政治信任相较于高收入建档立卡农户降低了0.76。因此,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乡村治理新体系,需要严格执行现行贫困标准,调整精准扶贫政策的保障结构,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及外部机会提供等方式,为大量发展能力薄弱的边缘贫困群体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湘鄂赣山区是重要的革命老区,也是连片特困地区。根据党和政府精准脱贫要求,把握现状,明确目标,实现湘鄂赣特困山区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结合。[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法,分析湘鄂赣山区的致贫与发展因素,创新因山致富路径,实现山区乡村振兴目标。[结果]截止“十三五”,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推进农村主要道路硬化,不断提高山区农村防灾抗灾能力,农村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实现山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结论]扬其优势,补其短板。坚定绿色发展,把后发优势做成强劲发展优势; 坚持创新发展,把短腿产业做成产业链条; 坚持特色发展,把山区特色产品做成致富产业; 坚持长远发展,把薄弱基础变成坚实基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南省乌蒙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调研,从精准扶贫和农村社区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精准扶贫对农村社区发展的新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农村社区扶贫开发新理念、构建促进型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在精准扶贫和社区发展工作中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协同发展对策,能丰富和发展精准扶贫理论和社区发展理论,更好地指导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推进和农村社区的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能更好地促进精准扶贫与农村社区的协同发展,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到2020年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6.
“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其规划制定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实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新中国70年的持续发展、40多年的农村改革经验以及"十三五"规划的有序推进,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中国将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向富裕社会迈进的"后小康"时代,国家"三农"工作的重点将逐步由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在"十四五"时期,立足"两个阶段"发展目标,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全面小康质量、为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开好局将成为核心主题。围绕这一核心主题,中国农村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重大问题,即建设高水平的农村全面小康、夯实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的基础、实现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型、破解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难题以及推动农村改革由试点走向全面推开。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70年产业扶贫政策:演变路径、经验教训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扶贫是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产业扶贫政策经历了基础夯实、起步摸索、雏形确立、加速推进、精准施策五个阶段,在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各地区持续改善产业扶贫基础环境,结合实际创新推进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各界参与的多元形式,实施差异化的支持政策,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也面临趋同化现象明显,益贫性仍然较低,政府和市场边界相对模糊等问题。今后,产业扶贫仍将是消除绝对和相对贫困人口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展望未来,在扶贫产业迈向产业兴旺的进程中,产业的特色化与差异化将更加凸显,多元化与创新性的推进模式机制将不断涌现,全方位与立体式的促进乡村振兴将加速实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到新阶段的新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做出的战略抉择。以实例为基础,深入研究实施乡村振兴中的目标、重点、实现路径等,有助于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法]文章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情况,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四川省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制约因素、目标、重点及战略路径。[结果]四川省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与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差距较大,主要制约因素有土地细碎化、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多层次人才匮乏和治理能力面临挑战等。[结论]明确了四川省乡村振兴要以涉农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明乡风基本形成、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和生活富足为目标,以衰退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点,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村庄整治和宜居乡村建设为突破口,以贫困人口同步小康为关键,以激活土地要素为措施,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通过“融合”“绿色”“善治”“人文”“差异”和“激活”六大战略路径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扶贫工作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政府走过了三个阶段的扶贫历程,并取得巨大的扶贫成果。福建省福鼎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其在中国扶贫发展的第三阶段中,主动创造机会,抓住机遇,扶贫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国家扶贫语境下的沿海贫困农村脱贫成功的典型,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案例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产业扶贫是我国农村扶贫的核心,而食用菌产业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分析食用菌产业扶贫的潜力和问题对贫困地区制订食用菌扶贫政策和提高扶贫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方法]依据钻石模型理论,结合贫困地区和扶贫产业选择的特点,在保留钻石模型4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将绿色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纳入钻石模型的组成要素。[结果]在此基础上,针对食用菌产业特点,对自然资源禀赋、市场消费增长速度和稳定性、产业的流通能力、组织规模效应、绿色生态、贫困户有效参与程度等6个方面进行了潜力因素分析,并从生产的结构性过剩、地区扶贫失衡、行业技术壁垒、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等角度对食用菌扶贫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研究最后从开展大数据市场预警、转变扶贫政策导向、加强生产要素优化、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等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