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财政赤字可持续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财政赤字可持续性的探讨叶康涛王海权近年来,如何控制我国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已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九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基本消灭财政赤字。但从我国财政收支现状来看,要想完全消灭财政赤字,至少在现阶段还不现实。何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家都在议论财政工作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财政在当前和过去一段时期,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确实也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困难。财政困难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一个最综合集中的表现形式是入不敷出,收支失平,较长期存在相当规模的财政赤字。造成财政赤字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直接和最明显可见的原因是,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出难以压缩,一些减收增支的因素长期存在并有所发展。造成财政减收增支的因素也有许多,其中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则是,企业经济效益低和财政控制监督不力。前者直接制约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探讨中国的分权化改革的中外文献非常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从财政与税收的角度论述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分配制度的改革,例如Donld.S.Brean(1998)所编辑的《现代中国赋税》,包括了十二篇关于财税制度演变的论述,从经济改革以来的财政赤字问题,企业税与税收来源的变化,中央地方财政关系,预算外财政收入等角度分析中国财政改革的现状与困境。  相似文献   

4.
从政府理财观念上讲,财政收支关系中倒底遵循"量入为出"、"量出为入"抑或其他原则,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有明确主张。然而,直到最近20余年,为了寻求削减财政赤字、降低债务负担、实现财政可持续性的路径,国际财政学界开始特别关注财政收支的因果关系。本文系统梳理了财政学文献关于财政收支因果关系的理论分析,归纳了实证分析财政收支关系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总结了有关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和我国的实证研究成果,探讨了不同财政收支关系假说的内涵及其与削减财政赤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杨志宏  郑岩 《财政监督》2007,(11):18-20
经济总是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中,在财政收支制度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波动,从而使财政收支及其平衡(主要是财政赤字)出现周期性风险。[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实现突飞猛进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新疆出现了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不协调现象:财政赤字增大。严重限制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本文基于这一问题,从新疆财政收支基本情况出发,从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经济优势向财政优势的转化、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影响财政收支均衡发展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平衡新疆财政收支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消除财政赤字确保收支平衡应城市财政局湖北省应城撤县建市以来,市财政始终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狠抓增收节支,负重奋进,连续10年实现了市级财政收支平衡,年终不出赤字。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后,我市因政策性因素和体制原因...  相似文献   

8.
财政赤字是财政政策分析和表征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法定统计数据,但各经济体统计实践中对财政赤字的统计口径缺乏相对一致的原则与操作标准,因而,有必要明确我国与主要经济体财政赤字统计口径的差异及其表达的政府债务信息。本文从我国的历史纵向和跨国横向比较两方面,分析了财政赤字统计口径的差异来源。纵向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统计口径的调整伴随着“赤字观”的转变。横向来看,我国与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盟(EU)的财政赤字统计口径差异,主要是由会计基础、财政收支定义、政府债偿付来源和政府预算间关系不同导致的。在财政赤字表征的政府债务信息方面,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收支定义和政府债在财政赤字口径中计法的差异,导致财政赤字与政府新增债务并不总是相等;按照国际惯例,不以经常性财政收入作为偿付来源的政府债,在还本付息时并不会推高财政赤字规模。  相似文献   

9.
中国会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吗?虽然答案是否定的,但1999年中外学者就此问题的争论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笔者认为,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财政收支的平衡已经着眼于从短期平衡走向长期平衡.财政赤字已从应付重大经济波动等临时措施变为一种主动调控经济的政策手段;评价中国的财政赤字不应简单地衡量其大小及相关指标。而应将其作为一种调控经济的政策手段来统筹考虑,建立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赤字动态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一、财政赤字及赤字的弥补一般来讲,长期的恶性的财政赤字,只会增大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造成通货膨胀。短期的财政赤字对货币流通却不一定产生不良的影响。短期的财政赤字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假定没有引入财政收支差额之前的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即投资+消费<生产者收入+剩余。财政赤字意味着需求的增大,因而财政赤字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是,如果财政赤字小于社会的需求缺口,则财政赤字的存在缓解了社会上货币供给量的不足;如果财政赤字大于需求缺口,则超过需求缺口的那部分财政赤字对社会将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2)假定没有引入财政收支差额之前的总供给小于总需求,邓么,此时的财政赤字扩大了已经存在的供给缺口。  相似文献   

11.
2000年,我市财政面临的减收增支压力很大。要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全区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抓住财政收支这个中心。这是财政的最基本职能。其它财政工作必须围绕财政收支来开展。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重点。努力建立财政管理与财政监督两个体系框架。要加强队伍建设,教育干部职工树立再学习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争先创优的观念。为此。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一、财政的周期性风险经济总是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中,在财政收支制度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波动,从而使财政收支及其平衡(主要是财政赤字)出现周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3.
从1979年到现在,我国财政收支连年赤字,赤字数额与年俱增。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追求高速度增长实行扩张政策造成的赤字;有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下降和财政支出失控造成的赤字;还有在财政收支运行中因物价上涨形成的“自然”财政赤字。对前两种赤字,目前人们已有一定认识,但是对“自然”财政赤字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有些人甚至还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试论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经济效应李万甫在现代商品货币经济的社会,财政收支体现为货币的收支活动,财政上的失衡(主要指赤字)必须寻求一定的资金来源作为弥补。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来源的不同,赤字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和起到的效应是不同的。而赤字的弥补...  相似文献   

15.
收支矛盾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矛盾。财政资金在需要与可能上的矛盾在我国四化建设中将长期存在。从我国财政收支的状况看,尽管我国财政理论界一再强调要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财政支出总是大于财政收入。建国以来,就有17年发生了财政赤字。特别是1979年以来,财政连续几年发生赤字。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财政理论工作者和财政实际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我认为,有必要对财政赤字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融家》2010,(4):156-156
1978年至1985年,合理安排和控制各项财政开支,加强财政监督,坚决反对浪费,以便把财政赤字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确保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7.
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其公共产品属性、不对称性、供需矛盾等角度进行初步分析,揭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起源、本源与根源。  相似文献   

18.
欣闻山东安徽消灭历年财政赤字有感据《中国税务报》今年1月22日、23日载:山东财政连续十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并且把滚存赤字消灭掉了。背了多年财政赤字包袱的安徽省,在迈入1997年之际,已全部消化了历年赤字,全省财政提前一年实现地市县无赤字。这两条信...  相似文献   

19.
梁学平 《财政监督》2012,(13):52-56
一、引言国债和财政赤字是一对如影随形的经济现象。众所周知,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首要动因。尽管世界各国财政赤字的形成原因有所不同,但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缺口"这一点却基本相同。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可能会导致政府对国债发行的依赖程度增加,致使国债规模攀升,而这又会影响财政收支平衡,进而对财政赤字规模产生深刻影响。不少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  相似文献   

20.
财政政策工具,是政府所选择的,用以达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手段.如:政府预算、税收、公债等.财政政策工具贯穿于财政收支活动的全过程中,这些工具的选择和运用,不能脱离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由于财政既是一个具有上层建筑的因素,又是一个包含经济基础的因素,财政本身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体现政府的意志,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财政政策是最典型的上层建筑的范畴.但是,财政作为一种分配活动,它是构成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环节,是社会经济运行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讲,财政工作,又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财政政策的实施,必须贯穿在财政收支活动的全过程,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所运用的工具,无非就是政府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和政府投资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工具,各自的特征和在实际中发挥的效用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