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收入差异适度性判断准则,构建了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隶属函数协调度模型测度了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静态协调度和动态协调度,对省际间和区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异适度性进行了判断分析,研究结论认为:第一,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为适度;第二,适度性在收入差异不同阶段呈现不同轨迹;第三,区际间收入差异的适度性要优于省际间;第四,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社会稳定与公平的适度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福平 《发展研究》2007,(11):15-16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实现生产力空间配置的合理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最大成效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特点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地区特点,金融系统作为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必然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从部门和整体两个角度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并由此对区域金融的发展特点进行归纳.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金融发展虽稳定增长但整体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金融差异主要体现在金融发展的总量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也具有区域复杂性.从金融与经济的区域协调角度,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综合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我国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区域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差异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缩小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加强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功能,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快信息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推进区域信息化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规模、结构、效率三方面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四大经济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明显,东部整体水平较高,西部农村金融规模扩张迅速且后来居上,中部和东北农村地区则显示出明显的"金融塌陷"现象;近五年来东部农村金融的市场化程度有较明显提高,相反,东部以外区域农村金融的市场化进程仍需努力;储蓄动员效率上,近年来中西部提高迅速,目前西部已为全国最高,但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资金配置功能上,东部仍牢牢地占据领先地位。就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而言,本文认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的导向作用,不同区域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不同区域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差异是三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差异演化的一个空间均衡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形成、交易成本、迁移成本的空间均衡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跨代际的人力资本形成、区域的交易成本、迁移成本在区域经济差异演化中的作用,并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为数据基础,模拟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论文认为,区域经济差异的变迁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一定的时期,当交易成本出现明显的改善时,会出现威廉逊"倒U型"结构.同时,人力资本的代际转移会导致出现差异放大的趋势,以私人投资为主的教育模式将促成这种放大,而公共教育有助于缩小代际差异.最后,社会致力于迁移成本的降低,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地区30年来区域发展特征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其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在产业结构方面,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一、二次产业比重下降,后工业化趋势明显;在空间结构上,核心城市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沿铁路经济向沿江、沿海经济转变,开发轴线由"Z"字型向反"K"字型转变;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明显增加了资源消耗和供应的压力,同时导致区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方针指导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增强国际竞争力,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非正规金融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与商业文化发达程度、正规金融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民间资金丰裕度等因素有关.利用区域宏观经济数据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对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发现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解释力.通过对金融发展水平指标的重新构建,文章认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均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9.
许佩娟  冉光和  卫来 《技术经济》2012,31(1):95-100
利用1978—2009年我国省级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协整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其城乡收入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分析了两者间关系在三大地区的区域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对于东、西部地区而言,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金融发展效率负相关,与地区金融发展规模正相关;中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其金融发展效率正相关,与其金融发展规模负相关,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规模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论文主要以省为单位,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通过人均GDP来衡量总量收入和产业收入,采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来衡量居民收入问题,分析方法上采用泰尔指数对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进行分解,利用吉尼系数对产业进行分解,得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利用R/S法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收敛情况得出2000~202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在中国区域发展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将于1978~1999年间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其区域发展差异将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1.
试析“十一五”时期的宏观调控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时期中国宏观调控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发生许多重大变化,“十一五”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现期,”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政府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十一五”时期影响“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调控目标的国内外环境因素,才能未雨绸缪,趋利避害,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最终实现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宝玲 《经济问题》2007,332(4):109-111
发展区域经济,有利于提高区域专业化水平;协调区域经济,有利于逐步消除由于非平衡战略所带来的区域不平衡发展,加强区域联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探讨了在现有的经济形式下,从政策与体制等方面的分析,通过环境改善、政府职能转换及相应配套措施的实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陈延彬 《经济与管理》2006,20(12):68-72
在市场经济下,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协调区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是中国协调区域发展的现实选择。应尽快建立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培育区域金融中心、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并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行有针对性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4.
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环境、资源的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我国各地区广泛存在,它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妥善解决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问题,才能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根据不同区域PERD发展的客观实际,合理选择区域发展模式,并根据事物的动态变化及时转换发展模式,从而在总体上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了准确测量区域PERD的综合协调度,更好地为实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分析了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模式,并构建了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特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的一种规律性的表现,它贯穿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但各国、各地区由于自身条件的差异,其优化升级的重点和步骤也必然会出现不一致.所以,各地区在选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突破口时,要认真分析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现有产业结构状况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因素,决不能相互模仿、攀比.据此笔者认为,"十一五"时期,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欠发达的中西部则重点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键是要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同时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樊杰 《经济地理》2006,26(4):545-550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地域开发功能和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地理学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文章在归纳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关区域发展领域新指向的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现状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进而提出并论述了未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若干新命题。  相似文献   

17.
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它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与和谐以及公众积极参与发展的基础上,它特别强调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生态合理性。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城镇与乡村之间、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8.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相似文献   

19.
论区域差异化现代服务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区域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区域产业结构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发展与自主创新形成了一种互动的正向关系。一方面,自主创新是区域现代服务业实现的基础条件之一;另一方面,自主创新的实现也有赖于区域现代服务业提供完善的支撑。各经济区域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区情,通过自主创新,构建区域差异化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具有差异化的现代服务业,其重点在于发展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20.
"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特点:①关注区域特性,研究方法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②直面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③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④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及区域规划方面的启示,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