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奕伯 《价值工程》2010,29(2):144-145
辩论主义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法学中规定当事人有权能和责任收集诉讼资料的一项原则,辩论主义仅是当事人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旨在理清辩论主义乃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反映,它与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李奕伯 《价值工程》2010,29(1):144-145
辩论主义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法学中规定当事人有权能和责任收集诉讼资料的一项原则,辩论主义仅是当事人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旨在理清辩论主义乃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反映,它与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喻伍件  汪晓东 《企业导报》2012,(17):140+173
我国民事诉讼送达采取的是职权主义模式,这种模式与我国的传统、国情相契合,具有优势,但也存在诸如当事人参与不足、法官随意处置,难以应对新变化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突"职"限"权"、加强监督、引进当事人主义模式,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  相似文献   

4.
缺席审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诉讼模式和诉讼理念取向。本文从比较法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缺席审判制度所依存的辩论主义、平等主义、处分主义与程序公正等现代民事诉讼理念的差异,并从这一根源上检讨我国现行缺席审判制度的缺陷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逸萌 《企业导报》2009,(5):156-158
处分权作为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体现,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有管理和处置的自由,并通过处分权的行使约束法院审判行为。因此合理地处理民事诉讼中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处分权的关系,扩大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加强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是完善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事非,进行调解。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由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互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单设一章规定物权变动规则,采取登记要件主义、登记对抗主义及登记处分要件主义的混合模式,严格区分因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与因事件或事实行为等非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的不同,选择登记要件主义作为一般原则、登记对抗主义为例外,基本符合被普遍认可的公示公信原则,登记要件主义对交易安全的维护及权利归属的明确、透明起了重要作用,可是登记外的其他公示方式也应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对实现民事诉讼程序的效率性和安定性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保护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的合法利益.但证据失权制度作为一个新生的制度,要在我国民事纠纷日益繁杂、 当事人水平参差不齐的司法现状中发挥其真正价值,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郭妍琼 《企业导报》2010,(4):171-171
英美法制发达国家在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方面很有建树,在强调当事人主导证据收集的同时,为当事人获取收集证据的途径设置了一系列保障程序,并赋予了法官广泛的程序指挥权,使证据收集成为当事人与法官协同完成的诉讼活动。合理吸收有利于构建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的基本模式和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10.
论重构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忍强 《企业导报》2010,(4):172-172
我国应建立以当事人自行收集证据为主导,法官依职权进行必要的协助和程序指挥,同时赋予其他主体一定证据收集权的民事诉讼证据收集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1991年《民事诉讼法》的颁布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我国的民事诉讼构造是典型的职权主义,法院对证据的收集及案件事实的证明承担全部的责任,无疑使得法院在诉讼中承担过多的责任,当事人不承担证明责任,诉前证据收集制度无从谈起。之后,《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虽明确规定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并未对证据收集予以细化,使得证据收集制度成为一项"缺乏程序保障的抽象性权利,是一种权利的招牌"。为弥补民事诉讼诉前证据收集制度的空白,2012年《民事诉讼法》新增诉前证据保全程序,但其功能仅限于保存和固定证据,诉前证据收集是证据保全的衍生物,不符合现代民事诉讼所要求的证据收集和证据开示的目的[1]。  相似文献   

12.
民事简易程序作为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制度,以其诉讼成本较低、诉讼周期较短、诉讼程序较简便等优势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审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民事简易程序仍存在对平等原则没有足够重视、立法上的粗线条、制度设计不合理、司法实践中的扩大化与混乱性等缺陷,限制了民事简易程序功效的发挥,也影响了其作为民事诉讼程序所应具有的其他价值和功能。本文从简易程序外延的扩大与完善、简易民事案件相关诉讼程序的简化及强化、纠正过于简化的程序规定,以及简易程序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相衔接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对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重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美国刑事诉讼模式是采取对抗主义模式,中国刑事诉讼模式是职权主义模式。由于诉讼模式的差异,对于精神病鉴定的启动也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美国法律和中国法律关于精神病鉴定程序启动的区别切入,来探讨我国是否应当规定当事人享有启动精神病鉴定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如何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事关权利救济和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的“直接利害关系原则”越来越不利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随着现代型诉讼的出现及日益增加,传统的当事人理论已经无法有效应对现代社会纠纷的解决。鉴于此,有必要从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角度出发,重新反思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起诉条件。  相似文献   

15.
熊靓 《活力》2009,(11):60-60
一、审前准备程序的目的和作用 审前准备程序是指法院在受理案件以后至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的一系列诉讼活动。审前准备程序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法官和当事人通过审前准备程序以澄清无关的争点.直至保留与诉讼请求相关的真正有争执的事实争点带人审判。通过审前准备程序,清除无关的事项,准许当事人获得信息,并且确定是否存在适于审判的争点,所有的内容都导向一个有效率的审判或知情后作出的和解。审判只占据诉讼周期的一部分,如果审前准备程序进行得很成功.那么争点就会被澄清.而且无须审判,纠纷就会得到解决。确立审前准备程序的理念是,如果存在适当的审前准备程序,那么只有那些真正存在争执的事实争点才会提交给事实审理者进行审判。  相似文献   

16.
张华军 《活力》2014,(20):64-64
释明权历来是民事诉讼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是指法院为救济当事人在举证和质证过程中存在的能力上的不足或缺陷,通过发问﹑指导等方式以澄清或落实当事人所主张的某些事实,以引导和协助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和主要证据进行有效和积极辩论的权力。笔者通过对释明权问题的研究,对如何规范释明权的运用,发挥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方面提出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何成 《企业导报》2014,(6):118-119
民事起诉权是当事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体现。它对于启动民事诉讼程序、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制约法院审判权的滥用、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起诉权的规定存在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从当前我国民事起诉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对如何重构我国民事起诉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余罗杰 《中外企业家》2009,(16):209-209
日本刑事诉讼中的起诉状一本主义贯彻了审判中心主义,保障了庭审的实质化,实现庭审的直接性、言词性及对抗性,从而保证审判的公正。由于我国刑事诉讼公诉方式存在着严重缺陷,在未来的修法过程中,起诉状一本主义理应成为我们理智选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王刚 《活力》2009,(18)
刑事审判模式是指:在法庭审判时,法官、检察官和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法官在庭审中调查证据,适用法律的方式.刑事审判模式由刑事诉讼结构决定,刑事审判模式决定犯罪控制制度.深入研究刑事审判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犯罪是刑事审判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构建更加接近正义的民事诉讼收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收费制度在保障当事人实现诉权,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当前我国的民事诉讼收费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建议从降低诉讼费用,加强征收管理,完善司法援助制度入手,构建更加接近正义的民事诉讼收费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