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区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区域划分研究王兴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和城市社会区域划分是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又称城市人类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内容。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此领域的研究,旨在解决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居住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居住区域类型的空间组合形态。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居民的收入差距日渐扩大 ,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 ,伴随住宅商品化的全面推行 ,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分布也发生了分化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日趋明显。目前迫切需要对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居住地域空间分异进行研究。本文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以期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一、开埠之初…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二是居住与就业地点的空间失配。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缺位与越位并存、开发商的市场垄断与价格合谋、居民选址的文化冲突。因此,要在尊重城市发展背景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规范引导城市空间发展中的三个行为主体(政府、开发商、居民),尽可能努力构建合理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政府要在城市建设中正确定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开发商的市场行为;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引导不同类型的住房空间布局,建立社会不同阶层居民间的和谐居住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与特征以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匹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是基本态势,总量上的就业—居住匹配度在27%和53%,而划分第二和第三产业后的就业—居住匹配度下降到22%~36%之间。将就业和居住分别来看,两个城市在总体上均呈现出就业的空间集聚度高而居住的空间集聚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从不同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分析,则呈现出第三产业集聚度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这些共性规律对于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两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则与城市性质、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化的社会环境里,逐渐形成农民工聚居区,这是居住空间分异的极端表现,往往会引起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变化。本文对上海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化、农民工居住空间演变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回顾马玫城市地域结构或称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城市发展必然伴随着地域结构的变化,并带来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在正确认识城市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通过人为干预,建立城市地域的优化结构,将减少、甚至避免城市问题,促进城市...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以来天津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评述国内外居住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1990年以来天津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概括为居住区分布边缘化、建设规模化、地价空间分异现象显现及中心区内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偏低,进而论述了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住宅商品化政策、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及城市政府的住房政策.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社会群体分化的空间表征,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而变化。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传统社会、近代社会、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几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因素及结构特征有所不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是演变的宏观背景,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构成演变的内在动因,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变化是演变的外在条件,渐进性和继承性是演变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逐渐分异的历史变迁过程.如果不对居住分异加以适当的调控就会出现居住空间极化与隔离问题.城市居住空间极化是社会不公正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城市政治经济转变与城市规划、土地制度改革与房地产开发、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商品化是转型过程中城市居住分异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社会自组织力量、制定公正的社会政策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基于城市经济学角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中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问题是国际上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前沿课题.综述了就业与居住空间关系的城市经济学基本理论,并对国际学术界有关本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关键的科学问题,并结合目前我国城市中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演变的现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职住平衡的研究回顾及观点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就业-居住平衡是西方城市规划界在与"城市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规划理念,并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转变为一些地方政府解决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政策.从就业-居住平衡的涵义和测度开始,简要回顾了这一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政策转向,重点梳理了西方学者对就业-居住平衡政策有效性和实现途径的不同观点,总结出其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和城市规划的启示,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共同为中国城市在市场化过程中的空间结构调整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综合体.是指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三项以上的城市生活空间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已经是城市商业地产的重要业态,由于城市综合体本身业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蒋静 《上海房地》2001,(4):27-30
城市住宅空间分布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居住观念的综合反映,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住房体制下,其特征差异明显。一般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住宅分布主要受行政支配,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市场机制作用很大。我国在经过长期的房改探索后,货币化分房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实物制分房,住宅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城市住宅的开  相似文献   

15.
边缘城市理论对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城市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在城市空间扩展中一种常用的模式之一,能够较好地适应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的趋势和需要。文章分析了边缘城市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针对南京市空间结构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南京市建设边缘城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钱瑛瑛  刘婵 《上海房地》2009,(11):18-20
引言 城市各阶层收入差距加剧了不同阶层居住空间的分异。保障住房作为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往往在忽视合理空间布局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与阶层分化。笔者基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理论对上海保障住房空间布局的历史形成及现状进行分析,对现有布局提出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17.
1.前言在构筑中国城市科学理论大厦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十分关注和着力研究的主题。我国目前的城市化阶段与一百多年前的西欧相仿,西方国家总结的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但我们的物质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而且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及空间压力远比西方国家为甚。深刻分析这些差异,才有可能使我们在重构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北京房地产》2006,(3):53-54
一个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不应只是适宜一部分人,而是适宜所有人居住,因此,城市宜居不但包括良好的经济环境,也包括舒适的居住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但是,目前国内的城市普遍存在低收入群体的宜居满足度较低,城市宜居的细节不足的特点。这一结论来自于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和《商务周刊》杂志联合编制的《中国城市宜居指数2005年度报告》。该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城市宜居指数为65.7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9.
居住空间结构的合理程度,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整个城市效率的实现。居住空间变化的实质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整理了杭州市内具有一定规模住宅片区的信息资料,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这些住宅片区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将杭州市居住空间分成主城区老式小区、经济适用房住区、城区中高档小区、新区中高档小区和新区中低档小区等五类。分别阐述了这五类居住空间的分布范围和特点,揭示正在不断演化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并归纳总结不同阶层区划化居住的特征,思考城市摆脱居住空间分异负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市或局部区域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已成普遍现象,识别并分析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研究聚焦于经济、交通等多个方面,本文以100m街道层级尺度下聚居人口栅格为基础,分析济南市及其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结果证明:一是济南市存在多中心结构,Poly指数为0.225724,主要人口分布在主中心区域;二是中心城区范围内不存在局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分布情况与人口栅格数据有局部差异,城市规划虽然中心城区为东西带向,但是人口聚居仍然呈现点状集群态势。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居住区的规划提供参考,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