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实际上是政府、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和其他利益主体,对在土地管理、占用、利用、转移等过程中所形成的土地收益的分配和再分配的制度安排。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价的持续快速上涨,城市土地收益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从地租、地税和地费三个层面,剖析城市土地收益分配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城市土地收益分配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地的产权及其城市开发与经营活动最终都要体现在城市土地的收益分配上.因此,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是否合理与健全,关系到城市土地产权各主体方和用地相关方的经济利益.本文主要针对现行的城市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的应用状况,对如何更好的实现城市土地收益的分配做了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关于完善上海土地一级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坤华  邓伟 《财经研究》2003,29(6):37-42
当前城市土地在供给制度、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使城市土地利用出现了“拔葱式开发”和“圈地运动”等现象。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理顺土地供给渠道、规范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本文重点阐述了通过组建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作为土地供给的专业性职能机构,来调控土地供给与土地收益分配,从而建立一个层次分明、运转有序的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4.
农转非土地增值寻租与土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寻租理论出发,界定制度寻租的定义和形成条件,分析土地增值收益,构建土地集约利用、制度寻租与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的提高有助于从压力方面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从社会层面降低城市化成本,实现城市经济的集约式发展,改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综合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产权理论,提出了城市存量土地产权界定、产权流转和收益分配对城市存量土地利用变更行为及其绩效影响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城市化条件下我国城市土地供求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激化城乡二元结构土地制度矛盾,使得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成为影响城乡土地供求的核心因素。城市土地有效供求分析模型表明要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确实有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调整现有的城市化模式,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为核心,实现城市空间的紧凑和布局的多元化,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土地供求的有效均衡。  相似文献   

7.
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是土地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文章基于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既有文献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及薄弱环节等进行了分析。通过文案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现有理论文献主要集中在集体土地增值机理、集体土地增值分配现状与问题、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案优化等方面,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方式对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开展研究成为趋势。文章认为既有研究成果较全面地涵盖了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问题,但在如何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及产权内容等问题上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继瑞教授的新着《中国城市用地制度创新》最近正式出版了。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地租、地价等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了中国城市土地的属性和所有权形式,对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和进程进行了深刻剖析,对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与基本框架进行了设计,对我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城市土地市场创新、城市土地价格定位创新、城市地产金融创新、城市收益分配机制创新、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透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农地“隐性市场化”: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集体所有制的农地隐性进入城市土地市场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利益机制的驱动 ,农民不愿种地和土地管理滞后。其危害表现为 :破坏市地公平机制、土地收益分配不公、税费流失、破坏城市规划、耕地保护受到侵蚀、滋生腐败等等。针对造成农地“隐性市场化”的成因 ,应该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构筑数字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和改革土地监察管理体制几个方面解决农地“隐性市场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地自发入市现象的成因、危害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江平 《经济师》2004,(2):196-196,198
由于利益的驱动、土地立法滞后、土地监察执法不力等原因 ,在许多城镇 ,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 ,出现了集体农用地自发入市现象。这冲击了城市土地市场 ,导致了土地收益分配严重不公、土地税费流失、破坏了城市规划。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 ,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使用权制度、征用制度和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建立数字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 ,完善土地监察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广西玉林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璀 《经济地理》1999,19(4):85-89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广西玉林市的土地资源利用背景和状况,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压力,并针对性提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以及各县市区今后的土地利用方向与职能。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定量分析和评价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确定其空间分布,为煤炭城市集约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以黑龙江省煤炭城市为例,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土地投入效益、土地利用效益、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生态效益为要素层,构建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取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2002—2007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煤炭城市6年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上升趋势。土地投入效益、土地利用效益、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生态效益对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地利用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地利用协调度的下降将成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一步增长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近代我国人地比较高及逐地守业思想使得地价高位运行,耗费了大量社会资本而无所剩几用于农业、工业积累,使得我国的工业化滞后于西方。我国农地产权公有化具有"负熵"的历史意义,当前宜在维护农地所有权公有的基础上,明确经营权的权责及法律地位,以鼓励农地合理流转。同时需防止农地用于非生产性投资而造成农地高价,因为农地高价会造成5种不利后果。要保持长久发展,农地需"低位运行"。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蒙中经济区大城市边缘带LUCC时空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中经济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自成体系的经济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显著,不仅是内蒙古的社会经济重心,也是中国北方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文章应用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进行了蒙中经济区大城市边缘带1990—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动态分析。1990—2000年间呼和浩特和包头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分别增长2 512.55ha和2 259.33ha,净增加率分别高达33.00%和23.72%,城市用地的向外扩展,大面积蚕食建成区周边地带耕地和牧草地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边缘带耕地和草原的退化过程。研究证明,在包头市边缘带耕地和草原的退化形势极其严峻。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增长将导致城市土地过度供给,城市土地产出弹性越大且政府在城市土地出让金中的收益比例越高,城市土地过度供给的程度就越深,并且随着城市土地供给的增加,地方经济中内生含有降低居民收益分享比例、提高政府和企业分享比例的趋势,这构成地方政府不断增加城市土地供给的重要诱因。解决我国城市土地过度供给的根源在于改变地方政府以增长为导向的适应性调整策略,优化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微观主体之间的城市土地权属关系,调整我国现有城市土地收益的分配格局,将城市土地供给置于长期化的视野以及制度化的平台上进行,使地方政府的城市土地供给行为与资源的高效化、集约化利用目标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土地财政和滞后的城镇化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1999-2011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检验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相互关系,进而考察二者对全国及区域层面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二者存在双向联动关系,且城镇化对土地财政规模的影响大于土地财政对城镇化的作用。(2)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土地财政与城镇化是驱动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3)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强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城镇化的推进缩小了西部省份城乡收入差距但不利于东中部省份收入差距的改善。因此,要正确看待土地财政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来应积极探索新型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改革当前土地制度安排,继续深化分税制改革并完善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7.
陶江  陆玉麒  王昌燕 《经济地理》2008,28(6):1025-1030
文章以乌鲁木齐建成区为研究区域,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的空间转换过程进行了定量与定位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城市用地发展仍以外延式扩张为主;②城北主要以非城市土地转入城市用地为主,而南部城市中心区的内部用地转换较为明显,并且近期有逐渐加强的趋势;③城市内部用地转换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④地租等市场因素促使城市用地不断向经济效率更高的格局转换,而政府则通过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来协调土地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与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镇土地质量差异不仅存在于城镇内部。而且在城镇之间也有明显反映.本文以定量分析方法.探讨浙江省城镇土地分等地域分异规律。将浙江省城镇土地划分为五个等级、为政府制定有关地价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学清  刘雨 《经济问题》2012,(4):121-125
自耕农所有制是日本农地制度的基础,它所赋予的农民对土地的充分权利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保证了日本粮食和各种农产品的充裕的供给;同时增加了农民的农业收入。日本工业,尤其是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民非农兼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农业收入和兼业收入的相互补充使日本农家收入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达到或略超过城市家庭,实现了城乡收入均衡。在我国致力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日本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城市空间扩张与土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换兆  郝寿义 《经济地理》2008,28(3):419-424
我国自1996年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经济总量的提升加速城市空间的扩大,大量占用非城市建设用地,而现有自然承载力的限制使得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城市空间的扩张对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文章构建了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模型,分析动态城市化对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提出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概念,以推动和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的健康、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